欧美智库眼中的中国软实力
2014-04-14王小海
王小海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国际商务英语学院,广东广州510420)
“智库”又称“思想库”,是指以公共政策为研究对象,以影响政府决策和改进政策制定为目标,独立于政府之外的第三方非营利性研究机构。[1](P1)虽然在不同的政治文化背景下,智库的本质、与政府的关系、研究范围和大小等都存在着较大差异,但“让知识影响政府决策”可以说是智库共同的特征。在西方,智库广泛地参与关涉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对外战略等重大公共政策研究和咨询服务,在政府决策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针对中国近些年在国际上通过施展软实力来实现国家利益,展现非对抗、友好的大国形象,欧美智库高度关注,并对此开展了研究。其中尤以美国的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和荷兰的国际关系研究所为代表,他们从中国软实力的战略意图、实施工具以及取得的成效等方面进行了全面分析,并为政府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议。
一、软实力的战略意图
软实力是通过吸引力来塑造其他人偏好的能力,非遏制性是它的一个决定性特征,一国的文化、政治制度和外交政策是它的重要来源。[2](P11-14)当这些因素被视为合法时,便会形成群体性规范,具有了塑造他人行为和激发他人行动的能力。自约瑟夫·奈提出软实力的概念后,一直在争论的问题是它是否还应包括一国的军事资源和经济实力。奈认为,拥有丰富资源和强大军事实力的国家能够让其他国家产生敬畏。同样,成功的经济体制也能吸引其他国家并促使他们也采用同样的体制和政策。[3]米德于2004年首次使用“黏性力量”(Sticky Power)的概念,指的就是经济实力,它独立于软实力和硬实力之外。米德认为,美国的经济政策和制度起着黏性力量的作用,吸引着其他国家采用美国的制度,然后他们发现自己被困住了,离不开了。[4]快速增长的经济实力是中国在发展中国家不断产生吸引力的重要源泉,现实的财富和潜在的会变得富有都是颇具吸引力的。金钱能衍生出规定性力量并成为传播文化和价值观的手段,“诱惑几乎总是比遏制更加有效”[2]。
中国经济和实力的快速增长引起了世界的广泛关注,有些国家甚至产生了一种“焦虑感”:随着中国对国际事务影响力的不断增强,他们越来越担心中国是否会像他们当初崛起时那样遏制性地使用这种新获得的力量。当意识到“中国崛起”这样的说法会引发他国的忧虑,并担心这样的情绪可能会阻碍经济的持续发展时,中国转而提出了“和平发展”的口号,努力使其他国家确信中国这种新获得的力量是友善的。软实力成为了中国富有争议,但同时又是最具价值的对外政策工具。[5](P1)
认识到能从施展软实力中扩大影响,获得好处,于是加深与非洲、美洲、中东和东南亚等发展中国家,以及欧洲等发达国家的关系,成为了中国的目标。但区域和区域之间存在着较大不同,基于这种区域地缘政治差异的考虑,中国在不同地区采取了有针对性的策略,以使自己的影响最大化。
虽然与发展中国家的关系主要是经济方面的,但中国也尝试通过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与安全机制、强调联合国的作用、参与人道主义援助、提供优惠贷款和减免债务、扩大文化和学术交流、让经验丰富的外交人员融入相关地区的事务等手段来强化这种关系。总括起来,中国在发展中国家的策略是:推行全方位友好政策,强调国家主权的重要性,不干涉别国内政,从而确保持续稳定地获得资源并通过新市场的开拓来发展经济。[6](P19)
不同于发展中国家,中国向欧洲投射软实力,目的在于发展和保持与欧盟以及单个欧洲国家的良好关系,提升自己的形象。中国在欧洲的利益主要是以经济和政治为导向的。中欧之间相隔万里,直接的安全利益有限,所以中国主要通过公共外交战略来实现软实力在欧洲的投射。这些战略服务于以下几个目标:[7](P7)一是中国想被其他国家看作是一个努力构建和谐社会并致力于让国民拥有美好未来的国度,以寻求其他国家对政治体制和政策的理解和认可;二是想被看作是一个稳定、可信赖和负责任的经济伙伴,一个毋需恐惧的经济大国,这也是中国睦邻友好、“和谐世界”与“和平崛起”战略的核心;三是想让国际社会视为一个值得信赖和负责任的成员,有能力并愿意为世界和平做出贡献;四是作为一个古老而充满活力的文化大国应该得到认可和尊重。[8](P43-44)
二、实施软实力的主要工具
中国主要通过海外投资、提供人道主义援助、开展公共外交、参与多边机构组织和发挥传统外交的主导作用等方式实施软实力。[5](P3-5)
(一)海外投资
投资被认为是中国最重要也是最富成效的软实力工具。中国的GDP多年保持两位数的增长,现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增加海外投资是中国外交政策的优先选项,目标主要是为了获得稳定、持续的能源和原材料供应,以保持高水平的经济增长。为此,中国强化了在中东、非洲和拉美地区的经济活动。中国的投资对发展中国家特别具有吸引力,因为它不与“人权状况、良好治理、核准项目的条件以及环境质量规定相挂钩,而这些条件是与来自西方的投资捆绑在一起的”[9](P9)。获得中国投资的一个条件是:接受“一个中国”政策,接受投资的国家必须切断与台湾的外交关系并承认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国通过海外投资赢得了他国赞赏;通过不干涉别国内政、尊重别国主权,赢得了朋友。[5](P4)
(二)积极参与维和行动和人道主义援助
除法国外,中国是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派出维和人员最多的国家。[10](P5)中国媒体密切配合,大篇幅地报道维和行动,在国际社会展现负责任大国的形象。此外,健康外交、对外医疗援助是中国又一重要手段。约有15 000多名医生被派往超过47个非洲国家。[11](P3)中国医生医好了超过一亿八千万患者的疾病。以也门为例,在过去40多年间,有2 000多名医疗人员被派往也门,协助开展健康和医疗项目。作为回报,中国得以进入也门市场,获得能源资源。
(三)发挥公共外交的作用
中国积极通过公共外交方式加强软实力的投射,核心是各种交流项目,其范围也被中国极大地拓宽了,不仅有学术、语言和文化方面的交流,而且有对国外政府官员和新闻记者开展的政治和媒体培训。[5](P4)随着世界各国对汉语学习的需求急剧增长,从2004年开始,中国在借鉴英法德等国推广本民族语言经验的基础上,探索在海外设立以教授汉语和传播中国文化为宗旨的非营利性公益机构,取名为“孔子学院”。截至2010年10月,中国已在全球91个国家(地区)开办了322所孔子学院,其中,亚洲30国(地区)81所,非洲16国21所,欧洲31国105所,美洲12国103所,大洋洲2国12所。①参见网络孔子学院官方网站,网址为http://www.chinese.cn/college/article/2011-05/31/content_266564.htm.
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教学水平和学术竞争力的不断增强,来华学习的外国学生人数急速增加。2010年在读的中国政府奖学金学生总数达到22 390名,比2009年增加了4 145名,增长了22.72%。其中亚洲学生11 197名,占总数的50.01%;非洲学生 5 710名,占25.5%;欧洲学生3 283名,占14.66%;美洲学生1 761名,占7.87%;大洋洲学生 439 名,占1.96%。②数据来自中国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2010年年度报告,网址为http://www.csc.edu.cn/uploads/20111103160632940.pdf.
2007年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特别会议把中国文化确立为软实力的主要来源。随后,这一方针在欧洲得到了很好的落实。中国在欧洲投巨资推广中国的艺术与语言。2009年欧中文化产业论坛启动。2012年4月,被视为中欧关系第三支柱的中欧高级别人文交流论坛在欧盟总部开幕,其宗旨是提升人文交流在中欧关系中的战略地位,逐步增进中欧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友好互信。③2003年10月,欧中双方承认彼此为战略伙伴。该伙伴关系建立在两根支柱上:一是高层次战略对话;二是高层次经济与贸易对话。中国文化部以及私人机构在欧洲举办了数不胜数的展览和文化项目(比如中国文化年)与中国新年活动。中国积极探索官方的、非官方的主体(比如:艺术家、友好团体和海外中国组织)在推广文化方面的潜在作用。
(四)参与和创立多边机构组织
为提升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显示自己是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中国已成功加入中亚、东南亚、拉美及加勒比地区国家现有的地区组织,比如,亚太经合组织、东盟地区论坛、东亚和拉美合作论坛、美洲开发银行论坛和美洲国家组织等。此外,中国也创立了多个多边组织机构,包括东亚峰会、上海合作组织和中非合作论坛等。中国在各多边组织机构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影响力进一步扩大。
(五)传统外交
传统外交在提升软实力方面一如既往地发挥着主导作用,主要表现为中国领导人经常出访发展中国家商讨双边关系,高层领导人互访,着力培养经验更为丰富的外交官兵团等。[12](P128)
三、软实力成效初步评估
中国在非洲的举动主要是受到对能源、原材料以及为低成本商品开拓新市场等需求的驱使。非洲占据了中国进口石油约30%的比例。在过去十多年,中国不断巩固与非洲国家的关系。非洲国家是中国进出口银行以优惠贷款方式提供发展援助的主要地区,也是中国债务减免、基础设施建设、粮食援助和医疗援助的主要受益者。中国倡导的“双赢”模式赢得了非洲国家领导人的赞赏,非洲人民相信,中国把非洲视作商业合作伙伴。不过,中非关系中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由于目前中非之间的交流主要停留在政府高官层面,普通中国人对非洲的文化、价值观和民众的生活方式知之甚少。中国的非洲问题专家不多,非洲的中国问题专家则更少。[13](P6)在非洲的中国劳工通常过着较为封闭的生活,与当地人接触不多,因而导致彼此间的关系较为紧张。
中国与拉美地区的关系日益加深。虽然中国与拉美的贸易额相对其它贸易伙伴来说还较小,但中国正在把该地区开拓成为中国商品的潜在市场,中国与拉美的关系得到了极大提升。中国公司与拉美国家公司在生物技术、计算机、航空、汽车、钢铁领域建立了研发伙伴关系。中国与古巴公司建立了生物技术伙伴关系,在古巴生产和销售医疗产品,在墨西哥建立了汽车生产设施,与委内瑞拉建立了联盟,共享能源和农业方面的信息。对拉美国家来说,接受“一个中国”政策是获得中国投资仅有的几个条件之一。[5](P6)
对能源的需求决定了中国在中东积极推进的政策,相比之下,其它方面的利益则起辅助作用。2007年,美国27.4%的石油进口来自中东,但中国近50%的石油来自中东。据一份报告称,2015年前中国进口石油的70%都将来自于中东。[14]因此,进口石油以保持经济可持续发展是中国参与中东事务的重要原因。中国坚定地奉行尊重别国主权和不干涉别国内政的原则,这一点对中东国家领导人来说极具吸引力。许多阿拉伯国家的
学者赞扬中国的现代化,同时称赞中国是一个古老而灿烂的文明古国,应成为中东赶超的榜样。中东国家对中国取代美国比中国对此更加感兴趣。[5](P7)
中国与东南亚和中亚国家已签约了众多大型基础设施项目,如修建道路、桥梁、管道和发电设施。中国通过娴熟的外交手段,使得周边国家仰慕中国的发展模式,并特别强调共同的亚洲价值观来发挥自己的实力。随着中国与周边国家在贸易、投资和援助方面的关系不断深入,将大大增强中国在该地区的影响力。
欧洲对中国的看法明显地受到中国经济和政治崛起的影响。经济方面,中国对欧洲而言意味着机遇和挑战。中国是欧洲主要的出口市场之一、投资和产品目的地、廉价劳动力的提供者。欧洲对中国的贸易壁垒、货币政策和知识产权保护等不满,但同时认识到,现今许多问题,包括金融危机、能源与气候变化等,需要全球行动,中国应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
四、结语
美国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对中国软实力的研究结论,以及给美国政府提出的建议可概括为以下几点:[5](Pⅴ-ⅵ)
首先,中国投射软实力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国家利益,并非直接挑战美国。快速的经济增长一方面推动中国不断向前发展,另一方面导致中国对资源、市场和政治影响力的渴求不断上升,从而加速了中国与其它国家接触的步伐。
其次,为确保获得可靠的能源供应,软实力在加深中国与中东和非洲地区国家的能源关系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拉美地区,软实力一则能帮助中国获得能源和市场,二则能让中国赢得拉美国家对“一个中国”政策的支持。
再次,自软实力理论引入中国后,学界和政界展开了热烈讨论,并结合中国的实际,批判性地提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软实力”理论。①参见 Carola McGiffert,Ed.Chinese Soft Power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the United States Competition and Cooperation in the Developing World报告中由Bonnie S.Glaser和Melissa E.Murphy撰写的第二章“Soft Power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The ongoing debate”。在中国,软实力主要被看成是防御性的和反应性的,旨在减轻所谓受到中国威胁国家的焦虑。
基于此,智库给美国政府决策者的建议是:通过“零和游戏”框架看待中国在发展中国家的成功与失败,不是有效制定政策的方法,这样只会导致对抗性的关系。
欧洲智库有着与美国智库类似的结论:对中国这样一个崛起的大国来说,软实力和形象建设必定是其外交政策的重要内容。软实力能使中国的崛起让世界觉得是合人意的,让中国的政治模式和政策得到他国的理解、尊重和支持,进而赢得朋友和盟友。在欧洲,几乎每一个人都在关注中国,对中国着迷,中国的发展成为了媒体热议的话题,无论政界、商界还是学界都在讨论他们的国家在面对崛起的中国时会有哪些机遇和挑战。但欧洲智库也认为,中国在欧洲投射软实力存在严重的局限性[7](P1),欧、中双方均有责任:对中方来说,主要问题是中国缺乏信任感,并对欧洲价值观产生“误解”;从欧方的角度来说,主要障碍是欧洲人受到对中国先入为主观念的影响,缺乏了解,心态复杂,不大情愿接收中国所投射的软实力。[7](P2)
尽管中国近年来一直致力于提升软实力,软实力日益俱增是个事实,但软实力究竟增长了多大程度,还未得到相关实证数据的证实。原因之一在于中国的软实力战略是立足于长远目标考虑的,而非短期行为。
中国如何看待自身与其它国家如何看待中国之间存在着偏差。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发展中国家一般对中国不断上升的影响力所持的态度比发达国家所持的态度更加正面。这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中国在非洲、拉美以及部分亚洲地区推行的软实力外交战略是值得肯定的,正在发挥效力。
中国在欧洲开展的公共外交的首要目标,是想通过提升中国政治体制、外交政策以及人权状况的形象来建立政治信任。中国把欧盟看作是一个通过软实力而非硬实力来实现其利益的超国家组织。问题是,欧盟过分地关注中国的国内状况[15](P311),这是中国软实力难以在欧洲发挥作用的根本原因。中国对于能从欧洲学习到良好的治理经验等感兴趣,但不希望欧洲干预中国的内政。中国并未试图说服欧盟承认中国的政治和经济模式的优越性,但希望欧洲各国领导人和民众认可的是,中国的发展模式对中国来说是一个有效的模式,是最适合中国国情的模式。欧盟民众缺乏对中国的了解,是导致对中国产生负面看法的主要原因。欧洲智库认为,欧盟与中国在观念和价值观等方面存在着巨大差异,这是横亘在中欧关系之间的主要障碍。中欧双方可能在一些国际问题上的目标是一致的,比如多极世界、多边主义,但这些概念到底指的是什么,双方的理解可能大不相同。在欧洲还存在长久以来形成的偏见,对中国的国情和中国政策缺乏了解,以及潜意识里对中国迅速崛起的恐惧。因此,中国要想在欧洲成功地投射软实力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还有许多困难需要去克服。
[1]李安方,王晓娟,张屹峰,等.中国智库竞争力建设方略[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0.
[2]Nye JS.Soft Power:The means to success in world politics[M].Cambridge MA:Perseus,2004.
[3]Nye JS.Think again:soft power.Foreign Policy[EB/OL].(2006-03 -01)[2013 -10 -06].http://yaleglobal.yale.edu/dis-Play.article?id=7059.
[4]Walter Russell Mead.America’s Sticky Power[EB/OL].(2004-03-01)[2013 -10 -06].http://www.foreignpolicy.com/articles/2004/03/01/americas_sticky_power.
[5]McGiffert C.Chinese Soft Power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the United States Competition and Cooperation in the Developing World,Center for Strategic and International Studies[EB/OL].(2009 -03)[2013 -10 -06].http://csis.org/files/media/csis/pubs/090305_mcgiffert_chinesesoftpower_web.pdf.
[6]Alterman J B,Garver J W.The vital triangle:china,the united states,and the middle east,washington,D.C.:CSIS[EB/OL].(2008)[2013 -10 -06].http://csis.org/files/media/csis/pubs/080624-alterman-vitaltriangle.pdf.
[7]d’Hooghe I.The Limits of China’s Soft Power in Europe:Beijing’s Public Diplomacy Puzzle[EB/OL].(2010 -01)[2013 -10 - 06].http://www.clingendael.nl/publications/2010/20100100_cdsp_paper_dhooghe_china.pdf.
[8]d’Hooghe I.Into High Gear:China’s Public Diplomacy[J].The Hague Journal of Diplomacy,2008,3(1).
[9]Senate Committee on Foreign Relations.China’s Foreign Policy and“Soft Power”in South America,Asia,and Africa[EB/OL].(2008-04)[2013 -10 -06].http://www.fas.org/irp/congress/2008_rpt/crs-china.pdf.
[10]Rogers P D.China and the United Nations Peacekeeping Operations in Africa[EB/OL].(2007)[2013-10-06].http://www.dtic.mil/cgi- bin/GetTRDoc?AD=ADA520317.
[11]ThomPson D.China’s Soft Power in Africa:From the‘Beijing Consensus’to Health Diplomacy[EB/OL].(2005 -10 -13)[2013 -10 -06].http://csisdev.forumone.com/files/media/csis/pubs/051013_china_soft_pwr.pdf.
[12]Lampton D M.The three faces of chinese power:might,money,and minds[M].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2008.
[13]Shinn D,Eisenman J.Res ponding to china in africa,washington,D.C.:American Foreign Policy Council[EB/OL].(2008-06)[2013 -10 -06].http://www.afpc.org/publication_listings/viewpolicypaper/236.
[14]Stakelbeck F.China looks to the middle east[R].Alexander Gas and Oil Connection,2006.
[15]Shambaugh D E.Sandschneider and Zhou Hong.From Honeymoon to Marriage:Prospects for the China Europe Relationship[C]//David Shambaugh,Eberhard Sandschneider and Zhou Hong,China-Europe Relations:Perceptions,Policies and Prospects.London:Routledge,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