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要让学生动起来
2014-04-11孙蕾
孙蕾
新《课标》要求以人为本,强调的是教师角色的转换,不是高高在上,而是要把学生当作“人”这个主体来看待,强调的是学习过程,而不仅仅在于结果。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合作、探究、自主地学习,但如何使学生这个主体动起来,如何提高他们探究问题的兴趣和整体的感知、认识、合作学习的能力,进行养成教育,为他们的终身学习打下基础,才是至关重要的。
一、利用网络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电脑的普及,使我们走上了信息高速公路,使学生收集与课文有关的知识,拓展知识外延成为可能。许多家长对上网是谈虎色变、心有余悸,总以为上网就是聊天、玩游戏、浏览一些不健康的网站,无益于孩子的身心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对孩子加以正确的引导。美国学生会利用多媒体收集有关海湾战争的内容,在六年级就能写下内容丰富、有见地、有可读性的论文。因此,我们要给学生制定一个明确的目标,如课文后提供的网站,下载作者的生平、著作及背景材料、插图、分析评论等。这样就避免了上网的无目的性,让学生在网上动起来,在五彩缤纷的网络世界有目标而非信马由缰地纵横驰骋,大大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
二、串词成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在课前三分钟的口语训练中,我要求每个学生把课后的“读一读 写一写”的词语创造性地串成一句话,并且至少要用三个词语,多则不限。其次,是“创”成一句话而不仅仅在于“串”成。串成是一种机械性的活动,只须用一根绳索串起来即可。而创成一段话,是要求学生根据现成的词语创作故事或评论,有思辨成分,给学生留下了极广的思维空间和想象空间。这一举措,不但能够积累词汇(比强记的作法高明得多),而且培养了学生的语感,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词语整合能力和写作能力。
三、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让学生的思维动起来
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是一个需要长期训练的过程,不是一朝一夕可成就的。学生在初级阶段对问题的发现兴许是肤浅的,有的仅限于对字、词的不解。我们要注意汉语的组合规律:由字而词然后词组、句、段、篇。这样逐步训练,就加强了学生发现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如对“歌吹”的“吹”是念chuì还是chuī的问题,最后由朗读磁带帮助定夺。进而拓展到对字词运用的质疑,如“埋藏过我的微笑”为什么用“埋藏”;对段的质疑,如课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过渡段“也许……Ade”是如何承上启下的,去掉是否可以;对句的欣赏,注意自己认为最精彩的句子,并由同学们帮助加以阐述。渐递式的质疑过程是学生思辨能力提高的过程,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关键是加以引导,教师不是只作回答者,而应抓住主要问题加以启发,把问题引向一定的深度和广度,让学生的思维动起来。
四、加强课堂的合作探究,让学生的口动起来
这一代学生是独生子女占绝对比例的一代,在家父母宠爱,很容易造成一种孤高的性格,不善于与人合作,缺乏集体主义精神,因此课堂上引导学生团结协作,共同完成问题的探究是至关重要的。首先确定小组名单:一般由四人为一组,由组长和三个成员组成,要注意性别和学习程度的搭配。鼓励他们既然“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那我们四人小组的组合,一定大大胜过诸葛亮;鼓励他们积极动口、动脑,大家在争得面红耳赤的时候,就会碰撞出思维的火花。这时候的教师不仅是引导者,而且是积极的参与者,要放下架子积极投入探究合作,与学生平等对话。如对木兰品质的界定,学生共探讨出二十个词语。这样在回答问题的时候学生才会争先恐后,有话可说,真正做到让学生的口动起来。
五、完善评价机制,让学生的心动起来
新《课标》要求教学不应仅仅停留于对学习效果的检测,而应更注重学习过程;不是教懂了什么,而是教会了什么。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完善评价制度,让学生充分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尤其重要,这是活跃课堂经久不衰的良策。如教《第一次真好》,先让学生说“第一次”的体会,共归纳了十八种体验,我逐一列在黑板左边,把文中归纳出来的第一次体验罗列在黑板右边,结果一对照,我们学生的体验竟超出了作家的体验!我及时给予鼓励:长江后浪推前浪,我们集体的智慧胜过一个人的能量。与作家相比,证明我们的实力。但关键在于表达,表达顺畅了,臻于完美了,那你就是作家。学生会心地笑了,上课更带劲了。此外也可评一课之星,一周、一月之星。竞争机制的引入,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的心动起来,有跃跃欲试之感。
总之,我们的课堂就是让学生有话可说,对自己充满信心,敢于表现自己。学生只有在课堂上与教师、同学相互配合,问答有序,积极思考,善于探究,才能有助于对课文的进一步深入理解,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各方面素质,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让学生动起来,我们新课程改革才有可能迈出坚实的步伐;只有让学生动起来,我们的课堂的高涨气氛才会经久不衰;只有让学生动起来,我们的课堂才会充满灵性和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