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古诗教学鲜活起来
2014-04-11兰全勇
兰全勇
【摘 要】 进入新课改后,教材中古诗所占比例大大增加,可不少学生对古诗学习却没什么兴趣,只是应付考试,原因何在?作者从教材选编、教学方法和学生实际情况等方面做了分析,并论述了自己的教学实践是如何让古诗文教学鲜活起来的。
【关 键 词】 新课改;古诗;教学
进入新课改后,教材中古诗所占比例大大增加,要求背诵的篇目也相应增多,学生简直疲于应付。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中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学习兴趣与教师所想的相差甚远。想当年我们读中学时,许多同学都在笔记本上抄写着自己欣赏的诗句,对课外都喜欢的古诗词颠来倒去地背,而现在这种现象已经很少看到了。大部分学生对学习古典诗词提不起太大的兴趣。有时,在课堂上听完声情并茂的配乐朗诵后,望着学生一脸的冷漠表情,我的心中充满了无助与无奈。有时,老师在课堂上提到一句诗,很少有同学能接到下一句。不少同学对背诵古诗不过是应付检查、应付考试,对于什么“感受作品的魅力”“丰富文化底蕴”完全不感兴趣。
一、古诗教学现状分析
(一)课本中所选的某些诗篇与学生有一定距离,不能吸引学生
我们教材入选的作品是无数专家学者多方考虑才敲定的,无论是文学性工具性还是思想性都经得起推敲,这个毋庸置疑。可是,有的作品确实与学生有一定距离,“想说爱你不容易”。如经典篇目《离骚》,不管是老教材版的《离骚》还是新教材版的《离骚》,就有不少学生反映这首诗字词障碍多,内容深奥难懂,提不起兴趣。《离骚》虽然是我国古典诗歌浪漫主义风格的源头,距离学生的时代比较久远。虽然前面学生已经接触了《诗经》,但对于“楚辞”,无论是形式上还是内容上仍然是陌生的,加之生字词多,学生也就没有了读下去的欲望。前几天看陶妙如老师的博客,她在谈到上《窦娥冤》的感受时也提到,这篇文章文字障碍多,学生看了半天搞不明白的地方多了,教学效果让自己很不满意。可见,教材在选择文章篇目时也应该多方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否则就可能出现老师难教、学生不感兴趣的尴尬状况。
(二)呆板的教学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扼杀了学生学习古诗词的激情
不少教师平时教上古典诗词,喜欢肢解诗歌,逐字逐句串讲,老师讲的时间多,学生自己体验的时间反而少;或者似乎把一堂古典诗词鉴赏课上成了一般的文言文教读课。而事实上古典诗歌不同于文言文,把教文言文常用的方法放到欣赏古典诗歌的课堂上来,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失败,也难怪学生不喜欢。古典诗词鉴赏课要充分考虑文体特点,既要有利于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又要有利于学生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的培养。
(三)现在有一部分中学生对古典诗词学习的认识本身就存在着一定的偏差
如有学生认为,“长一点的诗歌,学起来费时费力,又难懂,学了就忘”。这是一种畏难心理。学生生性好动,从心理学的角度讲,他们注意力保持集中的时间比较短,记忆深度不够。许多同学看到课后“背诵”两个大字就顿生反感,让他们自觉静心背背古典诗歌是不容易。而实际上要想在嘻嘻哈哈的笑闹中轻松学好语文,同样也是不太现实的,要想在学习中取得成效,本身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还有学生坦陈“为了考试,我愿意在语文课堂上读读古典诗词,在课外我从来不读这些诗词”。这些学生很实际也很纯粹,他们学习古典诗词就是为了考试时的得分。抱着这种应试心理,学生就变得功利、浮躁,不肯静下心来多读多背,至多背几句“名句”“考点句”,因而他们对古诗不大“感冒”。
二、让古诗教学鲜活的策略
学习古典诗词,既可以从语言的范例中学习语言,培养语文能力,又有助于学生增进文学素养,丰富文化底蕴,从而更有利于学生个性和特长的发展。所以,让学生爱上语文、爱上古诗,是每个语文老师必须得花的工夫。下面是我对古诗教学的一些实践,也许并不新鲜,旨在与各位同行交流分享。
(一)借助流行歌曲进行情境导入,营造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在音乐中展开想象,感受作品的魅力
教读李商隐的《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听听徐小凤演唱的《别亦难》;教读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乌夜啼·林花谢了春红》,教师可以播放邓丽君演唱的《几多愁》《胭脂泪》;教读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师可以让学生听听王菲演唱的现代版的《明月几时有》。通过“听”的形式,在悠扬旋律的伴奏下,感染学生,诱导学生不再拒绝古典诗词,沉浸于诗词的优美意境中,对学生进行诗意的熏陶。
(二)将化用诗歌而成的流行歌曲与课文进行比较鉴赏,使学生与诗人和作品达到感性沟通,加强学生对诗词的体悟
学习《念奴娇·赤壁怀古》,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并且展示了电视剧《三国演义》的插曲《滚滚长江东逝水》(杨慎《临江仙》)歌曲和歌词,借助音乐体味和感受这首词和苏轼的词异曲同工,同为咏史怀古,也各有千秋。学习《卜算子·缺月挂疏桐》,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且展示了台湾的周传雄演唱的《寂寞沙洲冷》,比较不同意境,苏轼的词所要传达的是经历乌台诗案之后、贬居黄州,抒发其个人幽愤寂苦之情;而周传雄化用词中一句的意境表达的却是咏叹爱情的伤痛,人世的离合悲欢。
(三)引诗歌入生活,引生活入诗歌。在作业设置时不再布置单纯的读背练习,而是借用多种手段多角度体味、吟咏诗歌
如学习了《苏轼词两首》,要求同学们模仿“感动中国”为苏轼写一段颁奖词;如学习李商隐的《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后,播放并展示《还珠格格》中的主题曲《当》的歌曲和歌词,告诉同学们《当》化用了古乐府诗《上邪》,和我们刚学过的作品都表现了爱情永恒这一主题,要求同学们模仿《当》的歌词,把《无题》扩写成一篇抒情散文;如学习了《琵琶行》后,要求学生选一首自己喜欢的歌曲,模仿白居易描写音乐的方式写一段文字。
在这些教学情境的设计和尝试中,有效地激发了学生阅读诗歌的兴趣,提升了学生的文学素养,丰富了学生的文化底蕴,也提升了学生语文水平。因而我们的诗歌教学,常常是在动听的音乐声中、意犹未尽的讨论声中、激情洋溢的美文展示声中以及噼噼啪啪的掌声中展开到结束。
源活则水清。因此,教师一定要具备课堂开发的意识与能力,增加课本知识容量和密度。只有具备了这种意识与能力,以往那些充斥我们耳膜的被我们忽视的流行歌曲,才会被拿来当作语文教学的素材,从而为语文教学开辟出一片新天地。同时,我认为语文学习既是一种学生个性化的活动,也是一种学生创造性的活动。作为教师,不仅要珍惜学生的感悟、体验,更要保护他们的智慧火花。这样更有利于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潜能。完成教学目标固然很重要,但我认为更重要的是把诗词教“活”、让学生学“活”,这才是语文学习的灵魂。如果教师死守教材,那么最好的教材也会成为束缚教学的桎梏,活生生的学生也会变成课本的奴隶。课堂灵活放开一些,反而更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更能活跃思维,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因此,古诗文教学应该走向生活,走向智慧,走进学生鲜活的内心世界,让他们与那些古风古韵产生共鸣,古诗教学才能鲜活起来,遗失的古韵才能翩然飞来!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普通高初中语文课程标准[S].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 李吉林. 情境教学策略[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3] 胡骅. 让音乐与语文共舞[J]. 语文教学与研究,2005(3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