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同宗》的人物形象
2014-04-11柳风
柳风
小说是塑造人物的。作家是通过自己塑造的人物形象来传导自己的思想,表达自己的意愿和抒发自己的感情的。由此我们可以推论,人物形象塑造得成功与否,直接关系着作者意愿的表达和感情的抒发。换言之,也是作品成败优劣的关键和试金石。《红楼梦》之所以写得好,成为数百年来不可逾越的艺术巅峰,就在于它塑造了众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我们许多有经验的小说家是深悟此道的。因此在他的作品里就着意去刻画人物,他们会调动一切艺术手段,使笔下的人物活生生地凸现出来。庄学先生就非常注意这一点,在他的新作《同宗》里,所塑造的人物大多个性鲜明,有血有肉,给读者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同时,他们的行动轨迹以及所反映的思想品质,更给人以深深的思索和有益的启示。
我想着重谈下王进永、周亮和王梦天这三个人物,因为这三个人物是子孙三代,属一脉相承的亲缘关系, 又分别代表着三个不同的历史阶段,因此也更能说明时代、命运和性格形成的关系。也就是说,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命运机遇,加上他天然的人性熏陶,会逐渐形成一个人独特的个性特征。也因着他的个性特征,去做着他那个属于他的时代的事情,走着他的人生历程,才使他成为书中所属时代的代表和典型人物。
王进永,是贯穿全书的主人公,这个出身夹河滩的代表人物,历经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全国解放直至改革开放时代,他是这段历史的亲历者和见证者,在他身上体现着时代的烙印,也显示着他独特的个性特征。也正如此,他在人物群像中才显出他的“这一个”(鲁迅语)。
他出身于普通的农民家庭,虽农闲时也帮家里做着漏粉条的营生,但他的基本素质还是普通农民型的,因此农民的勤劳、善良、朴质、正义和彪悍,也在他身上体现着。孩提时代,无赖王栓子夺了他的鸡腿,“不吐渣地吃完了”,而且还出言不逊,他会将王栓子痛打一顿。他的正义和彪悍初见端倪。后来,对日伪的统治、霸道产生不满和痛恨是必然的,这样,就顺理成章地和一帮爱国青年,歃血为盟,参加抗日,痛打汉奸王栓子,并投奔抗日根据地参加八路军是非常自然的事了。
他曾有过犹豫,有过彷徨,也有过胆怯,当在离家前夕,“此时竟然闪出了‘走还是‘不走?”的念头,小农经济的思想在影响着他;当第一次出去作战,即“抓舌头”,在日本人的据点前,他会“不由地紧张起来”,“甚至还有发自内心深处的丝丝缕缕的恐惧”,当敌人把他包围的时候,他想到自己肯定要死了,会发出一段内心独白:“爹啊,娘啊,再也见不到您二老了。儿子不想死啊,儿还想着回去种地哩”。小农经济思想所引发的自私甚至怯懦心理是非常真实的,正因为它的真实,才显示出人物成长的过程,才使得人物具有立体感。相信他在以后的生活和战争洗礼中会克服自身的缺陷,很快成长起来。因为他的基本素质是正义的,是强悍的。
果真如此,他的名字由王昌盛改为王进永,就是明证。之前爹冒着生命危险,扮作货郎担数百里来寻他,拉他回去,他没有动摇,并向队长何林表示“我要坚决抗日到底,革命到底”。后多次经过战斗的锤炼,特别是在攻打运城和解放太原的战斗中,已经成长为一个坚强的革命战士,并担任要职。攻打运城,他组织挖掘分队;解放太原,他担任护送任务,后又剿匪反霸,不辞辛苦,为革命立下了汗马功劳。他的辉煌已经铸就在战争年代,这是他应该引以自豪的英雄史册。但他的人格定向还没有最后完成,因为他还在生活着,工作着。
转入地方工作之后,担任基层领导要职,他除了正常的上班下班,处理事务之外,留给他最多的就是思乡、寻亲和忆旧了。他对故乡的深情和眷恋是根深蒂固的。在战争年代,他会经常想到故乡,想到夹河滩,盼着战争结束回去种地。而他现在回来了,已是一个城市的基层领导,他只有探亲的份了,因此当到单位报到之后,“就迫不及待地带着刘青萍和两个孩子踏上了归家的路程”;文化革命中,即在王昌盛临终前,他会亲自用架子车拉着叔伯哥哥回了趟老家;又一次回去,王进永和周亮认亲之后,曾带着周亮和小英子回去过;这年的国庆节,王进永是带领全家回夹河滩的,并浏览了故乡周围的景区,他把思乡的情愫传递给了下一代,从另个意义上来说,使后代子孙,知道了自己的根之所在,永不忘本。
除此之外,就是经常对芬知的缅怀,他会终生如同宝贝样的珍藏着芬知赠给他的红绸布,他的耳畔会经常响起芬知的“月奶奶,白亮亮”豫剧小调,尤其感人的是,自己病重期间,听到孙女唱起这豫剧小调时,他会在昏迷中“手指头随着旋律有节奏地上下弹动”,看到这里,有谁会不由衷地感动呢?这曲豫剧小调,在书中反复出现,似乎成了这本书的主题歌。也正是这首主题歌,才真正揭示了他博大深邃的感情世界。
这就是主人公王进永,作者并没有把他写成叱咤风云的英雄,而是极普通的一个人。他是从夹河滩走出的一个汉子,是共产党部队的一员战士,是国家机关的一名基层干部,用他自己的话说,“这一辈子自己没有贪占,没有揩国家、老百姓的油,也算是两袖清风吧”。但也正是这样一个普通的人,他和群体汇合在一起,在支撑着整个社会,在演化着一段历史。从这个基点上来说,有谁会不认为这就是英雄呢?
周亮呢?他是另段时间的代表。他出生于战争年代,却成长于和平建设时期。他是夹河滩的后裔,有着父辈人的血脉和气质。他善良正直、朴质彪悍,更有着时代赋予他的敢打敢拼的精神,有着无所畏惧的胆识;同时,也有点狂傲,有点单纯。在学生期间很有人缘,威信极高。在文化革命初期,他独领风骚,一时成为风云人物。而得知他的养父是“国民党的少校军官,也许是潜伏的军统特务”,而自己,“则是混进革命队伍的黑典型”,“从红五类跌入黑五类”,他惶惑了,也害怕了,处于失意、失望、愤懑的状态。
在这种情况下,王昌盛给他讲了关于他的真实情况,告诉他是个“响当当的革命军人的后代”,他开始了自己的寻找之路——即寻根之路。于是他来到了“川北那个叫树曲的山区小镇”——他和养父曾经生活过的地方。安全起见,又被李裁缝和马家女人送到深山里的树曲林场干活。谁知一干就是几年过去了,直至文化革命后改革开放年头。这期间他长了身体,更是锻炼了意志,扩大了胸怀,增长了才干,学习了知识——一句话,成熟了。他携妻子小英子回到了故乡洛阳,办起了“亮亮干果食品公司”,打拼数年,生意终于站住了脚,并有很大的发展,有初期的个体户变成了私营老板。且他们并没有满足,根据市场,求其发展,他们又瞄上了国企“中原酒家”,几经竞争,他们凭着诚信和实力,终于拿下了中原酒家,他们的企业又向新的高度迈进。他们成功了。endprint
周亮的成功,凭借的是他的胸怀和眼光,意志和胆识,智慧和力量。他的成功,是那个时代的代表,是改革开放初期造就的这样一批敢打敢拼敢于闯市场的人才。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周亮是否也应是时代的英雄呢?
至于他的儿子王梦天,又是另个时代的人物了,他是80后的青年代表,他有志向,有志气,有进取精神,朝气蓬勃,但面对改革大潮,面对复杂的经济社会,面对诡谲多变的人际关系,他不甚了解,好高骛远,急功近利,因此从一开始就犯了错误:被骗入传销,拉去亲友十几个,赔了不少钱;又办理财公司,上了别人的圈套,赔进数百万元。但他并没有气馁,这是非常可贵的。而当他的父亲为他还了债务后,想让他来接替和打理自己的企业,他却拒绝了。他对父亲说:“还要再一次地远走他乡创业,从小做起,从头做起。”父亲说:“随他去吧,已经成大人了,一切都可以为自己负责了。”儿子的志气和坚定,父亲的明白和大度,不都活脱脱跃然纸上吗?
我们相信:有一天,王氏家族的新一代的年轻人,终会成功的。从这个基点说,王梦天也应该算得一个失败的英雄。
接着,我想就人物设置谈点不甚成熟的地方,仅供作者和读者参考。
翠子初上场即第二章里,写得非常可爱,“浅浅莞尔一笑,拿了换取的发卡转身离去,腰身软软的,屁股一扭一扭地像麻花”,“脸就是新熟的桃子,蓬勃的光,圆润的熟,应了日头好像还能看到一层茸茸毛发”,俨然一个淳朴光亮的农村少女形象,并且大胆和王昌盛私定终身,更显得性格的坚定和清纯,虽后来也曾安排和王昌盛偶然邂逅,并且有了孩子,解放后有了归宿,并暗中给王梦天以资助,但这些交代都是迷糊的,苍白的,使人物显得概念化,脸谱化,没有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令人痛惜;或者说,作者白白糟蹋了这个形象。
牛彩军是和周亮对着干的商场对手,为使搞垮周亮,曾不惜用女色陷阱去陷害周亮,这就牵涉到人的道德品质问题了,其用心是险恶的,手段是卑鄙的,是人的品格的本质。但不要忘记,他毕竟是王家的后代,和周亮(王亮)应是同宗兄弟,当他后来知道了,他会怎样?他会幡然醒悟吗?作者给其设置的品格如此低下、卑鄙,如果陡然改邪归正,作者又没有给他设置前提条件;如果续写后篇,这个人物是难以处理的;如果再让他去搞阴谋诡计,陷害他人,又和王氏家族的淳朴正直且富有人性的血脉不相吻合了,岂不别扭?
还有更令人遗憾的,是尹浩龙和张跃山的设置,这两个都是堂堂的国家干部,是单位的头面人物,而他们都爱搞女人:一个包养情人,且公然将情人带进家里;一个和按摩女厮混,且在自己妻兄的眼皮底下。你说可恶不可恶?可恨不可恨?而他们两个,又偏是让主人公周亮钟爱的两个女性的丈夫:尹浩龙是何西北的丈夫,张跃山是王雨的丈夫。何西北是周亮的高中同学和初恋对象,而王雨则是周亮的同胞妹妹,尹浩龙和张跃山的道德已经败落到如此地步,已经超出了亲人感情能够容忍的范围,却让自己的初恋对象和同胞妹妹接受并承受这样的精神折磨,你说痛苦不痛苦?残忍不残忍?什么错误不能让他们犯,却去让他们去干这样卑鄙龌龊的勾当,你让这两个可爱善良的女性终生去过着这炼狱般的痛苦生活!这实是读者不忍心看到的。
责任编辑 杨丽秀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