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花堪折直须折
2014-04-11王晓力
王晓力
寒假开学那天(2012年),学生们带着春节的喜庆与欢乐步入了校园。或许是寒假一别“太久”的缘故,大家一进教室就不由自主地打开了“话匣子”,说个不停。瞧,那股兴奋劲似乎有说不完的新鲜事告诉我。
我真的不舍阻止他们的畅聊,更不想破坏这难得的自由诉说的氛围,真想投身他们当中,聆听这“自鸣天籁”之音。可是,发书、打扫卫生、召开班会等工作亟待完成。所以,我委婉地中断了他们,“同学们分别了一个寒假,各自发生的事不胜枚举,想说的话也太多太多,现在,大家先谈到这儿,过几天咱们专门利用一节课聊一聊寒假生活,好不好?”虽然学生们有几分不情愿,但还是勉强地停止了交谈,按部就班地做自己的“常规工作”了。
一周后的一节作文课,我信步走到教室,开始了“畅谈寒假生活”的习作教学,我以为有那天的谈话铺垫,学生肯定有很多的话要说,课堂定会异常精彩。于是,我先进行了一番激情澎湃的谈话导入,力求勾起大家对寒假生活的美好回忆。然后,分组交流素材。最后,指名汇报最难忘的事。事与愿违,这一教学过程让我大跌眼镜,学生们似乎觉得这一话题索然无趣,只有寥寥几位同学在交流,很多学生都没有了开学那天的兴奋,变成了沉默的听众。尽管我不断地鼓励、诱导,还是与欲说不止之预想相差甚远。
学生为什么语塞了?这让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人,特别是孩子,本来就有一种强烈的倾诉欲望,抒发自己的内心感受,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和别人对话、交流,是其基本需求。寒假开学,学生们分别二十余日再度重逢,肯定会有很多话要向伙伴倾诉,于是,就出现了情不自禁的诉说场面,在这一场景中的表达是一种“高峰体验”状态下的表达,他们倾诉出来的语言肯定最纯真、最美妙。这样自主言说要比教师“指导”下“挤”出来的语言珍贵得多。可是,我没有把握住这一率性表达的机会,阻隔了学生言说的话语,导致了一周后作文课堂的沉闷与学生的“失语”。
带着这样的遗憾与思考,我努力寻觅更好的引领学生言说的方法,苦苦地等待下一个寒假的开始。为了能使学生有更丰富的话题资源,在第二年放寒假前,我留给学生这样的实践作业:用DV、手机或照相机拍摄寒假生活里的精彩镜头,于开学前发至教师电子信箱,以便准备开学摄影展。
又一年寒假开学了(2013年),我早早地来到教室,将教室打扫干净,用学生拍摄的图片装扮着黑板,把桌子摆成便于对话的圆形,教室四周挂满了彩色气球,多媒体荧幕上滚动放映学生的寒假生活图片。在这样浓郁的谈话环境支持下,学生们的“谈味”似乎比上一次更浓了,大家三个一群,五个一伙,围坐在一起畅聊快乐与幸福,诉说烦恼与苦衷。我看大家谈兴十足,便走到孩子们中间,饶有兴致地说:“孩子们,大屏幕上播放的是同学们寒假生活的一个个缩影,我猜你们还有很多精彩的故事要与大家分享,还有很多生活感受要与大家交流,咱们这节课就来畅谈寒假生活。”学生们也许被我的激情感染了,也许被浓烈的气氛触动了,个个神采飞扬,教室里小手如林,大家争先恐后地叙说着自己的酸甜故事。学生们有的谈论春节赏诵春联的快乐,有的介绍外出旅游的经历,有的诉说亲人团聚的幸福,甚至还有学生用表演的形式向大家展示寒假的收获……
大家言犹未尽,我顺势进行了由说到写的过渡:“一个寒假的快乐生活,在这一节课的时间里说不尽、道不完,不如大家选取最难忘的事写出来,让我们静心驻足,慢慢品味。”学生们兴味盎然,纷纷进入到了写作的状态中……
聆听自然的交流,目睹快乐的写作,品味真实的语言,感受学生从心底自动涌出的情感,我得到了这样的启示:作为课程开发者和设计者的教师,应灵活运用课程资源,在教学实践中,珍视学生的行为,充分利用课堂情境中学生创生的“谈资”,变通思考,师生互动,共同建构课程内容。特别是习作教学,更应该关注学生的表达欲望,如果学生没有不吐不快的表达需要,所言内容就不会得以呈现,所言之语也只是缺乏情感的空壳。因此,教师要注意“契机的诱发”,带着一颗童心,带着一双敏锐的慧眼,去发现资源,利用资源,以享“有花堪折直须折”之快慰,不留“莫待无花空折枝”之遗憾。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