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新闻绽放别样的美丽
2014-04-11郭方
郭方
法国文学理论家罗兰·巴特1953年发表的一篇文章《写作的零度》对所有新闻记者影响至深。现在“零度写作”多指作者在文章中不掺杂任何个人的想法,完全是机械陈述。但这并不是缺乏感情,更不是不要感情;相反,是将澎湃饱满的感情降至冰点,让理性之花升华,写作者从而得以客观、冷静、从容地抒写。这种写作多见于新闻写作,也就是客观报道,读者也会潜移默化地认为新闻原来就该这么写。当学生第一次接触到《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时,往往不能理解它的浓烈的主观感情,这恰恰是我备课时的难点。下面谈谈我的授课体会。
一、师生换位,学生解惑
教师角色、观念的转变是关键。教师的角色应由知识的灌输者、守护者转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在这个学习过程中,教师要以学生为本,以学定教,让课堂成为学生自主发展的舞台。而这篇新闻在客观叙述的基础上融入作者浓烈的主观情感,突破了零度写作模式。备课时我就预料到学生肯定会对这篇文章持有极大的否定态度,他们不会认同本文作为一篇新闻的存在性。与其如此,不如由我提出这个问题,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让我们在授课一开始就产生心灵共鸣。于是介绍完文体之后,我首先发问:“同学们,作为老师,有一件很惭愧的事要讲给大家听。我第一次阅读这篇文章时,居然没有看出来这是一篇新闻稿,那你看出来了吗?”同学们自然议论纷纷,原来连老师也没看出来,那自己再没发现也就无可厚非了。接着我再发问:“为何这篇看上去不像新闻而作者又自称没有什么新闻的新闻能获得最高荣誉——普利策新闻奖,有什么特别之处?”这下可说到学生们的心坎上了,他们早想把自己心中的话表达出来了:“我见过的新闻,基本没景物描写,这里却有很多”“题目是‘没有什么新闻,却能吸引读者阅读下去”“这篇新闻有很多细节描写”……七嘴八舌之下居然把这篇新闻成为佳作的原因找了出来。而我只是提了一个问题而已,却让全班学生动了起来,真正做到了还课堂给学生。
二、分组探讨,得出结论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在实际运用中,我更多的是采用分组的方法来实践。学生找出成为佳作的原因后,我继续发问:“为什么写出这些,就能成为佳作呢?” 这是个难点,作为老师,我先作出表率,指出我没看出是新闻的原因,向他们介绍零度写作模式,并指出这种突破是融入了作者主观情感,即对法西斯的控诉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在这种指导下再让学生分组讨论,每个组讨论一个佳作原因。如学生提到景物描写的作用时,能主动找出反语和对比的手法,更有其他小组的同学进行补充:“任何现代文的阅读都要落实到作者感情,所以这些景物描写虽然没有一句正面控诉,却强烈表达出自己的愤懑,字字句句敲打着读者的心。” 这让我很欣慰,他们已经能够靠自己去分析文章了。作为老师我更多的只是引导,作为一个主持人存在。
三、创设情境,联系他科
布鲁纳说:“最好的学习动机莫过于学生对所学材料本身具有内在的兴趣。” 也就是让学生在心理上处于兴奋和抑制的最佳状态,让学生充满求知的愉悦感,调动起学生的良好情绪,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体精神。如何在一开始就抓住学生的心,我想了很多导语设计,最终还是采用了他们高中英语课文的第一篇《安妮日记》,学生熟悉这篇文章而这恰恰也是讲法西斯集中营的。“安妮是个有理想的女孩,‘二战后我想出版一本书,叫做《密室日记》;安妮是个有强烈求生欲的女孩,‘我想活下去,即使在我死后;安妮更是一个对未来充满希望的女孩,‘我经常心情沮丧,可是从来不绝望。这样一个青年,活泼,差三个月才满16岁的女孩就这样死在了纳粹的毒气室。”这一下就唤起了他们对安妮的记忆和同情,激发了他们对法西斯的仇视,那么自然而然地要跟着作者的脚步走入奥斯维辛集中营,去看看集中营到底是个什么地方。
再如讲到文中反复出现的一句“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时我想起一句英语俗语,于是说道:“从1945年至1958年,这13年间,奥斯维辛一派和平景象,没有什么新闻,从1958年到现在四十多年又过去了,奥斯维辛仍是一派和平景象,没有什么新闻,但那默不作声的毒气室、焚尸炉、窒息室、女囚绝育室在警示着人们:为了使明媚的阳光、儿童快乐的嬉闹不再让人毛骨悚然,请不要忘记历史!珍惜现在的和平安定的生活!”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就是最好的新闻,“No news is good news”。学生学习的兴趣越来越浓,他们能从语文学习中找到平时学习的其他科目,并且运用起来,这极大地满足了他们的求知欲和激发多科联系的兴趣。
四、融入课堂,激情讲授
高效课堂应该是新型课堂,更应该是人文课堂。要以人为本,关注人的科学发展,尊重独特的个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这也是教育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好的教师不应仅仅扮演授课人的角色,他更应该是个有饱满激情的演说家,一个有丰富阅历的演员,他的一颦一笑一举一动关乎课堂气氛,影响学生对文章情感的把握。对于这篇文章我首先确立自己的感情基调为“激愤”,并以对法西斯的“激愤”之情唤起学生对和平生活的向往。例如讲到参观者的动作表情时,我故意平和地说:“其实我备课时有这样的想法,我想要不要用影视剧中的血腥场面,要不要找些惨不忍睹的图片,要不要放些撕心裂肺的音乐来展现法西斯的残暴,但是思前想后我放弃了。”话刚说到此,就有学生发问“为什么”,显然,他们正处于一个对任何事物都有好奇心、求知欲的年纪,于是我顿了一顿,留些时间给他们思考,再满怀深情地说:“这些对于我来说,甚至于对于每个有良知的人来说,都太沉重了,我觉得我们脆弱的心灵已经无法再次承受法西斯带给我们的伤害。让历史永远过去吧,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那就是最好的新闻!”如此对法西斯的痛恨和批判也就表达出来了。
再如,讲到“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金卡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我总结道:“作者将这两种反差极大的事物放在一起,组合成一幅令人难忘的画面,既揭露了法西斯摧残美好生命的罪行,又暗示生命是不会被彻底摧毁的,正义必定战胜邪恶。”另外,想到这恰好也是个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的好机会,于是我说:“连这种地方都能开出胜利之花、正义之花,地球上还有什么邪恶不能被打倒呢?同学们,在这朵雏菊花面前,你们的困难还是困难吗?你们的挫折还是挫折吗?”激情的讲授立即感染了学生,他们异口同声地回答“不是”,这样不但能激发他们对法西斯戕害生命的控诉,更能激励学生战胜一切的勇气和决心。
新闻可能枯燥,可能难教,但当我们把高效课堂的理念融入其中,新闻也会绽放出别样的美丽。
无论诗歌与长行文字,俱以意为主。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李、杜所以称大家者,无意之诗,十不得一二也。烟云泉石,花鸟苔林,金铺锦帐,寓意则灵。若齐、梁绮语,宋人抟合成句之出处,役心向彼掇索,而不恤己情之所自发,此之谓小家数,总在圈缋中求活计也。
把定一题、一人、一事、一物,于其上求形模,求比似,求词采,求故实,如钝斧子劈栎柞,皮屑纷霏,何尝动得一丝纹理?以意为主,势次之,势者,意中之神理也。唯谢康乐为能取势,宛转屈伸,以求尽其意,意已尽则止,殆无剩语;夭矫连蜷,烟云缭绕,乃真龙,非画龙也。
——〔清〕王夫之《姜斋诗话》
简评:王夫之论诗,强调“以意为主”,认为作品中的意象“寓意则灵”,所以应融情于景,情景相生,而不能单纯追求辞采华丽或机械模仿前人。王夫之认为谢灵运的作品既能尽意又会取势,曾称谢诗为“神品”。画中有诗本期封面画作是赵宁安所绘唐代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诗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