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必须终结“标准答案时代”

2014-04-11朱大可

求知导刊 2014年2期
关键词:标准答案出题文科

朱大可

上海闸北区某重点小学一年级语文试题:蜜蜂、小鸟、兔子和熊猫四种动物,请从中找出一种跟其他三种不同的动物。家长们众说纷纭,有人认为是小鸟,因为只有鸟有羽毛,还会飞;有人认为是蜜蜂,因为唯有它是昆虫,而且只有它尾部有刺;更有人认为是兔子,因为只有兔子长着长耳,它还是其中唯一进入十二生肖的一位。校方给出的标准答案是熊猫,其理由为,它是唯一须由动物园饲养的国宝级动物。

此类“脑筋急转弯式”的命题,本来具有良好的益智和启迪功能,如果出题人让孩子做出自由回答,并给出理由,只要言之有理,符合逻辑,没有偏离常识,教师即判为正确,此为值得推广的好题,而一旦遭到“单一标准答案”的限定,它就迅速沦为一道臭题、愚题和滑稽之题,成为中国教育的诸多笑话之一。

《收获》编辑叶开说,她在上海闵行区就学的三年级女儿,就遇到过这样一道语文题目:“三国故事里谁最有智慧?”刚看完《三国演义》彩图本的女儿,很流畅地写下自己的答案——“孔明和庞统”,不料教师却给了一个大红叉,因为标准答案是 “诸葛亮”,而写下“孔明”就是犯错。此类“标准答案”之迂腐、粗暴和荒谬,已经到了令人匪夷所思的地步。

我曾去旁听过一位优秀小学语文老师的公开课,时值仲春四月,老师出题“窗外”,请学生观察室外景色并报告所看到的事物。有的学生说看到了长着嫩芽的大树,有的看到了蓝天白云,有的说看到了摩天大楼,如此,等等。而老师的回答是,你们都错了,正确答案应该是:“我看到了春天。”虽然老师的标准答案更具“隐喻”特色和“语文”气息,但你又有什么理由说孩子们的答案是错的呢?难道他们看到的都是幻景?

这种所谓单一标准答案,已经成为中国文科教育的基本模式,被广泛运用于造句(连词造句)、修辞练习和作文批阅之中,令语文学习彻底丧失智慧和乐趣,而沦为应试制度体制下冗繁而乏味的功课。

文科教育的答题方式,应该形成自己独特的逻辑。它通常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指涉事实、语法、拼写之类的“硬知识”,可以设定单一标准答案,而关于智力、观点、想象力、风格之类的“软知识”,在整个文科系统中占据70%以上,则应全面开放答案。简单套用理科教学模式,过度依赖标准化测试,放弃了多元开放的教育模式,只能造成对文科教育的最大伤害。

在西方的语文课里,除了拼写和文法等 “硬件”有单一标准外,所有的思考题、智力题、作文、社会调查、课堂讨论等“软知识”,都没有标准答案,完全开放。学生们在课堂上可自由争论,老师做后期总结,仅仅指出那些明显的错误,但对各种合乎逻辑、自圆其说的回答,都给予正面鼓励。正是这种良性模式把许多学子送入领取诺贝尔奖的殿堂。

标准化测试对儿童教育的最大威胁,就是摧毁个人想象和逻辑推论,严重伤害学生对语文、历史和政治课程的兴趣,消解独立思考的动力和课外阅读的兴趣。而大量错误的“标准答案”,更是颠倒黑白、指鹿为马,以“常识”的面目植入儿童心灵,其祸害往往延伸到数代人之后。此外,鉴于家长通常会给出自身的不同答案,而学生对此会变得无所适从,最终在家长和学校之间形成双重标准和双重人格。对于中国年青一代的人格分裂现状,标准化教育要承担重要责任。

在文科教育中设置强制性标准,往往是教育机构无能的表现。一些教育机构或从业人员,为了降低批阅的“劳动强度”,避免不同答案可能带来的诸多“矛盾纠纷”,而用单一标准答案来“一以蔽之”,但这样做的后果,不仅扩大了老师和学生之间的认知鸿沟,更引发了家长的严重不满,制造出更大的“社会纠纷”。

强制性标准的设置,无疑是应试教育体制的后果。高考制订排他性的单一答案,而整个应试教育体系必然要适应这种模式,它把教师、学生和家长一起捆绑起来,共同揣摩出题者的心理,猜测出题范围和标准答案,努力迎合出题者的观点,而根本无须探求与建构自己的独立见解。正是这种荒谬制度引领整个中国教育,把它变成以单一标准答案为轴心的考试机器。这家庞大的机器至今还在震耳欲聋地运转,制造各种“标准化产品”,把中国送入漫长的“标准答案时代”,而它的最终结果,就是中国不再拥有创新和创造人才,而所谓建设“创造大国”的理念以及“文化大发展和大繁荣”的宏伟蓝图,只能是一个无限美妙的蜃景而已。(来源:《新世界周刊》,2012年第12期)endprint

猜你喜欢

标准答案出题文科
文科不懂理科的伤悲
求学·文科版2019年6、7期合刊
“标准答案”阅卷实录
神探大脑门(1)探长出题考徒弟
标准答案
求学·文科版201806、07合刊
大多数的知识付费,其实就是卖给你一套标准答案
棉和绵
“阅读理解”的作者为何败给标准答案?
孙文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