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诗家对袁枚及其诗论、诗歌的接受与批评
2014-04-14王国彪
王国彪
(曲阜师范大学文学院,山东曲阜 273165)
朝鲜诗家对袁枚及其诗论、诗歌的接受与批评
王国彪
(曲阜师范大学文学院,山东曲阜 273165)
朝鲜文人李德懋、柳得恭等人来华,通过潘庭筠、李调元等人了解了袁枚的为人与作品,并将其人其诗引入朝鲜。朝鲜诗家非常关注袁枚及其诗论和创作,他们基本认可袁枚的诗坛主导地位,也很赞同其追求个性自由的诗学理论,在理论和创作上都有所受益。在诗歌创作方面,朝鲜诗家欣赏袁枚怀古诗的豪迈,同时也批评了其它一些诗作的浅浮绮靡。这充分说明,朝鲜诗家已经对袁枚有了相当成熟的认识。朝鲜诗家对袁枚及其诗论、诗歌的积极接受与批评,是清代中朝诗歌交流史的重要一页,对袁枚研究的拓展及东亚汉诗研究的深入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袁枚;《随园诗话》;朝鲜;接受
乾嘉时期,清诗的发展又迎来了一个繁盛期,中朝两国诗人的文化交流也日益加深。“康熙朝以降,清朝皇帝继承儒家礼治思想,逐渐重视大一统局面下的藩属国的政治意义,由此开始大量裁减朝鲜岁贡,并在其它许多方面着意优待朝鲜这个首先臣服的藩属国。……乾隆朝以后,清廷刻意追求所谓‘厚往薄来’。经过清廷多年的努力,朝鲜不再仇视清廷。更重要的是,朝鲜有识之士鼓吹的北学思潮得到广泛认同,清朝的大国地位得到承认,双方最终形成了稳定的宗藩关系。”[1](P8)朝鲜文人洪大容(1731-1783)、朴趾源(1737-1805)、李德懋(1741-1793)、朴齐家(1750-1805)、柳得恭(1749-1807)等人先后随朝鲜使团来京,与潘庭筠、李调元、张问陶、纪昀、铁保、吴嵩梁等清朝文士进行了深入的文化交流活动,“情甚敦挚,有恋恋不能相舍之意”[2](P227)。朝鲜诗家因此对清诗的理论与创作都有了深刻认识,清代的主要诗学观念及诗歌大家的创作都很快传入朝鲜。袁枚及其诗作、诗论就在这样的背景下进入了朝鲜诗家的批评视野。
袁枚(1716-1797)字子才,号简斋,晚年又号随园老人,浙江钱塘(今杭州)人,有《小仓山房诗文集》、《随园诗话》等。他是“性灵派”的代表作家,主张诗歌要独抒性灵,不为传统诗歌模式所束缚。袁枚的这一理论受到了晚明公安派理论的影响,同时也受到李贽思想的影响,其核心是强调真性情的自然流露,重视轻灵活泼的趣味,对囿于“唐宋之争”的清诗来说无疑是一种解放。由于袁枚没有编选诗集,又不在燕京活动,限于当时的印刷、交通等条件,当时来中国的朝鲜学者只能通过他人的介绍才能知晓一些袁枚的情况,无法与其结交,因此对其了解自然有限,所进行的介绍、评价相对也就不多。总的来看,朝鲜诗家对袁枚的创作及“性灵说”都很重视,评价较高。
一、朝鲜诗家对袁枚诗坛地位的认可
朝鲜诗家非常关注袁枚,他们利用各种方式获取袁枚及其作品的信息。《随园诗话补遗》卷四曰:“方明府(于礼)从京师来,说高丽国使臣朴齐家以重价购《小仓山房集》及刘霞裳诗,竟不可得,怏怏而去。”[3](P675)其卷六亦载:“方藕舡明府云:‘高丽进士李承熏、孝廉李喜明、秀才洪大荣等,俱在都中购《随园集》,问余起居、年齿甚殷。’嘻,余愧矣!”[3](P711)蒋敦复《随园轶事·高丽使臣购〈随园集〉》的记载更详细:“高丽使臣李诚熏、洪大荣等,奉使来华,读先生集,竞相倾倒,各以重金购数十部,归国分赠侪辈。逾年,又特派人来购倍前数。嗣是络绎来购者不绝于时。”[4](P50-51)不过,据张伯伟先生考证,这样的传闻可能有误:“……正祖七年(1783),当时‘亦未尝知有枚。’不过,也是从那时开始,袁枚的作品在朝鲜逐步流行开来。”[5](P142-143)
1778年,李德懋、柳得恭等人来中国,与潘庭筠、李调元等人结识,李德懋希望潘庭筠能够把他和他的文集引荐给清朝当时的文苑主盟袁枚,从而得到袁枚的赠序。[6](P100)袁枚在朝鲜的名声扩大由此开始。李德懋在给潘庭筠的一封信中谈到:“尝闻袁子才先生文苑主盟,先生绍介之,则或有序记可得之端耶?”[7](P263)柳得恭《燕台再游录》收录了乾隆五十五年(1790)他与中国学者陈鳣(字仲鱼)的笔谈,其中也谈到了袁枚:“仲鱼又曰:‘近代诗如袁、蒋诸公如何?’余曰:‘当推首选,然比古人却可议。’”[8](P294)因此可以肯定,袁枚的作品在其健在的时候(1778年)就传入了朝鲜。
此后,袁枚的作品持续受到朝鲜诗家的关注,次韵、引用、评论之作很多。如:
沈象奎(1766-1838)的诗歌《书李墨庄登岱图,次韵袁随园枚七十八岁旧题》曰:“诗人有神力,遇物皆蹈抗。寸聿扫万群,物巨力随王。青莲昔登岱,绝顶无与向。搔首问青天,醉傲相谑浪。墨庄定后身,才气欲不让。生长峨眉侧,岩壑胸中荡。又来踞泰观,俯笑尘蚁漾。九烟点匹练,万瞩绝纤障。倏倏诗有助,仟倦身无傍。归来为图画,朋知竞欣访。我本海上人,五岳心未忘。君怜一隅见,出图许暂望。对之如身到,君在此山上。”[9](P20)虽言说与李鼎元(墨庄)的交往,但是关于泰山、李白及作者内心情感的描写均气势充沛,自然真率,有袁枚的风范。
赵寅永(1782-1850)作于1817年的《读〈随园诗话〉有感》一诗曰:“匆匆车笠蓟门行,万里东还尚系情。谁料小仓诗话里,白门司马是君名。”[10](P30)诗前有序:“直庐无寐,偶阅袁枚《随园诗话补遗》,第三卷有云‘白下秀才司马章,字石圃,风神萧丽,年少多情。’而仍记其词曲数阙。此人今现任蓟州知府,余燕路相遌,与之酬唱者也。惊喜如对,以诗志之。”中朝诗人因《随园诗话》而结缘、酬唱,说明朝鲜诗家对袁枚及其著述很熟悉,很重视。
申纬《随园琐记》诗曰:“笔头五色花交放,天付文人结栰来。若使圣门征此梦,不应浮海叹无材。”[11](P290)诗后有注:“《随园琐记》:‘余幼时,梦束数百万笔为大桴,身坐其上,浮于江,至今无验。’”这首诗描述了阅读《随园琐记》[12](P320)这篇小文章后的感受,并以之为典,间接抒发对袁枚的尊崇之意。
朝鲜后期诗人金泽荣(1850-1927)《贺郑泽庭生男》诗中有曰:“雌风几度叹输棋,蓦地祥云绕绣帏。”[13](P440)句下注曰:“随园《生女》诗曰:‘雌风吹不清’,又曰‘棋输劫屡惊’。”很明显,“雌风几度叹输棋”一句诗化用了袁枚《生女诗》(即《十一月十八日又生一女》①袁枚《十一月十八日又生一女》:“真是庶人命,雌风吹不清。缘何长至日,转报一阴生?客厌来偏数,棋输劫屡惊。呱呱双瓦响,添作恼公声。”(《续修四库全书》1431册,第415页),载于《小仓山房诗集》卷18)的语句,也毫不掩饰地表达了对女孩出生的厌恶与懊恼,为祝贺友人喜添男丁提供了极好的铺垫和对照。
总体上,朝鲜诗家基本认可袁枚的诗坛主导地位。如李德懋致潘庭筠信(《雅亭遗稿》)、柳得恭与陈鳣的笔谈(《燕台再游录》)中就称袁枚是“文苑主盟”,近代“当推首选,然比古人却可议”;李书九《成书状种仁回自燕,闻其渡江,却寄六首(其五)》亦云:“诗家伪体许君裁,谁是中原大雅才。北宋南施今在否,盛名曾说一袁枚。”[14](P13)肯定了袁枚在中原诗坛的重要影响。朴趾源《绝句四首(其三)》写道:“六王才毕一椎来,山鬼无声白璧哀。《蔗尾闲谈》推第一,几人中土似袁枚。”[15](P93)他引袁枚《博浪城》诗句入诗,借鉴李调元《尾蔗轩闲谈》的观点,也将袁枚列为中土第一诗人。
二、朝鲜诗家对袁枚诗学理论的重视
在基本认可袁枚的诗坛地位的基础上,朝鲜诗家也很赞同袁枚的诗学理论。袁枚主张“诗写性情,惟我所适”[3](P4),反对模仿唐宋、大谈格律、以书卷考据来作诗的拟古主义和形式主义诗风,倡导尊重个人爱好,追求个性自由,直抒感兴,自成一家。朝鲜诗家对袁枚这种颇具人性化的诗论很有同感,在理论和创作上都有所受益。
朝鲜诗论家李钰(1760-1815,字其相,号梅史)真正弘扬了袁枚的诗学观,他编纂的《百家诗话抄》[16](P235-272)共236则,“号称‘百家’,实则‘一家’,乃全部抄自《随园诗话》”[5](P144),且持论公允。朝鲜后期著名诗人金正喜(1786-1856,号秋史)的创作也以性灵为主,其门生姜玮(1820-1884)评曰:“秋翁一瓣香,先自五言入。性灵有孤诣,始与众贤立”(《述言示同学》)[17](P397)。申纬(1769-1845)《赠别藕船入燕二首(其二)》:“此集人间已不祧,云松一语每魂销。愿收全笈愁无价,时诵名篇气欲飘。富贵金貂辞北阙,风流红粉爱南朝。君归倘许牙签赠,快读香灯手自挑。”[11](P531)诗句下有注:“赵云松翼《题随园诗集》有‘不须伯道愁无子,此集人间已不祧’之句,故云。”“随园老人《小仓山房全集》入函并《州县心书》一编,是余平生渴想者。藕船此次能携归偿余夙愿否?”体现了申纬对袁枚诗作的推崇之情,以及获得原著的迫切心情。可见,袁枚的诗学理论对19世纪初期至中期的朝鲜诗坛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的朝鲜诗坛,袁枚的诗论仍然是批评家热议的对象之一,说明朝鲜诗家已经对袁枚有了相当成熟的认识。
著名文人、诗论家金泽荣1922年(壬戌)所作的《陆王二家诗钞序》写道:“江之北有一奇人曰陆景骞,江之南有一奇人曰王冰史。二人者,皆以诗游于市井店铺之间,相交、相爱、相唱和为乐陶陶也。……王君少陆十余岁,为诗多主工妍,取的在袁子才。若而人其锋皆可谓铦矣。然独其所处之境,非所谓吸纳沆瀣、闭门蒙被者,则以至于炎炎大成也。不或难耶?此余所以惊爱其才,而旋又不胜其私悯者也。”[13](P271)他看到王冰史学习袁枚的诗歌,工整妍丽,非常高兴,爱其诗也悦其性。
金泽荣旅居中国南通时,友人陆景千(骞)在南通寓所新治小楼,取先人陆游“小楼一夜听春雨”诗意,欲命名为“听春雨之楼”,以此征求金泽荣的意见。金泽荣曰:“否否唯唯,此可以卒子之诗说乎?袁子才之论诗曰:‘不学古人,法无一可。竟似古人,何处着我!字字古有,言言古无。吐故吸新,其庶几乎?’夫放翁公之诗,所以记其一时实境之所遇者也。今子从而雷同之,则是子之楼但宜于春之雨,而不宜于他时之雨。其景也悴,其义也狭,而其词也窘。似古之害,孰甚于此?今若从吾之言,不附于古,自我为古,就其名而删去‘春’之一字,则自兹以往,子之楼于四时之雨无之不可,小沾大润,淅沥淋浪,潇然洒然閴然悠然之景概不可穷极,而子之文思亦将与之俱于四时沾润、淅沥淋浪之中,故之吐、新之吸,而超超然自为一家之我,不亦远乎?不亦善乎?”(《听雨楼记》)[13](P508)他引用袁枚《续诗品·着我》①袁枚《续诗品·着我》:“不学古人,法无一可。竟似古人,何处着我!字字古有,言言古无。吐故吸新,其庶几乎?孟学孔子,孔学周公。三人文章,颇不相同。”(《续修四库》1431册,441页。)(《小仓山诗集》卷20)的观点,以“听雨楼”取名为例阐述了的诗学思想。金泽荣“不附于古,自我为古”、“故之吐、新之吸,而超超然自为一家之我”的辩证观念,与袁枚的诗学理念如出一辙。
不仅如此,这一时期的其它诗论家亦对《续诗品》十分重视。如奎章阁本《东诗丛话》[18](P491-493)抄录《续诗品》32则中的前28则,朴汉永(1870-1948)《石林随笔》也把《续诗品》作为诗歌评论的依据,其《及到上乘,诗禅一揆》一文曰:“及若宋元明清之代,诗或品尚小异;然上乘诗禅,何独专推于盛唐?沧浪辈不及知之。东坡《罗汉颂》句句见谛,王阳明诗之‘幽人月出每孤往,好鸟山空时一鸣’、‘夜静海涛三万里,月明飞锡下天风’者,得不为最上乘禅乎?是以袁子才亦云‘江海虽大,不无潇湘’也。然而向下文长,付在他日。”[18](P287)其中袁枚语出自《续诗品·戒偏》。
另外,朴汉永的《石林随笔》还以袁枚诗作为例,阐述了精密工巧的人力所营造的“人籁”境界:“袁随园《赠人诗》曰:‘倚马休夸速藻佳,相如终竟压邹枚。物须见少方为贵,诗到能迟转是才。清角声高非易奏,优昙花好不轻开。须知极乐神仙境,修炼多从苦处来。’是可以证人籁之精工也。”(《天籁叶人籁,诗道方圆》)[18](P313-314)句中所说的《赠人诗》即袁枚的《箴作诗者》[19](P468)(《小仓山房诗集》卷23)。这首诗以历史人物、音乐、植物以及禅宗为基础,总结出了锤炼出好诗的为诗之道。朴汉永认为这种注意营造“人籁”的观点也体现了袁枚的诗论精神。
三、对袁枚诗歌创作的接受与批评
在诗歌创作方面,朝鲜诗家欣赏袁枚怀古诗的豪迈,同时也批评其它一些诗作流于浅浮绮靡。
在诗歌发展史上,王士禛的“神韵”说使清诗朝着自由抒发个性的方向发展,袁枚继起,使主要描写对象由山水景观扩展到诗人的个性情怀,诗风由吞吐含蓄变为豪爽奔放。与钱谦益、王士禛等大家相比,朝鲜诗家对袁枚诗歌的评价不多,但是抓住了关键点。
朝鲜诗家对袁枚的怀古诗情有独钟:李德懋《清脾录·袁子才》曰:
袁枚字子才,李雨村称之曰:“子才,当今第一才人。子才著述甚富,今年七十余。以庶吉士改上元知县,官止于此,然天下知与不知,皆称道。余《尾蔗轩闲谈》备言其事。最工怀古,其《博浪城》诗云:‘真人采药走蓬莱,博浪沙连望海台。九鼎尚沉三户起,六王才毕一椎来。虎龙有气黄金尽,山鬼无声白璧哀。大索一旬还撒手,此君终竟是奇才。’《杜牧墓》云:‘萧郎白马远从军,落日樊川吊紫云。客里莺花逢杜曲,唐朝春恨属司勋。高谈泽潞兵三万,论定扬州月二分。手折芙蓉来酹酒,有人风骨类夫君。’”雨村又曰:“袁子才、蒋士铨俱翰林,而高蹈不立朝,放荡于山水江湖。”[20](P58-59)
朴趾源《热河日记·避暑录》:
余问尹卿曰:“当世诗人海内称首者,可得闻名欤?”尹卿曰:“以海内之大,固不乏鸿匠妙才。而敝年老,断置人世事,年少才子未能相识。敝老友袁太史枚,字子才,高蹈不羁之士也。不乐仕宦,放迹山水,最工怀古之作。”因高咏数句,余未晓听,请书示。其《博浪城》诗曰:“真人采药走蓬莱,博浪沙连望海台。九鼎尚沉三户起,六王才毕一椎来。虎龙有气黄金尽,山鬼无声白璧哀。大索十日还撒手,如君终古尽奇才。”观其诗,可占中原士大夫之心,而亨山之独咏此篇,其意尤着,然不讳于奇丽川,何也?[15](P284)
朴齐家《戏仿王渔洋岁暮怀人六十首·袁庶常枚》云:“消息天涯返轩,莺花杜曲一消魂。何人解上司勋墓,只有江东咏史袁。”[21](P473)高度称赞袁枚的《杜牧墓》一诗富有深度。“柳得恭1796年编纂的清朝诗人诗歌选集《并世集》,除了两首已在《清脾录》记载的怀古诗以外,还记载了袁枚的《谢太傅祠》、《罗昭谏墓》、《武后干陵》、《戏马台吊宋武帝》四首诗,这也都是怀古诗。”[22](P52)
美国美学家桑塔耶那说过:“旅行的益处和一切可见的古迹的非凡魅力,都在于获得集中了许多散漫知识于其间的种种形象,否则就不会一起联想到。此种形象是许多潜伏的经验之具体象征,联想的深根使得它们能够吸引我们的注意,正如一个侥幸获得的形式或一种富丽堂皇的材料肯定会吸引我们的注意一样。”[23](P143)历代兴亡(尤其是明清易代)、昔日豪杰的壮举和残破寂寥的古迹,记忆中的材料与现实场景在诗人头脑中产生猛烈撞击,最大程度地启动了诗兴。袁枚《随园诗话》卷六云:“怀古诗,乃一时兴会所触,不比山经地志,以详核为佳。”[3](P187)“景从外来,目之所触,留心便得;情从心出,非有一种芬芳悱恻之怀,便不能哀感顽艳。”[3](P183)的确如此,袁枚远离仕途,忘情山水,借古抒怀,诗歌中升腾出悲凉慷慨的情韵,这正是他所说的真性情。袁枚在乐山乐水的过程中,将横逸激越的内心感受寄托于真实的诗歌,朝鲜诗家正是因此才赞美其(怀古)诗作。
朝鲜诗家也看得非常清楚,如刚接触到袁枚诗作的朴齐家就说“比古人却可议”。19世纪初
此处,两位朝鲜诗家都借中国人之口肯定了袁枚的怀古之作,也同时赞誉了袁枚的高蹈不羁、不乐仕宦的高洁品格。在他们眼中,袁枚堪称中原士大夫诗人中的杰出代表。但二人所记载的袁枚《博浪城》一诗后四句有所不同,且又都不同于《小仓山房诗集》(光绪壬辰刻本)卷一、周本淳标校《小仓山房诗文集》、王英志主编《袁枚全集》中的记载,后者中的《博浪城》诗的后四句均曰:“黄金宫阙神仙远,白璧光阴山鬼催。此日西风如力士,当车还击布帏开。”①《小仓山房诗集》(光绪壬辰刻本),《续修四库全书》1431册,第245页;袁枚著,周本淳标校:《小仓山房诗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12页;王英志主编:《袁枚全集》,江苏古籍出版社,1993年,第11页。朝鲜古籍所载的这首《博浪城》诗是否是袁枚当时的初稿抑或另一个版本,都需要进一步研究。期,金正喜受翁方纲诗论的影响,加之对性灵说理解得不透彻、不全面,他批评袁枚的性灵诗“淫放鬼怪”(《题彝斋东南二诗后》)[24](P119)。随着袁枚在朝鲜的影响不断扩大,其诗歌的弱点被越来越多的诗论家发现。
朴汉永的《石林随笔》指出,袁枚虽然是诗歌名家,但其诗易使学之者陷于“绮靡之网”:“山东王阮亭非不名家,学之者易坠空疏之坑而已。褊于精工而未成,则流乎轻俗与纤巧,而未超上乘。江南袁简斋非不名家,学之者易罹绮靡之网而已。是以不落左,不落右,蹈大方之诗规,岂不唱天籁叶人籁,然后诗道方圆之要诀乎?”(《天籁叶人籁,诗道方圆》)[18](P314)他注意到了袁诗“绮靡”的一面,认为这是其一大缺点,有损于“天籁”、“人籁”之建构,偏离了诗道正宗。这与洪亮吉(1746-1809)《北江诗话》所说的“袁大令枚诗,如通天神狐,醉即露尾”[25](P4)有相通之处。
而诗话著作《东洋学源流》则从具体诗作出发,批评袁诗流于浅俚:“《游庐山观瀑》(袁枚):‘黄厓天上生,对面作浪起。我头不敢昂,诚恐浪压己。岂知下望深,青天反作底。山外有山立,山内有山倚。颇类人衣裳,幅幅有表里。忽然暴雨来,人天一齐洗。彼登千寻塔,正对一条水。瀑沛从高看,匹练更长矣。始知开先寺,相离咫尺耳。只为绝遮,纾行十余里。’随园诗肤浅佻巧,风韵索莫,无足可取,而特选此诗以见古今诗道之变,而且为后人鉴戒耳。”[26](P412)朝鲜诗家所抄录的这首诗题为《行十里至黄厓再登文殊塔观瀑》[27](P780)(《小仓山房诗文集》卷30),个别词句与原诗不同,原句为“避登千寻塔”、“瀑布从高看”、“纡行十余里”。在这段文字里,朝鲜诗家言辞犀利,直指袁诗硬伤,并以此告诫后人。
总之,朝鲜诗家对袁枚及其诗论和创作非常关注。袁枚的尊重个人爱好、追求个性自由、直抒感兴的诗学观念对朝鲜诗坛产生了不小的影响,直到20世纪初朝鲜批评家仍在热议袁枚的诗论。朝鲜诗家对袁枚的诗作也能区别对待,评价中肯。这充分说明,朝鲜诗家对袁枚的认识相当全面和成熟。朝鲜诗家对袁枚及其诗论、诗歌的积极接受与批评,是清代中朝诗歌交流史的一页华章,对袁枚研究以及东亚汉诗的研究都具有切实意义。
[1]刘为.清代中朝使者往来研究[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2.
[2]李德懋.青庄馆全书[A].韩国文集丛刊(第259辑)[M].首尔:韩国民族文化推进会,2000.
[3]袁枚.随园诗话[M].顾学颉校点.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
[4]王英志.袁枚全集(第八册)[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3.
[5]张伯伟.清代诗话东传略论稿[M].北京:中华书局,2007.
[6]徐毅.十八世纪中朝文人间请序题跋考论[J].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5).
[7]李德懋.青庄馆全书[A].韩国文集丛刊(第257辑)[M].首尔:韩国民族文化推进会,2000.
[8]林基中.燕行录全集(第60册)[M].汉城:东国大学校出版部,2001.
[9]沈象奎.斗室存稿[A].韩国文集丛刊(第290辑)[M].首尔:韩国民族文化推进会,2002.
[10]赵寅永.云石遗稿[A].韩国文集丛刊(第299辑)[M].首尔:韩国民族文化推进会,2002.
[11]申纬.警修堂全藁[A].韩国文集丛刊(第291辑)[M].首尔:韩国民族文化推进会,2002.
[12]王英志.袁枚全集(第四册)[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3.
[13]金泽荣.韶濩堂集[A].韩国文集丛刊(第347辑)[M].首尔:韩国民族文化推进会,2005.
[14]李书九.惕斋集[A].韩国文集丛刊(第270辑)[M].首尔:韩国民族文化推进会,2001.
[15]朴趾源.燕岩集[A].韩国文集丛刊(第252辑)[M].首尔:韩国民族文化推进会,2000.
[16][韩]赵锺业.韩国诗话丛编(第11册)[M].汉城:太学社,1996.
[17]姜玮.古欢堂收草[A].韩国文集丛刊(第318辑)[M].首尔:韩国民族文化推进会,2003.
[18][韩]赵锺业.韩国诗话丛编(第13册)[M].汉城:太学社,1996.
[19]袁枚.箴作诗者[A].续修四库全书(1431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20]李德懋.青庄馆全书[A].韩国文集丛刊(第258辑)[M].首尔:韩国民族文化推进会,2000.
[21]朴齐家.贞蕤阁集[A].韩国文集丛刊(第261辑)[M].首尔:韩国民族文化推进会,2003.
[22]崔日义.韩国朝鲜后期诗坛接受袁枚诗学之状况[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
[23][美]桑塔耶那.美感[M].缪灵珠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
[24]金正喜.阮堂全集[A].韩国文集丛刊(第301辑)[M].首尔:韩国民族文化推进会,2003.
[25]洪亮吉.北江诗话(卷一)[M].陈迩冬校点.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
[26][韩]赵锺业.韩国诗话丛编(第17册)[M].汉城:太学社,1996.
[27]袁枚.小仓山房诗文集[M].周本淳标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Korean Poets'Acceptance and Criticism of Yuan Mei:Poetics and Poetry
WANG Guo-biao
(School of Chinese Literature,Qufu University,Qufu 273165,China)
During their visit of China,Korean scholars like Yi Deokmu and Yu Deuk-gong learned the life and works of Yuan Mei via such Chinese scholars as Pan Tingjun and Li Diaoyuan.They then introduced Yuan Mei's works into Korea.Yuan Mei and his poetics and works are much attended there.Korean poets generally agreed on Yuan Mei's leading position in Chinese literary circle,accepted his poetical theories of individual features,and benefited from Yuan both in theories and writings.In term of poetry writing,Korean poets appreciated the magnificence features in Yuan's ancient-memorial poems and criticized the superficiality of some other poems of his.This shows Korean poets'very mature understanding of Yuan Mei. Their active acceptance and criticism of Yuan's poetics and poems marked an important sphere in the exchanges of poetry between China and Korea in Qing Dynasty,the study of which is significant for innovative studies of Yuan Mei and further surveys of Han poetry in east Asia.
Yuan Mei;Sui Yuan Shi Hua;Korea;acceptance
I206.4
A
10.3969/j.issn.1674-8107.2014.04.020
1674-8107(2014)04-0123-06
(责任编辑:刘伙根,庄暨军)
2014-02-10
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朝鲜诗家论明清诗歌”(项目编号:10FWW004);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基金青年项目“清代中朝诗歌交流研究”(项目编号:11YJC751073)。
王国彪(1975-),男,吉林九台人,副教授,文学博士,主要从事朝鲜—韩国古代文学与文化、中朝韩比较文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