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甲午战争须从社会历史进程着眼
2014-04-12
沧海桑田,人世巨变。经过两个甲子轮回,今年即公历2014年又是一个甲午年。如今,面对我国东部的维权斗争和复杂的对日关系,人们再回顾120年前那场历时8个多月的甲午战争,可以鉴古警今、温故知新。笔者曾多次去过日本,一直深感中国与这个有亚洲人面孔、却又学西方心理的“黄皮白心”的国家隔海为邻,既是不幸又是幸运。从甲午战争以来,日本对中华崛起长期形成了阻碍,同时又是一个有力的刺激。如今,人们追思120年前那一仗,不能仅限于不忘北洋水师的黄海之殇和旅顺万古墓的血债,而应将其放在中国和日本近现代历史的进程中来审视。
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说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各个民族国家生存的环境和经济条件,决定了自身的历史传统和思维习惯。中华民族几千年间以基本固定的农耕土地和部分牧业区为生息地,形成了热爱和平、崇尚礼义又相对保守的传统。日本列岛内虽然也以农耕为主,岛国生存环境狭隘却容易滋生奋争和向外扩张的习性,外侵首要目标又必然指向相距最近的朝鲜半岛和中国。
早在中国的宋朝和明朝先后被少数民族灭亡后,日本便认为“厓山之后无中国,明亡之后无华夏”,心理上产生了一种对华优越感,加之蒙元军的进攻被日军借助台风即所谓“神风”击败,16世纪后长崎开港后日本人又先于中国学到了西方的火器技术,丰臣秀吉等人便提出了征服中国的计划,只是因倭寇袭扰和侵略被明朝军队打败才一度收敛了野心。有扩张主义基因的日本,经过19世纪60年代的明治维新增强了经济军事科技实力,“征韩”、“征清”便迅速付诸实施,1894年即甲午年间中国所遭遇的那场战祸便势不可免。
对甲午之战的惨败,百年来众多国人总有痛切之感,有些人经常列举双方武器装备的一些数据,认为中国引进的武器并不比日本落后,为何陆战一触即溃而海军也遭覆灭?其实当年中日之间的差距主要不在武器领域,而在国家制度和社会观念方面。以古代化对抗近代化,清廷必败无疑。
甲午战争期间,清朝军队八旗、绿营不仅腐朽不堪,陆军的编制还是沿用明代和湘淮军营制,作战还是保持密集队形而不懂近代战术,等于拿着部分新式枪炮的古代军队。相比之下,日本陆军已完成了近代步、炮、骑、工兵的建设,战术也全面学习当时世界陆军最先进的德国战术。北洋海军是中国惟一的西化军种,且同日本一样学习英国制度和战术,从黄海海战的技术水平看同日方还在同一档次。不过封建官僚式的管理和衙门习气同样充斥于海军,清廷还把军舰当成沿海浮动炮台使用,不通晓近代海战尤其是争夺制海权的理论,最终舰队困守威海港内被日本的陆军从背后扼住而走向覆没。
回顾甲午战争,应该从政治、经济、军事和社会制度变革全方位进行考察,才能找到当年日胜中败的原因。不过历史辩证法说明,坏事往往能变成好事。日本侵华给中国造成了历史灾难,同时又推动了中国的进步。梁启超曾总结说:“吾国四千余年大梦之唤醒,实自甲午战败割台湾偿二百兆以后始也。”这一仗使进步的中国人在政治上看清了封建专制的腐朽,从而促使了国人的觉醒,变法、革命的大潮也从此开始,并最终改变了古老神州的命运。
徐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