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日媒:甲午年中国舆论值得重视

2014-04-12弓野正宏

军事文摘 2014年9期

新年伊始,中国媒体便多次提及“甲午年”,日本人对之比较生疏,但对于中国人来说则是历史耻辱的代名词,因为它意味着1894年的中日甲午战争,距今正好120年。

因为钓鱼岛归属问题及历史认识问题,中日关系降至前所未有的冰点。甲午年再次来临,中国认为正是发扬国威的难得良机,宣传部门以甲午战争为题,开展爱党、爱国、国防必要性的宣传运动,《解放军报》的网站还特设了专栏,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们也主张应该牢记甲午战争历史,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并形成制度化。

下面向读者介绍《解放军报》刊登的两篇文章。

一篇是《历史的宿命》,这是《甲午战争文化沉思录》系列文章之一。主要内容如下:

……

可以说,中国在甲午战争中的惨败,不是兵力差距的原因,也不是装备差距的原因,甚至不是战术技术的原因,归根结底,还是民族文化导致的民族精神的差异,是两个民族的国家意识差异,也是两个民族对先进文明的学习态度的差异。

今天,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爱国之心。我们要真正做到以史为鉴,直面屈辱和失败,客观总结深刻教训,深化改革开放,冲破思想观念的束缚,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

第二篇是刊登于《今天,我们怎样铭记国耻》文章中军队人大代表们的发言:

白文奇代表:我们北海舰队的军舰,经常驰骋在发生甲午海战的那片战场。每次驶入那片波涛汹涌的海域,耳畔犹如响起震耳欲聋的炮声。牢记历史、勿忘国耻是每名北海舰队官兵的必修课。曾经有一些官兵问:到底应该以哪一天来纪念这个耻辱的日子呢?我说,甲午战争纪念日在哪一天并不重要,重要的是

你是否用心铭记国耻,重要的是记住之后如何发奋图强,让中华民族的悲剧不再重演。

王华勇代表:一纸《马关条约》,不但屈辱地割地赔款,更使清政府经营30余年、以图通过洋务运动强国的设想化为泡影。失败无需掩盖,岁逢甲午,只有进行深入的反思,才能知耻而后勇。

莫俊鹏代表:历史是一面镜子。当前,我国安全形势面临的挑战和考验前所未有,当代中国军人必须彻底摒弃和平麻痹思想,在心中永远刻上“定远”的铁锚,以民族和国家大业为重,以国防和军队建设为念,闻鸡起舞,谋打仗、练打仗,千万不可用不打仗的心态做打仗的准备。

当前日中关系陷入未曾有过的困境,中国媒体热议甲午战争120周年,不免让人产生这样的疑问:中国是希望打仗吗?是在谋划攻击日本、一雪甲午战争的耻辱吗?

但是仔细研读上述文章,其重点其实是批评由于贪污蔓延、效率低下导致现代化进程推进缓慢,希望将甲午战争作为历史教训,推进军队现代化改革。中国外交部长王毅也表示2014年不是1914,更不是1894,中国不会重蹈历史覆辙。

阻碍中国军队现代化发展的一大原因是贪污腐败,中国政府现在正在进行反腐工作。另外一点是军队机构改革。2013年秋天的三中全会以后,军队开展了第四次裁军,裁军与机构改革是表里一体关系,加上又有腐败因素作祟,机构改革更为困难。这种态势下,通过提出甲午战争教训,期待革新机构、人员,这是中国的正统做法。

今年全年中国都可能围绕甲午战争120周年展开广泛的讨论,这对于日本来说颇令人感到害怕。我们必须冷静分析每一篇论述文章以及领导人的讲话,忖度其中所包含的意思,及早做出预判,这是至关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