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蜂”言“蜂”语说蜂群

2014-04-11王江

旅游纵览 2014年4期
关键词:毒针雌蜂胡蜂

王江

近些年,有关蜂子蛰死人的报道屡见不鲜,在这些报道中,甚至用上了“杀人”这样的字眼,以描述其凶狠,可谓“蜂”声鹤唳,谈“蜂”色变。

我常年游走于山林之间,寻找那些在都市里难得一见的昆虫,把它们美丽的倩影拍摄下来,这样免不了跟各类蜂群打交道。十几年下来,跟“蜂烟蜂雨”的亲密接触,使我对蜂群的内幕有了进一步的了解,读懂了一些“蜂”言“蜂”语。我也试图,用我捕捉到的画面,去揭开“杀人蜂”神秘的面纱。

致命的防卫武器

胡蜂是黄蜂的一种,是膜翅目细腰亚目中胡蜂总科的统称(属完全变态动物,分卵、幼虫、蛹、成虫4个阶段),世界上已知的有5000多种,我国约有200余种。经过长期的生物进化,为了生存,蜂类都有自己的防卫武器,那就是毒针,它们通过毒针分泌毒液,而毒液成分则因蜂而异。

能攻击、蛰伤人的蜂大体分为两类:一类是一次性蛰刺。刺后毒针留在人的表皮内,比较有代表性的是角马蜂,俗称草蜂子。由于它的毒针有个倒勾,蛰人后不能拔出,只能使用一次。毒针一旦离开蜂子的体内,就意味着它自己生命的结束,因为如果强行拔出,腹部里的内脏会一起跟着拔出,没有了内脏的蜂子不久就会死去。可见,不是万不得已,蜂子是不会出毒针伤人的。角马蜂的毒液为酸性,除非过敏体质的人,一般不会轻易伤及性命。如果一旦被它蛰刺,应就地取材,挖些蚂蚁菜(碱性),用手搓碎,取出毒针,涂抹患处,若处理及时则并无大碍,但疼痛之苦就在所难免了。

另一类则是反复蛰刺。它们刺后将毒液注入人的皮肤内,由于毒针没有倒勾,可以反复使用。比如:金环胡蜂、黑盾胡蜂等等。此类蜂的毒液为碱性,毒素分为溶血毒和神经毒两种,可引起人肝、肾等脏器功能的衰竭,特别是蛰到人的血管上就会有生命危险,所以被人们称为“杀人蜂”。

这种携带致命武器的蜂子,大都是胡蜂科的成员。胡蜂属于肉食性昆虫,主要捕食蝇类、虻类及各种蝶、蛾的幼虫。食物短缺的时候也会捕杀蜜蜂。除此之外,胡蜂还喜欢吃甜食,蜂巢附近的果园也是它们经常光顾的地方。

胡蜂群居于蜂巢,分工明确:蜂后专门负责产卵,工蜂负责哺育幼虫、清洁维护巢穴、防御外敌入侵致命的防卫武器等。一个蜂巢一般有两到三名工蜂负责巡逻,工蜂全部是雌蜂,“杀人”的任务全部由“她们”来完成,因为,蛰针是由蜂子尾部末端的产卵器异化而成的,上连毒囊,分泌毒液,毒力超强。雄蜂由于没有这种功能,所以不会蜇人。雄蜂主要负责和当年最后一代出生的雌蜂交尾,完成交尾任务后雄蜂会渐渐死去。过了十月份天气转凉后,受精后的雌蜂陆续离巢,它们选择隐蔽在树叶下、石砬子缝中、枯树叉里或背风的洞穴中抱团越冬。由于胡蜂不耐寒,能活到来年的也就万分之三左右,胡蜂的生存方式,就是以最大的繁殖系数来保证一定的生存空间。

蜂之初,性本善

这些杀人蜂是不是生来就具有杀人的本性呢?其实不然。每年当春天如约而至的时候,幸运存活下来的雌蜂便开始建筑自己的巢穴。为节省体力资源,它们因地制宜,有的把蜂巢建在岩石缝里、树枝上、草丛中,还有的在地下掘洞筑巢。值得注意的是,筑巢后的雌蜂就正式升级为蜂后了。

建巢初期,一切都刚刚开始。胡蜂还是相对温柔的,甚至有些委曲求全,经常采取惹不起就躲的战术,如果你无意间碰到了它的蜂巢,它会选择躲避或者干脆弃巢搬家。因为,这时看家护院的工蜂还没有羽化成蜂。蜂后的首要任务就是筑巢产卵,不会轻易地去涉险进攻。胡蜂科的蜂巢建得姿态迥异,办个“春季房展会”都绰绰有余。金环胡蜂的蜂巢为球型,异腹胡蜂的蜂巢为细长型,由于其形状酷似牛的舌头,因此也叫牛舌头蜂。有的胡蜂巢穴外形像一个倒挂的葫芦,所以又名葫芦头蜂。还有在地下掘洞筑巢的黑尾胡蜂,由于这种蜂隐蔽性极强,山里的老百姓称它为地雷蜂,这些都不是好惹的主。在胡蜂科里,金环胡蜂的个头是最大的,毒性也最强。

随着季节变暖,蜂巢的巢穴日渐丰满。工蜂也成批羽化出来,而且数量越来越多。除了几只巡逻蜂看家护院,其余工蜂都外出觅食,它们抓住猎物后,先将其咬碎,再拧成肉团,带到自己的巢穴里喂养幼虫。如果下雨就暂避巢内,雨停继续外出觅食。胡蜂的飞行速度极快,而且翅膀的“嗡嗡”震动声也非常大,往往是未见其蜂、先闻其声。胡蜂的活动半径也很大,能在几百米的范围内顺利返巢。这时的胡蜂,已是兵强马壮,今非昔比了。

“蜂”狂时刻

到了秋天,农作物开始陆续收割,山林里的各种草药、板栗、山核桃也到了采摘的季节,这个季节也是胡蜂传宗接代的关键时刻,此时的雄蜂们都红着眼睛等待最后一代雌蜂降临,然后与其交尾,来繁衍后代。所以,这最后一代雌蜂能否顺利羽化就关系到这个巢穴蜂群是否能够成功地得以延续。在这紧要关头,巡逻蜂不仅加强了警戒,扩大了巡逻领地,而且性情也变得凶狠起来。只要有个风吹草动,它们都会如临大敌。这个时候你在它的巢穴附近采蘑菇、拾野核桃、寻山草药,就很容易引起蜂群的警惕。如果你再敢靠近一步,侵犯了它的“核心利益”,蜂群就会攻击你没商量。你行走中脚步与地面产生的轻微震动,有的时候也会引起筑巢在地下的胡蜂群的骚动与不安。这时的胡蜂已是名副其实的杀手了。如果你对它的警告置若罔闻,巡逻蜂就会释放一种叫“费洛蒙”的生化信息素,用来引导蜂群发动凶猛的进攻。遇到这种“蜂”狂时刻,一般来说就凶多吉少了。

逃生的窍门

如果遇到胡蜂群的攻击并被蛰伤时,首先要保持冷静清醒。最有效的自救方法就是快步离开它的势力范围,猫腰顺风往山坡下跑,因为逆风会让自己的气味始终留在后面,给蜂群追击带来方便。逃跑时,还可以声东击西,边跑边脱掉外衣,先高举过头顶挥舞、吸引蜂群,然后将外衣往相反方向抛出,引诱蜂群离开,这样做虽然能暂时阻绝“费洛蒙”气味(被蛰后“费洛蒙”气味就留在人体表面,蜂群闻味而来),但是并不能百分之百地保障生命安全。

那么,怎么做才能避险或更安全些呢?多年的细致观察和亲身经历,让我找到了安全脱险的最佳办法——装死。所有的野生动物都对运动中的物体有识别能力,胡蜂自然也不例外。一旦触及蜂巢,最佳的解决方案是:当蜂子还没有亮出毒针的时候,就地蹲下装死,身体一动不动、双眼紧闭、呼吸保持均匀,任凭蜂子在你身上爬来爬去。如果你伪装得成功,它们会误以为你就是树桩的一截。几分钟后,巡逻蜂会陆续离开你的身体,其他蜂子也随之散开。这个时候一定要沉住气,别慌张,要等所有的蜂子都远离你的时候,再猫腰慢慢撤离这危险之地。

为了能够拍到一张难得的照片,我经常跟这些“疯子”们零距离接触,总能化险为夷、全身而退,凭的就是这个装死的功夫。

最后,再说几句题外话,由于胡蜂在很多人心中是一种攻击人的凶猛昆虫,所以有见到蜂巢就想方设法将其捣毁,甚至不惜动用消防、公安等部门的专业人士。这其实是一种片面认识,因为,维护生态平衡是人类生存发展所必需的,胡蜂作为生态链的一环,起着它自身的一份作用。在自然界,胡蜂还可以抑制很多种植物病害虫,所以,人们只要进一步地了解它的习性,掌握它的“蜂”言“蜂”语,就会避免不必要的伤害。

猜你喜欢

毒针雌蜂胡蜂
蜜蜂为什么要蜇人
孤雌产雌生殖品系松毛虫赤眼蜂产卵强度对Wolbachia诱导的其生殖表型的影响
别惹我,我的身上藏着“毒针”!
防治胡蜂的三种方法
广西胡蜂亚科的种类和分布
楚雄腮扁叶蜂聚集产卵引诱物质初探
蝎子——举着毒针的虫子
三招轻松治胡蜂
蝇蛹金小蜂的交配行为及雄蜂交配次数对雌蜂繁殖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