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吕氏春秋》中乐正氏之儒
2014-04-14许富宏
许富宏
(南通大学文学院,江苏 南通 226019)
论《吕氏春秋》中乐正氏之儒
许富宏
(南通大学文学院,江苏 南通 226019)
《吕氏春秋》中的儒家思想来源之一就是乐正氏之儒。乐正氏之儒的主要思想——重孝思想被《吕氏春秋》吸收作为治国的根本;其贵信等思想亦被《吕氏春秋》合理吸收,作为君主修身的重要内容;乐正氏之儒具有兼儒墨的学术特点,这与杂家“兼儒墨、合名法”的学术特点十分接近;乐正氏之儒是通过尸子而在秦地传承,从而为吕不韦所熟悉与采用;研究《吕氏春秋》杂家思想的形成,尸子这个人不应该被忽视。
吕氏春秋;乐正子春;儒家
先秦时期,儒家是显学,有很大的势力和影响。就《吕氏春秋》篇目来看,有39篇称引孔子,约占全部160篇的25%。记孔子行事者18见,计有《先己》、《劝学》、《尊师》、《安死》、《异用》、《慎人》、《遇合》、《必己》、《贵因》、《乐成》、《察微》、《任数》、《精谕》、《高义》、《举难》、《壹行》、《求人》、《察传》等篇。其中以“孔子闻之曰”方式出现12见,如《贵公》、《去私》、《当务》、《义赏》、《慎大》、《具备》、《上德》、《知分》、《召类》、《观表》、《过理》、《不苟》等篇;以“孔墨之学”并称者6见,如《当染》、《顺说》、《不二》、《博志》、《有度》、《务大》等。故《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云:“大抵以儒家为主,而参以道家、墨家,故多引六籍之文与孔子、曾子之言。”《吕氏春秋》推崇孔子,以孔子思想、行事作为例证来说明道理。《吕氏春秋》中存在浓厚的儒家思想是不可否认的。那么《吕氏春秋》吸收了先秦时期哪些儒家学派的学说呢?经过分析,其中之一便是乐正氏之儒。
一、重孝思想
《吕氏春秋》中的儒家思想的一个鲜明的特点是重孝道。《吕氏春秋》认为治理国家的根本在于“孝”。《孝行篇》中专章论述“孝”。其曰:“凡为天下,治国家,必务本而后末。”“本”是什么呢?“本”就是“孝”,“务本莫贵于孝”。因为国家是一个大的社会,而社会是由人组成的。所以治理国家的关键在治理人民。《吕氏春秋》认为“论人必先以所亲而后及所疏,必先以所重而后及所轻”。人的情感都是由亲到疏的,由自己的亲人发散至朋友以至天下人。人对待自己的亲人就是孝道,所以只要抓住孝道就可以治理天下了。故“夫执一术而百善至,百邪去,天下从者,其惟孝也”,只要做到孝,人主就可以“名章荣,下服德,天下誉”,人臣则可以“事君忠,处官廉,临难死”,士民即能够“耕耘疾,守战固,不罢北”。故“笃谨孝道,先王之所以治天下也”。
在先秦,以孝道闻名天下的是曾子。《孝行篇》直接引曾子之言曰:
曾子曰:“身者,父母之遗体也。行父母之遗体,敢不敬乎?居处不庄,非孝也;事君不忠,非孝也;莅官不敬,非孝也;朋友不笃,非孝也;战陈无勇,非孝也。五行不遂,灾及乎亲,敢不敬乎?”
曾子曰:“先王之所以治天下者五:贵德、贵贵、贵老、敬长、慈幼。此五者,先王之所以定天下
也。所谓贵德,为其近于圣也;所谓贵贵,为其近于君也;所谓贵老,为其近于亲也;所谓敬长,为其近于兄也;所谓慈幼,为其近于弟也。”
曾子曰:“父母生之,子弗敢杀;父母置之,子弗敢废;父母全之,子弗敢阙。故舟而不游,道而不径,能全支体,以守宗庙;可谓孝矣。”
曾子主张以孝道治理天下,并作有《孝经》。《史记·仲尼弟子列传》:“曾参,南武城人,子子舆,少孔子四十六岁。孔子以为能通孝道,故授之业。作《孝经》。死于鲁。”在《论语》中,多次见到曾子对于孝道的论述。如《子张》:“孟庄子之孝也,其他可能也,其不改父之臣与父之政,是难能也。”《学而》记载曾子的话说:“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表明曾子十分重视祭祀丧葬之礼,以此来彰显孝道。“孔子本已有‘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为‘孝’之说(见《为政》),而曾子进一步发挥了孔子所论之蕴义,把孝行(修身)与治民(为政)联系了起来。可以看出,曾子贵孝,并不是仅仅拘于倡言某种单纯道德观念,而是把发扬孝道与转变民风、求得治世结合起来,把行孝纳入了礼治的范畴,体现了以孝治民、为政的政治思想。这是曾子一个重要的思想。”[1](P269)曾子的这一思想被《吕氏春秋》所继承。
《吕氏春秋·孝行》篇说:“故爱其亲,不敢恶人;敬其亲,不敢慢人。爱敬尽于事亲,光耀加于百姓,究于四海,此天子之孝也。”这一段与《孝经·天子章》几同,仅个别文字有出入,显然出自《孝经》。而《先识览·察微》篇直接引《孝经》曰:“高而不危,所以长守贵也;满而不溢,所以长守富也。富贵不离其身,然后能保其社稷,而和其人民。”这段文字见于今《孝经·诸侯章》,文字全同。可见,《孝行篇》吸收了儒家曾子一派的学说。
《韩非子·显学》说:“世之显学,儒、墨也。儒之所至,孔丘也。墨之所至,墨翟也。自孔子之死也,有子张之儒,有子思之儒,有颜氏之儒,有孟氏之儒,有漆雕氏之儒,有钟良氏之儒,有孙氏之儒,有乐正氏之儒。”在孔子之后的儒家八派中,只有“乐正氏之儒”传曾子之学。《孝行》篇又说:
乐正子春下堂而伤足,瘳而数月不出,犹有忧色。门人问之曰:“夫子下堂而伤足,瘳而数月不出,犹有忧色,敢问其故?”乐正子春曰:“善乎而问之!吾闻之曾子,曾子闻之仲尼:父母全而生之,子全而归之,不亏其身,不损其形,可谓孝矣。君子无行咫步而忘之。余忘孝道,是以忧。”
这里乐正子春直接言“吾闻之曾子”,说明乐正子春是曾子弟子,孔子的再传弟子。“乐正氏之儒”传的也就是曾子之学。《礼·檀弓上》:“曾子寝疾病,乐正子春坐于床下。”郑注:“子春,曾参弟子。”公羊昭十九年《传》何休注亦云:“曾子弟子,以孝名闻。”乐正子春也以孝闻名。所以《孝行》篇中的儒家思想出自乐正氏之儒一派。对此,前代诸多学者已经指出。陈奇猷先生说:“子春以孝名闻,且有信而见信于齐,则亦其时之大儒也。《吕氏春秋》有《孝行》篇,主旨是言孝道,多引曾子语,并述乐正子春下堂而伤足事,可知《孝行》篇为乐正氏学派之著作。”[2](P1127)陈氏以为《吕氏春秋》杂家的形式为“杂纂”,认为《孝行》篇为乐正氏之儒著作,持论未免偏颇,但指出了《孝行》篇思想渊源于乐正氏之儒则不误。
从《孝行览》在八览中的次序看,《孝行览》仅次于《有始览》排在第二位。《有始览》是谈宇宙起源的,真正涉及到政治问题的就是《孝行览》。《孝行》篇是《孝行览》第一篇,可见吕不韦对“孝”的高度重视。
二、贵信思想
“贵信”思想是儒家的传统而乐正氏之儒倡之。孔子贵信,《论语·学而》:“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又载:“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为政》曰:“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孔子不仅对普通民众提出“信”的要求,还把“信”引申到政治领域,强调君主讲“信”,这是治理国家,服帖民心的重要举措。《论语·子路》:“子曰:上好信,则民不敢用情。”《颜渊》:“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又说:“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这里可以看出,“儒家将修己立身之信,推及于治人施政之道,因而确立贵信之旨”。[3](P68)在孔子那里,“信”还是君子人格的重要标准之一。《论语·卫灵公》:“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孔子贵信,这在其弟子中被广泛接受。子夏也讲“信”。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
必谓之学矣。”(《论语·学而》)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论语·学而》)子使漆雕开仕。对曰:“吾斯之未能信。”(《论语·公冶长》)曾子也言信。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论语·泰伯》:“曾子言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君子所贵道者三:动容貌,斯远暴慢矣;正颜色,斯近信矣;出辞气,斯远鄙倍矣。”
《吕氏春秋》论执政治国十分重视“信”。《贵信》篇曰:
凡人主必信,信而又信,谁人不亲?故《周书》曰:“允哉!允哉!”以言非信则百事不满也。故信之为功大矣。信立则虚言可以赏矣。虚言可以赏,则六合之内皆为己府矣。信之所及,尽制之矣。制之而不用,人之有也;制之而用之,己之有也。己有之,则天地之物毕为用矣。人主有见此论者,其王不久矣;人臣有知此论者,可以为王者佐矣。
天行不信,不能成岁;地行不信,草木不大。春之德风;风不信,其华不盛,华不盛,则果实不生。夏之德暑,暑不信,其土不肥,土不肥,则长遂不精。秋之德雨,雨不信,其谷不坚,谷不坚,则五种不成。冬之德寒,寒不信,其地不刚,地不刚,则冻闭不开。天地之大,四时之化,而犹不能以不信成物,又况乎人事?
君臣不信,则百姓诽谤,社稷不宁。处官不信,则少不畏长,贵贱相轻。赏罚不信,则民易犯法,不可使令。交友不信,则离散郁怨,不能相亲。百工不信,则器械苦伪,丹漆染色不贞。夫可与为始,可与为终,可与尊通,可与卑穷者,其唯信乎!信而又信,重袭于身,乃通于天。以此治人,则膏雨甘露降矣,寒暑四时当矣。
下文并举齐桓公守信,见信于天下,遂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以明上好信,则民之可治。有学者认为,《贵信》篇“亦兵家者言”[2](P1313),似有不妥。因为此处论信,是结合“修身”而论的,即所谓“信而又信,重袭于身”,将“信”作为“修身”的一个要求。“修身”乃儒家力主之思想,曾子亦重“修身”。《大学》说: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关于“大学”的含义,任铭善先生说:“‘大学之道’,谓自庶人修身至于大夫齐家,诸侯治国,天子平天下之道。”[4](P90)这段文字的作者,朱熹言此乃“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曾子之学除以“孝”闻名外,还特别强调“修身”。所谓“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是这段文字的核心,也是曾子思想的核心。《吕氏春秋·贵信》篇的主旨乃承接孔子、曾子贵信之旨,为儒家者言应无疑义。
在孔子后学中,第一代弟子还是言“信”的人是比较多的。如子夏、曾子、有子、漆雕开等,前文已有例证。其后言“信”者,从现有的资料看,有乐正子春。《韩非子·说林下》:
齐伐鲁,索谗鼎,鲁以其雁往。齐人曰:“雁也。”鲁人曰:“真也。”齐曰:“使乐正子春来,吾将听子。”鲁君请乐正子春,乐正子春曰:“胡不以其真往也?”君曰:“我爱之。”答曰:“臣亦爱臣之信。”
乐正子春自言“爱信”,可见他是继承了孔门言“信”的传统。乐正子春师承曾子,而曾子也是言“信”的,可见,乐正子春的“贵信”是继承曾子的。这也证明了,《吕氏春秋》“贵信”来自于乐正氏之儒一派。
三、“儒墨并称”的现象
《吕氏春秋》中的儒家思想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往往都是将孔子与墨子一起并称。如《当染》篇曰:
孔子学于老聃、孟苏、夔靖叔。鲁惠公使宰让请郊庙之礼于天子,桓王使史角往,惠公止之。其后在于鲁,墨子学焉。此二士者,无爵位以显人,无赏禄以利人。举天下之显荣者,必称此二士也。皆死久矣,从属弥众,弟子弥丰,充满天下。王公大人从而显之;有爱子弟者,随而学焉,无时乏绝。
子贡、子夏、曾子学于孔子,田子方学于子贡,段干木学于子夏,吴起学于曾子;禽滑釐学于墨子,许犯学于禽滑釐,田系学于许犯。孔、墨之后学显荣于天下者众矣,不可胜数,皆所染者得当也。
《顺说》篇曰:
惠盎对曰:“孔、墨是也。孔丘、墨翟,无地为
君,无官为长。天下丈夫女子莫不延颈举踵,而愿安利之。今大王,万乘之主也,诚有其志,则四境之内皆得其利矣,其贤于孔、墨也远矣。”
《博志》篇曰:
孔、墨、宁越,皆布衣之士也,虑于天下,以为无若先王之术者,故日夜学之。有便于学者,无不为也;有不便于学者,无肯为也。
盖闻孔丘、墨翟,昼日讽诵习业,夜亲见文王、周公旦而问焉。用志如此其精也,何事而不达?何为而不成?
《有度》篇曰:
孔墨之弟子徒属充满天下,皆以仁义之术教导于天下,然而无所行。教者术犹不能行,又况乎所教?是何也?仁义之术外也。夫以外胜内,匹夫徒步不能行,又况乎人主?唯通乎性命之情,而仁义之术自行矣。
《务大》篇曰:
孔墨欲行大道于世而不成,既足以成显荣矣。
《吕氏春秋》中孔子与墨子多处并称并不是偶然的,其背后应隐藏着某种秘密尚未解开。《淮南子·要略》云:“墨者学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墨学源于儒学,这是没有疑问的。但是从上引各篇内容来看,在《吕氏春秋》中,墨子与孔子处于同等的地位。这就说明,《吕氏春秋》中的儒家思想对墨家思想有着高度的认同。而在先秦时期,只有乐正氏之儒兼采墨家。主要证据有:
第一,墨家亦言孝。《汉书·艺文志》言墨家者流的学术特征时说:“以孝视天下,是以尚同。”这一点与乐正氏之儒相同。
第二,墨家兼爱思想来源于《孝经》。《汉书·艺文志》言墨家曰:“养三老五更,是以兼爱。”这就是说,墨家“兼爱”学说是由“养三老五更”延伸而来。而“养三老五更”恰是《孝经》内容。《孝经·感应章》曰:“故虽天子,必有尊也,言有父也;必有先也,言有兄也。”郑氏注“言有父”句曰:“虽贵为天子,必有所尊,事之若父,即三老是也。”注“言有兄”句曰:“必有所先,事之若兄,即五更是也。”《援神契》则讲得更为直白:“尊事三老,兄事五更。”可见“兼爱”学说是墨家以《孝经》为说而加以引申而来。这也揭示了墨家思想与儒家曾子一派的承传关系。正是因为墨学与曾子之学之间的密切关系,乐正氏之儒在论孔子时兼及墨子,才会出现孔子与墨子并列而称的现象。对此,蒙文通先生说:“乐正子春守曾子之绪,《曾子书》十八篇及《孝经》,谅即乐正氏之儒所传。班固言‘墨家者流,以孝视天下,是以上同。’章枚叔因之,有‘孝经本夏法’之说,应即据墨以为义也。《曾子·王言》、《制言》所诠,亦属墨家明堂之事,岂乐正氏之儒,为杂于墨家者耶。”[5](P605)所言甚是。
综上所述,《吕氏春秋》中的重孝、贵信思想与儒墨并称现象,说明其儒家思想的来源之一是乐正氏之儒一派。
四、乐正氏之儒的学术传承
为什么乐正氏之儒的思想会出现并积淀在《吕氏春秋》中呢?这就必须对《吕氏春秋》儒家思想的学术渊源做出清理。
从前文的论述中,不难看出乐正氏之儒的早期传承。因为乐正子春为曾子弟子,而曾子是孔子的弟子,这样,乐正氏之儒的学术传承路线是孔子→曾子→乐正子春。
从生活年代上看,曾子约在前505年至前436年[6](P694),乐正子春在约前450年至前370年之间,吕不韦集门客撰《吕氏春秋》完成在前241年。从乐正子春至《吕氏春秋》,中间大约有一百多年的时间,年代跨度比较大,缺少传承中的一环。吕不韦召集门客作《吕氏春秋》又是如何接受乐正氏之儒的呢?
《后汉书·宦者吕强传》:章怀太子注曰:“《尸子》书二十篇,十九篇陈道德仁义之纪,一篇言九州险阻、水泉所起。”今本《尸子·恕》篇曰:“恕者,以身为度者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恶诸人,则去诸己;欲诸人,则求诸己。”这是对孔子“恕”的解释。《尸子·仁意》曰:“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这是主张举贤。可见,尸子与儒家的密切关系。其《贵言》篇曰:“夫祸之始也,犹熛火、蘖足也,易止也;及其措于大事,虽孔子、墨翟之贤,弗能救也。”也是将孔子与墨子并称。蒙文通先生说:“《尸子》书虽不完,然本诸儒墨十八九,并儒墨为一家者,未有先于《尸子》者也。”[5](P592-593)“其书十九皆通乎儒墨之义,是周秦之间,合儒墨于一辙者,固未有先于《尸子》者也。”[5](P594)孔子、墨子皆为鲁人,据《汉书·艺文志》“《尸子》二十篇”班固自注云尸佼亦为鲁人。尸佼对儒学、墨学应当是非常熟悉的,
蒙文通先生的说法接近事实。
又,《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裴骃《集解》引刘向《别录》载,尸佼做过商鞅的门客(《汉书·艺文志》说是商鞅的老师),曾直接参与商鞅的变法。尸佼在秦国应曾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从生活年代上看,尸佼约在前390年至前330年,上与乐正子春的年代相接,尸佼或即为乐正氏之儒的传人。由于尸佼曾为商鞅的门客,其在秦国的政治生活中发生过重大影响,其学说在秦留下影响也是完全可能的。在乐正氏之儒与《吕氏春秋》之间的传承一环很可能就是尸子。其传承路线是孔子→曾子→乐正子春→尸佼→吕氏门客。
乐正氏之儒兼论孔子与墨子,其后学尸佼亦传儒墨之学,这些都与《吕氏春秋》的杂家特色“兼儒、墨,合名、法”相一致。这一点对研究《吕氏春秋》的杂家特色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因此,研究《吕氏春秋》杂家思想的形成,尸子这个人应该给予足够的关注。
[1]董治安.论曾子[J].文史哲,1993(1).
[2]陈奇猷.韩非子新校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3]吴福相.吕氏春秋八览研究[M].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4.
[4]任铭善.礼记目录后案[M].济南:齐鲁书社,1982.
[5]蒙文通.中国现代学术经典——蒙文通卷[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
[6]钱穆.先秦诸子系年[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On The Yue Zheng Shi Confucians in LüShi Chun Qiu
XU Fu-hong
(School of Literature,Nantong University,Nantong 226019,China)
One of the sources of Confucian thoughts in the work LüShi Chun Qiu(Spring and Autumn of Master)is Yue Zheng Shi Confucian.Filial piety,key idea of Yue Zheng Shi Confucian,is absorbed in the work as fundamentals of national governance,and promise-keeping and confidence emphasized by the school is accepted in the work as important terms formonarch's personal integrity.The Confucian thoughts of Yue Zheng Shi is an integration of Confucian and Mo Tze ideas,similar to Za Jia's academic principles of "combinations of Confucian and Mo Tze,Ming Jia and Fa Jia".As Yue Zheng Shi Confucian was spread in Qin territory through Shi Zi and down to LüBuwei,Shi Zi is an un-negligible figure for the study of Za Jia thoughts in LüShiChun Qiu.
Lü Shi Chun Qiu;Yue Zheng Zi Chun;Confucian
I206.2
A
10.3969/j.issn.1674-8107.2014.03.014
1674-8107(2014)03-0081-05
(责任编辑:刘伙根,庄暨军)
2013-11-05
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青年基金项目“《吕氏春秋》中的先秦史料辑校考订与编年”(项目编号:12YJC770062)作者简介:许富宏(1972-),男,安徽全椒人,教授,博士,主要从事先秦文学与文献的整理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