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自主探索初探
2014-04-11张金群
张金群
【摘 要】 在知识经济发展的今天,我们必须要审视自己的教育观念,寻找新的教育模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探索创新的能力,才有利于适应现代社会和个性发展的需要,真正体现变“教我学”为“我会学”的语文教育观念。在语文教学中,以激发学生兴趣为起点,以创设自主学习空间为载体,以学会自主探究学习为核心,以培养自主创新能力为目标,让学生学会自主探究、自主体验、自主发现、自我教育。
【关 键 词】 中学;语文;自主探索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指出:“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因此,我们中学语文教学应紧紧抓住课堂教学这个阵地,改革课堂教学目标、结构、形式、策略,走“自主探究学习”之路,让课堂充满朝气,焕发出新的生命力。“自主探究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科学指导下,运用自主性、探究性学习态度和创新精神,通过学生能动的创造性学习的活动,发挥自身优势和潜能,自主获得知识和创造的本领,实现自主性发展,使自身素质优化。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那么,语文教学中如何去唤起学生自主探索的意识,开发其自身沉睡着的潜力呢?
一、在巧妙设疑中,激发自主探索的兴趣
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自身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时,学生就会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去感知事物。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巧妙设疑,打开学生思维的“闸门”,诱发学生渴求知识的浓厚兴趣,激发他们主动探索知识的热情,形成强大的自主探索的动力。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自主探索的兴趣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点燃学生思维探索的火种。学生的思维往往是从问题开始的,学生有了问题才会有探索,只有主动探索才会有创造。问题情境是促使学生建构良好认知结构的推动力,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措施。在教学中,教师灵活、巧妙地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使学生产生疑问,激发学生自主探索的兴趣和欲望。如教《斑羚飞渡》一文时,当讲到斑羚们陷入一个前有悬崖、后有追兵时,就向学生设疑:面对困境,斑羚有哪些表现?斑羚是怎样飞渡的?飞渡的结局怎样?在此读潜台词,充分挖掘教材,对理解把握课文主题是非常有用的。此处提问巧妙设计情境,使学生在头脑中产生疑问,激发了学生自主探索的兴趣,甚至能起到“投石击破水底天”的效果。
(二)创设悬念情境,形成自主探索的动力
如果说问题是探索的材料,那么悬念便是促使探索的动力,教师不但要提出可供学生思考的问题,更应该创设悬念情境,唤起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主动提出问题,产生自主探索的需求。如学习课文《再塑生命的人》时,可以设计这样的导语:她一岁半时突患急性脑充血病,连日的高烧使她昏迷不醒。当她苏醒过来时,眼睛烧害了,耳朵烧聋了,那一张灵巧的小嘴也不会说话了,从此,她坠入了一个黑暗而沉寂的世界,陷进了痛苦的深渊。一个盲聋哑于一身的残疾人,能否创造生命的奇迹?请我们一起学习课文《再塑生命的人》,便可以为我们解开谜团。
这样,导语就成为学生思维导航,有目的地设置疑问、悬念,提供暗示和思考的方向,使学生的思维处于跃跃欲试的兴奋状态,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二、在自由选择中,提供自主探索的空间
《新课程标准》提出:“学生对语文的反映是多元的。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氛围,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的确,每个学生的认知风格是不一样的。因此在自主学习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把课堂的主角地位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主动参与学习,亲历实践过程,强化学生的直接感知和体验,让他们自己去读懂、去品味、去揣摩和感悟。这是尊重认知风格和学习方式的体现,为学生自主探索创造空间,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展示自己在学习语文上的天赋。
三、在激烈辩论中,促进自主探索的创新
在课堂教学中,恰当地把握时机,选择有讨论价值的内容,即有些问题不是唯一答案,每一种答案背后又有不同的逻辑推理、事实依据支持,这些问题最具讨论价值,组织学生讨论,甚至是激烈的辩论,既发扬了教学民主,又为学生自主探索创造了机会,培养了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发散性思维的能力。在辩论中,老师是“首席”,学生是“辩手”,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主动积极地参与辩论,让他们在发现、讨论、申辩中张扬个性,发现自我,明白是非曲直,辩明真、善、美和假、恶、丑,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和世界观。
四、在情境演练中,体验自主探索的乐趣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习的最高境界是“乐”。让学生在乐中学,在学中乐。因此 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我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创造时间和空间,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让学生在情境演练中多动脑思考、动手操作、讨论交流、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自主探索中实践、感悟,体验自主探索的乐趣。
(一)画乐
如教读何其芳的《秋天》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会乡村秋天的景致,获得美的享受。我布置学生通过画画的形式,把文中的意境美描绘出来。学生纷纷响应,经过他们的感悟、大胆的联想和想象,一幅幅栩栩如生的图画呈现在我们面前:第一幅“农家丰收图”:山谷伐木,丁丁之声悠远地飘来,震落了清凉的露珠,香飘飘的稻谷,使人满口生香,肥硕的瓜果,让人们流露出欣欣然的、笑盈盈的喜悦。第二幅“霜晨归渔图”:渔人向江面的冷雾撒下圆圆的一网,轻轻地摇着归泊的小船,悠闲自得地在渔船上游戏。第三幅“少女思恋图”:牧羊女听了一夏的“牛背上的笛声”,忽然听不到了,心灵的某一角开始萌动起来。这三幅流动的画面组成了一幅绚丽多彩的乡村秋景图,让读者体验到:这是栖息在农家的秋天,是游戏在渔船上的秋天,是梦寐在牧羊女眼里的秋天。
(二)演乐
设置情境把学生带入课本剧表演,在“动”与“乐”中,深化对文学作品的感悟,领略文字内涵的丰富意蕴,捕捉字里行间闪现的灵动美,在亲历的过程中体验了生活。他们独到的见解与表演让学习活动变得愉悦多姿,他们相互的激发与启迪让闪光的个性在课堂上飞扬!在教《变色龙》一课时,我组织同学们分组合作表演课本剧,“演员”警官奥楚蔑洛夫、巡警叶尔德林、赫留金、小狗、旁观者粉墨登场,精彩的表演赢得了满堂的喝彩。学生能更形象、直观、立体地透视课文,对人物形象溜须拍马、欺下媚上、见风使舵、趋炎附势,有一个更感性、更全面的认识,深刻认识到沙皇专制统治的腐朽黑暗,培养学生正直、表里如一的品质,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做乐
近代教育家陶行知非常推崇“教学做合一”,他说:“做是学的中心,也是教的中心。”学习了《风筝》一文后,正如鲁迅所说:“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我鼓励学生自己动手制作风筝,去寻找童年的回忆,去体验孩提时代的无穷乐趣。学习了《散步》一文后,我倡议学生在风和日丽的星期天,和家人一起出去散步,感受一家人和睦温馨、互敬互爱、尊老爱幼的浓浓亲情。
德国教育家斯普朗格说,“教育的核心是人格心灵的唤醒”,教育最终目的不是传授或接纳知识与技能,而是要从人心灵深处唤起个体创造力的觉醒。知识像海水般浩瀚,每天都注入新的活水,任何人无论有多大的精力都是无法完全传授的,教师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努力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积极为学生创设条件,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去发现、创造,才能真正让学生插上翅膀腾飞。
【参考文献】
[1] 吴伟民,胡庆雯. 新课程视野下的教学探索[M]. 上海:上海百花出版社,2005.
[2] 胡庆雯,朱震远. 新一轮课程改革研究与实践[M]. 上海:上海东华大学出版社,2003.
[3] 靳玉乐. 自主学习[M]. 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