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价理论视角下《庄子》寓言生死态度研究
2014-04-14管淑红陈小兆
管淑红,陈小兆
(1.华东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西 南昌 330013;2.井冈山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西 吉安 343009)
评价理论视角下《庄子》寓言生死态度研究
管淑红1,陈小兆2
(1.华东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西 南昌 330013;2.井冈山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西 吉安 343009)
庄子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道家学说的主要创始人之一。在《庄子》一书中,他以寓言故事的言说方式,表达了对生死问题的基本观点。以马丁等人提出的评价系统理论为指导,以《庄子》寓言为文本语料,观照庄子有关“生死”主题的探讨,可以窥见庄子对生与死问题的个性化的言说方式和评价态度,领悟庄子的生死观和人生智慧。
评价理论;《庄子》;寓言;生死观
庄子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道家学说的主要创始人之一,他以超群出众的文学天才创作了大量具有很高文学价值的寓言。正如他在《庄子·寓言》中所说:“寓言十九,藉外论之”。通过对庄学研究的梳理,可以发现传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注疏、释义和考证等方面。而近30年国内学术界主要从文学艺术和哲学方面对《庄子》寓言进行探讨,如胡如虹[1]、王景琳[2]、袁伯诚[3]等。国外研究《庄子》寓言最具影响力的是香港中文大学哲学系教授Robert.E.Allison (爱莲心)[4]。他于2004年著的《向往心灵转化的庄子》对《庄子》寓言进行了重新解读。此外,一些学者开始对《庄子》寓言进行叙事学和语言学的解读,如李艳华[5]和房娜[6]等。由于寓言是一种独特的文学语类,它通过虚构的短小故事,来比喻寄托人类社会的道理,表明作者对社会某种现象的明确态度,从而起到讽刺、劝诫和启迪思想的作用。因此寓言语篇的人际意义被“前景化”,而评价又是人际意义的核心成分,且呈韵律性特征分布在寓言语篇中。但是,学术界对寓言文学进行评价研究的文章却很少。本文以评价理论为指导,对《庄子》寓言进行研究,重点关注庄子有关“生死”主题的探讨。
一、评价系统理论概述
系统功能语言学界对人际意义的研究长期以来集中于语气和情态系统。马丁等人提出的评价系统理论[7][8][9]是韩礼德[10]系统功能语言学有关人际意义研究的新突破,是一种新的语篇分析框架。评价系统理论是关于评价的,即文本中协商的各种态度,涉及的情感强度,价值溯源以及结盟读者的方式。评价理论包括三大系统:态度、介入和级差。态度系统是评价系统的核心,它又次化为判断、鉴赏和情感三个子系统。判断是对人的行为和品格的评价,属传统伦理学的范畴。鉴赏是对具体或抽象物值的评价,属传统美学范畴。情感系统是指情绪上的反应和性情,属心理学范畴。三大系统的表达都有正面和负面、直接和间接之分。介入系统是指语言使用者利用介入手段调节其对所说或
写内容所承担的责任和义务。主要通过投射、模糊词语和情态等手段来实现。级差是指态度的增减,包括聚焦和语势两大类。评价的三大系统有其各自体现的语言资源,在不同的语类中各有偏重。
二、文本分析
本文从《庄子》的《养生主》[11]、《至乐》[11]、《大宗师》[11]和《列御寇》[11]等篇中选取五则寓言为文本语料,它们均是有关“生死”主题的探讨。我们以评价理论为指导来解读这五篇寓言,重点考察分析庄子关于生死的态度。
(1)“秦失吊唁老聃”:
老聃死,秦失吊之,三号而出。弟子曰:“非夫子之友邪?”曰:“然”。“然则吊焉若此,可乎?”曰:“然。始也吾以为其人也,而今非也。向吾入而吊焉,有老者哭之,如哭其子;少者哭之,如哭其母。彼其所以会之,必有不蕲言而言,不蕲哭而哭者,是遁天倍情,忘其所受,古者谓之遁天之刑。适来,夫子时也;适去,夫子顺也。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古者谓是帝之县解。”——《庄子·内篇·养生主》
这是老聃(即老子,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朋友秦失和弟子的一则对话。老聃死了,秦失前去吊唁,但是他大哭几声便离开了。“非……邪?”和“然则……可乎?”两个修辞疑问句式表明了秦失弟子心中的疑惑:“你不是老聃生前的好友吗?那么像这样吊唁朋友行吗?”句子隐含的陈述意思是:你是老聃的朋友,像这样简单吊唁(仅嚎哭几声)是不行的。弟子对老师简单甚至敷衍的吊唁行为不以为然。当时世俗对待亲人朋友死亡的惯常情感反应应该是“大悲大痛,号啕恸哭”,并附加繁琐的礼节以示祭奠。作为老聃朋友的秦失,他的吊唁行为显然不符合当时的社会丧葬礼仪。弟子的不解和疑问暗含了对秦失简单吊唁行为的负面判断。秦失在吊唁的时候观察到,有老人在哭,好像在哭自己的儿子(死去);有年少的在哭,好像在哭自己的母亲(死去)。秦失思纣:这些聚集在这里哭的人中,一定有不想来吊唁而须来吊唁的,不想痛哭,而须痛哭的。接着一个价值判断句“……,是遁天倍情,忘其所受,古者谓之遁天之刑”,显性传达了秦失对世俗的虚伪礼仪(以上提及的种种“哭”的行为表现)的负面判断。他认为这些虚伪的礼仪是违反了天性,背离了真情,忘记了人的生命都受于自然。古时候称这种做法是违反自然所招致的刑罚。老聃来到世上,是应时而生,老聃离开人世,也是顺乎自然的结果,做到安时处顺,这样悲哀和快乐的情感就不能进入人的心中。三个价值判断句“……,也”,显性传达了秦失对待死亡的积极和豁达的态度(积极鉴赏)。生死是自然法则,在《庄子·内篇·大宗师》中,庄子说道:“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也。人之有所不得与,皆物之情也。”意思是死和生是命中注定,犹如黑夜和白天交替运行变化,完全出于自然,不是人力所能干预和抗拒的,这都是万物的本性。因此,“古之真人,不知悦生,不知恶死;其出不欣,其入不距;翛然而往,翛然而来而已矣。不忘其所始,不求其所终;受而喜之,忘而复之”(《庄子·内篇·大宗师》)。表明古时候的“真人”,不懂得喜悦生,也不懂得厌恶死;出生不欣喜,入死不抗拒;无拘无束地就走了,自由自在地又来了。不忘记自己从哪儿来,也不探求自己往哪儿去,不管承受什么境遇都高高兴兴,忘掉死生像是回到了自己的本然。既然生死是一种自然变化,因此也没必要喜生恶死。作为道家思想代表的秦失明白这些道理,所以面对朋友的死亡,悲哀和痛苦的情感影响不到他。这是庄子所谓的“真人”。秦失进一步引用古人对死的一个总结“是帝之县解”(天地解除了倒悬之苦)来肯定自己对待死亡的态度。人死了,也就从世俗的苦难和束缚中得到解脱,走向了自由。这则寓言通过秦失及其弟子的显性对话,隐性传达了庄子对待死亡的积极乐观的态度(积极的鉴赏)。
(2)“庄子箕踞鼓盆而歌”:
庄子妻死,惠子吊之,庄子则方箕踞鼓盆而歌。惠子曰:“与人居,长子老身,死不哭亦足矣,又鼓盆而歌,不亦甚乎!”
庄子曰:“不然。是其始死也,我独何能无概然!察其始而本无生,非徒无生也而本无形,非徒无形也而本无气。杂乎芒芴之间,变而有气,气变
而有形,形变而有生,今又变而之死,是相与为春秋冬夏四时行也。人且偃然寝于巨室,而我噭噭然随而哭之,自以为不通乎命,故止也。”——《庄子·外篇·至乐》
庄子的妻子死了,惠子前去吊唁,却见庄子正叉开双腿像簸箕一样坐在地上,一边敲打着瓦缶一边唱歌。按世俗观念,人出生来到世上,对于家人及亲朋好友来说是欢喜之事(红喜事),而人离开人世却是悲哀之事(白喜事),亲朋好友应伤心痛哭,并举办各种祭祀活动,以示吊唁。在庄子生活的年代,儒家提倡丧葬礼仪,要求人死后,亲人要披麻带孝哭泣、守灵、守孝和厚葬等。妻子死了,庄子却鼓盆而歌的行为是不近人情的,不符合社会道德规范,因而遭到惠子的指责:“你跟死去的妻子生活了一辈子,生儿育女直到她衰老而死,人死了不伤心哭泣也就罢了,还敲着瓦缶唱起歌,这也太过分了吧!”惠子否定了庄子的行为及其对待死亡的态度。面对惠子的批评,庄子反驳:“不然。是其始死也,我独何能无概然!”传达了庄子起初对待妻子死亡的负面情感反应。可是经过对死亡的一番深思,庄子认为人从“无生”(没有生命)、“无形”(没有形体)、“无气”(没有元气)到“有气”、“有形”、“有生”,再由“生”变化到“死”,就跟春夏秋冬四季变化一样,是一种自然而然的事情。他甚至把死看做是人生的一种彻底的休息,对世俗束缚的彻底解脱。所谓“夫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故善吾生者,乃所以善死也”(《庄子·内篇·大宗师》)。大自然给了我形体,用生使我操劳,用老使我清闲,用死使我安息。所以称善我的生存,也同样称善我的死亡。所以有“人且偃然寝于巨室,而我噭噭然随而哭之,自以为不通乎命,故止也”。死去的那个人安安稳稳地寝卧在天地之间,而我却呜呜地围着她啼哭,自认为这是不能通晓于天命,所以也就停止了哭泣。既然由生到死是一种自然规律,那么我们就不应该为生而喜,为死而悲。为死人哀伤和哭泣,虽符合儒家提倡的丧葬礼仪之道,但是有违天道,不懂得顺应自然规律。庄子用讥讽的手法显性地传达了“为死而悲”情感的负面评价,同时隐含地肯定了自己鼓盆而歌的行为。通过对待死亡的积极情感反应,庄子给予死亡以积极的鉴赏。
(3)“临尸而歌”:
……莫然有间而子桑户死,未葬。孔子闻之,使子贡往侍事焉。或编曲,或鼓琴,相和而歌曰:“嗟来桑户乎!嗟来桑户乎!而已反其真,而我犹为人猗!”子贡趋而进曰:“敢问临尸而歌,礼乎?”二人相视而笑曰:“是恶知礼意!”
子贡反,以告孔子,曰:“彼何人者邪?修行无有,而外其形骸,临尸而歌,颜色不变,无以命之。彼何人者邪?”
孔子曰:“彼,游方之外者也;而丘,游方之内者也。外内不相及,而丘使女往吊之,丘则陋矣。——《庄子·内篇·大宗师》
子桑户、孟子反、子琴张是交往甚笃的好友。子桑户死了,还没有下葬。孔子知道后,派弟子子贡前去帮助料理丧事,却见孟子反和子琴张一个在编曲,一个在弹琴,相互应和唱着歌。“编曲”,“鼓琴”和“歌”三个行为过程体现了孟子反和子琴张对好友子桑户死亡的积极的情感反应。子贡的疑问“敢问临尸而歌,礼乎?”暗含了子贡对孟子反和子琴张临尸而歌行为的负面判断。儒家倡导“礼”,要求统治者以“礼”来治国,要求百姓按照“礼”来做人。治国做人,时时处处都要“约之以礼”(《论语》)。在作为儒家代表的子贡眼里,“临尸而歌”及“临丧不哀”的行为完全违反了社会的道德礼仪。在世俗人的眼里,这种行为是不合时宜的,是要遭到世人的谴责和唾骂的。为什么孟子反和子琴张面对着朋友的尸体,不仅容颜不改,毫无悲苦之情,却还要唱歌呢?歌中还唱到“哎呀,子桑户啊!哎呀,子桑户啊!你已经返归自然,可是我们还在世上为人啊!”唱词传达了孟子反和子琴张对子桑户脱离尘世,回归自然的艳羡(积极情感反应),也传达了他们对“死亡之美”的积极鉴赏。反预期的连接词“而”却给予了“生”(活在世上)以负面的鉴赏,间接传达了孟子反和子琴张对现世世界的不满和厌恶。现世世界充满太多的苦难、艰辛和灾难。面对子贡的质问“敢问临尸而歌,礼乎?”,孟子反和子琴张相视一笑,不以为然。修辞疑问句“是
恶知礼意!”表明儒家弟子子贡只知儒家学派倡导的“礼”却不懂得‘礼’的真实含意。孟子反和子琴张负面鉴赏了儒家所谓的“礼”。在道家看来,儒家提倡的“礼”束缚了人的自然本性。在礼的束缚下,人会失去本性和真性,人们只好尽力去修饰或装饰自己的行为,来符合“礼”的要求。“礼”变成了做给别人看的世俗的虚伪的东西。子贡回去,把“临尸而歌”的事告知了孔子。修辞疑问句“彼何人者邪?”暗含了子贡对孟子反和子琴张行为的鄙视(负面判断)。子贡对两个道家代表人物品行的描绘“不注重德行的修养而无有礼仪,把自身的形骸置于度外,面对着死尸还要唱歌,容颜和脸色一点也不改变,我真无法形容他们”,进一步显性传达了子贡对孟子反和子琴张行为的负面判断。子贡认为他们的行为有违于儒家的“礼”。修辞疑问句“彼何人者邪?”加强了负面评价的语气。孔子却回答说他们都是些摆脱了礼仪束缚而逍遥于世俗之外的人,而自己是生活在世俗环境中的人。世俗之外和世俗之内彼此不相干涉,可是自己却让弟子前去吊唁。关系过程小句“丘则陋矣。”(我实在是浅薄呀!)直接负面判断了自己的行为,间接给予了拘于世俗的人生以消极的鉴赏,给予超脱世俗的人生以积极的鉴赏。通过倡导“礼仪治国和礼仪治家”的儒家核心代表孔子的自我负面评价,间接传达了庄子对儒家“礼”的负面鉴赏。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孔子是庄子虚构的“入道”的孔子形象。作为儒家思想创始人的孔子转而入“道”,宣扬“道家”思想,极具讽刺效果,加强了庄子对世俗虚伪“礼仪”的批判。
(4)“庄子梦见空髑髅”:
庄子之楚,见空髑髅,骨尧然有形,撽以马捶,因而问之,曰:“夫子贪生失理,而为此乎?将子有亡国之事,斧钺之诛,而为此乎?将子有不善之行,愧遗父母妻子之丑,而为此乎?将子有冻馁之患,而为此乎?将子之春秋故及此乎?”于是语卒,援髑髅,枕而卧。
夜半,髑髅见梦曰:“子之谈者似辩士。视子所言,皆生人之累也,死则无此矣。子欲闻死之说乎?”庄子曰:“然。”髑髅曰:“死,无君于上,无臣于下;亦无四时之事,从然以天地为春秋,虽南面王乐,不能过也。”庄子不信,曰:“吾使司命复生子形,为子骨肉肌肤,反子父母妻子闾里知识,子欲之乎?”髑髅深矉蹙安页曰:“吾安能弃南面王乐而复为人间之劳乎!——《庄子·外篇·至乐》
庄子到楚国去,路上见到一只干枯的人头骨,他用马鞭敲击并问及髑髅死亡的原因。文中所列举的“贪生失理”、“不善之行”(行为不端)、“子之春秋故”(你的寿命到了)、“亡国之事”(国家灭亡)、“斧钺之诛”遭到杀戮)以及“冻馁之患”(挨冻受饿)等现象,从个人和社会两个层面描绘了人生所遭遇的种种困境,展示了人世间的种种苦难。关系小句“视子所言,皆生人之累也,死则无此矣。”明确表达了髑髅对“生”的负面鉴赏。接着髑髅又描绘了“死之说”(死之快乐)的种种情形:“无君于上”、“无臣于下”、“无四时之事”、“从然以天地为春秋”。春秋时期,儒家提倡“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确立了君权、父权、夫权的统治地位,把封建等级制度、政治秩序神圣化为宇宙的根本法则。在髑髅所描绘的“死亡世界里”,却没有人间的这些不平等,也没有人世间一年四季的劳累,人可以自由自在地顺着天地自然的变化过日子。髑髅对“死亡世界”的描述也明确传达了它对“死”的积极鉴赏。髑髅还把“做君主的快乐”与“死之快乐”进行比较,最终认为前者不如后者更快乐。庄子不信,问髑髅假如给他重生的机会,是否愿意?髑髅的反问“吾安能弃南面王乐而复为人间之劳乎!”进一步表明髑髅宁愿放弃“人间之劳”的“生”,也要追求“无四时之事,从然以天地为春秋”的“死”。髑髅的“生不如死”与世俗的“乐生畏死”和“好死不如赖活”形成鲜明的冲突。庄子所处的时代是一个社会大动乱时期,统治阶级暴政,人们过着水深火热的日子,民不聊生。文中通过人与髑髅的对话,隐形地传达了庄子对黑暗社会的不满和愤慨以及对自由社会的追求。
(5)“庄子将死”:
庄子将死,弟子欲厚葬之。庄子曰:“吾以天地为棺椁,以日月为连璧,星辰为珠玑,万物为赍送。
吾葬具岂不备邪?何以加此!”
弟子曰:“吾恐乌鸢之食夫子也。”
庄子曰:“在上为乌鸢食,在下为蝼蚁食,夺彼与此,何其偏也!”——《庄子·杂篇·列御寇》
庄子快要死了,他的弟子想要按世俗的“丧葬礼仪”厚葬他。庄子婉言谢绝,并强调说:他有天地为棺材,有日月、星辰为玉石珠宝和地上的万物为陪葬。庄子给自己的“葬礼”以诗意般的描绘,表现了庄子对死亡的超脱及达观的态度(积极的鉴赏)。庄子在“万物为赍送”中拥有了天地间的一切,进入了“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庄子·内篇·齐物论)的精神境界。庄子热爱自然,把死看作是回归自然。他追求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共通。他不要任何虚设的葬礼。一个修辞疑问句“吾葬具岂不备邪?何以加此!”(我的葬具难道还不齐备吗?还有比这更好的安葬吗?)强化了庄子对死亡的超脱和达观的态度。庄子对“死亡之美”给予了积极的鉴赏。庄子还用轻松幽默的语言“在上为乌鸢食,在下为蝼蚁食,夺彼与此,何其偏也!”表明他对待“死亡”的无所畏惧的态度。在《庄子·内篇·大宗师》中,庄子通过虚构人物子舆对子祀的回复“且夫得者,时也;失者,顺也。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此古之所谓县解也。而不能自解者,物有结之。且夫物不胜天久矣,吾又何恶焉”,表明了他对生死问题的基本认识:生命的获得,是因为适时,生命的丧失,是因为顺应。生死是人生的组成部分,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个人都无法违抗,这就是命。所以“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素,德之至也”(《庄子·人间世》),对于无可奈何的事情,人如果做到“安时处顺”,那么悲哀和欢乐都不会侵入心房。这种认识正是他能旷达地对待生死的思想基础。另外,庄子“以天地为棺椁”的精神,也是对儒家提倡厚葬、讲究葬礼的蔑视和否定。儒家坚持厚葬,特别是父母去世,子女要守三年之丧。孔子死后,被葬于曲阜城北的泗水岸边,弟子们以对父亲之礼仪对待孔子,为其服丧3年。孔子的得意门生子贡,在孔子的坟前盖了一间小屋,为孔子守坟6年。庄子认为世俗繁琐的丧葬礼仪是做给别人看的表面功夫,是对民众的财富和精力的浪费。
三、结语
在马丁评价系统理论的框架下,通过对以上五篇寓言进行分析,我们得出如下结论:这几篇寓言主要关注了对人的行为的评判以及对“生”与“死”的鉴赏和情感反应。体现的主要语言资源主要包括:修辞疑问句、感叹句,表价值判断的评价句“……,……也”和“……,是……”等,表示概念意义的客观描述,以及蕴含评价意义的词汇资源等。它们都显性或隐性地表达了庄子对生与死的不同态度。庄子还采用了夸张和讽刺的手法来增强评价意义的程度。他采用的评价的标准是世俗的道德伦理以及道家的“自然观”。文中通过道家代表人物秦失与弟子、入道的孔子与其弟子的显性的“对话”介入故事来隐形传达庄子对生与死的态度评价。同时,也通过道家的庄子与世俗的惠子、道家的庄子与化身道家的髑髅、道家的庄子与其弟子的显性对话直接传达了庄子的积极的生死观。总之,道家代表人物庄子自然而达观的生死态度对人们树立生死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具有借鉴和启示意义。
[1]胡如虹.庄子寓言的奇特美[J].求索,1989(1).
[2]王景琳.庄子对寓言艺术的贡献[J].北京大学学报,1986(1).
[3]袁伯诚.《庄子》寓言——以“无”为本的艺术[J].文艺研究,1992(5).
[4][美]爱莲心.向往心灵转化的庄子:内篇分析[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
[5]李艳华.《庄子》寓言叙事研究[D]郑州:河南大学,2004.
[6]房娜.《庄子》寓言的认知隐喻研究[D].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
[7]Martin,J.R.Beyond exchange:APPRAISAL Systems in English,in S.Hunston and G.Thompson(eds.)Evaluation in Text:authorial stance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discourse[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0.
[8]Martin,J.R.and D.Rose.Working with Discourse:Meaning Beyond the Clause[M].London:Longman,2003.
[9]Martin,J.R.and P.White.The Language of Evaluation:Appraisal in English[M].New York:Palgrave MacMillan,2005.
[10]Halliday,M.A.K.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M].London:Edward Arnold,1994.
[11]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M].北京:中华书局,1983.
The Attitude on Life and Death in Chuang Tzu Fabl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ppraisal Theory
GU A N Shu-h ong1,CH EN X iao-zh ao2
(1.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East China Jiaotong University,Nanchang 330013,China;2.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Jinggangshan University,Jian 343009,China)
Chuang Tzu,a thinker,philosopher and writer of theWarring States period of Ancient China,si one of themain founders of Taoism.In his philosophical Classics Chuang-tzu,he explored the fundamental issue about life and death bymeans of fables.The paper,based on Martin's sppraisal theory and Chuang-tzu fables as test corpus,will proble into Chuang Tze's theme of life and death with the purpose of examining how Chuang Tzu uese the resources of thd attitued and engagement to realize the evaluaiton on life and death,and learning abouthis understanding of life and death,and the wiseom of life aswell.
appraisal theory;Chuang-tzu;fable;attitude on life and death
I206.2
A
10.3969/j.issn.1674-8107.2014.03.015
1674-8107(2014)03-0086-06
(责任编辑:刘伙根,庄暨军)
2014-02-28
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中西古代寓言评价对比研究”(项目编号:12YJAZH 021);江西省社科规划项目“《庄子》寓言的评价研究”(项目编号:11WX05)。
1.管淑红(1966-),女,江西安福人,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系统功能语言学、语篇分析及古代文学研究。
2.陈小兆(1966-),女,江西吉安人,教授,博士,主要从事语用学、话语分析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