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心理学理论在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

2014-04-11吴启胜

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年1期
关键词:教育者少数民族学习者

吴启胜

(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四川 遂宁 629000)

心理学理论在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

吴启胜

(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四川 遂宁 629000)

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涉及心理学、教育学和管理学等多种学科理论基础的教育活动。文章分析了需要层次理论、态度转变理论、人本主义教育理论、建构主义学习论和强化理论对于少数民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镜鉴。

少数民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理论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从一定意义上说,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过程,也是一种心理活动过程。所以,研究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发展规律和对人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的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学就有不解之缘。

1 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需要层次理论的借鉴

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体都是人,为了诱发并维持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了解人的心理状态,发现人的行为驱动力,调动人的积极性,激发人的创造性,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需要关注的重要问题。西方心理学动机理论的各种研究成果,对解决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学习内驱力,学习激励问题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是动机理论的基础。马斯洛以追求自我实现为人性本质的理论,将人类追求自我实现的动机分为由低而高逐级而上的五个层次,各以生理、安全、归属、尊敬和自我实现的需求而名之。这五个层次的需求先后依次排列成一个层次,具有递进关系,一般情况下,总是先满足低层次的需要,然后才关注高层次的需要,正如马斯诺所说:“人的绝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用于旨在实现最基本的但又尚未满足的需要上,当这些需要或多或少得以实现后,人才能越来越注意到更高层次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人的一生的追求目标。

按照马斯诺的需求层次论,需要是人类一种极其重要的心理现象,是激发人活动积极性的重要源泉。因此,关注人的需要,是做好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改进和创新工作的科学选择。具体我们应该做到,根据需要的层次性,科学分析教育对象的需要,根据教育对象的不同层次需要开展教育活动。马斯诺认为,前四种需要是缺失性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成长需要。由于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民族种类、家庭背景、生活经历以及文化程度千差万别,导致他们的缺失性需要与成长需要具有强烈的差异性,不同个体的需要千变万化,同一个体在不同的时期和不同情况下的需要也是不同的。教育对象需要的差异性导致了他们的学习动机、思维方式、认知态度呈现不同的变化。因此,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只有准确把握教育对象的各种不同需要,选择具有吸引力的教育内容、具有创新性的教学方法,才能提高教育效果。如在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强科学意识、科学精神、科学知识教育,或许比纯粹的理论教育更具有吸引力;增添以网络为特征的现代传媒教育方式比传统的理论教育更具有新颖性。

根据需要的动力性,尽力满足教育对象的正当需要,才能调动教育对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马克思曾经说:“任何人如果不同时为了自己的某种需要和为了这种需要的器官而做事,他就什么也不能做。”在我国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存在严重的“社会本位”思想,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功能和社会要求,忽视个体发展需要。但是,随着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发展,人的自主性、务实性、自我发展、自我实现的追求越来越强烈,人的思想、活动与行为无不与自我需要有着直接或间接地联系。因此,现代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面对以“个人为本”还是以“社会为本”的价值选择问题。在社会主义思想政治教育条件下,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具有内在一致性,所以,满足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正当需要,把个体身心发展的需要提升到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地位,是教育工作者值得关注的重要问题。比如,关注贫困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稀缺性需要,合理满足他们的基本需要,有利于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提高他们的学习动力。

根据需要的发展性,积极引导少数民族大学生向更高级的需求发展,充分发挥高层次需要的激励作用。马斯诺五个层次的需要,某一层次需要的满足并不是一劳永逸的,一旦某个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就会产生更高层次的强烈需要。因此,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永远不能满足,永远不能停滞的工作,要随着教育对象需要的不断升级而不断创造条件予以满足,体现教育的个体性、阶段性、层次性和递进性。例如,为了发展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归属需要,我们可以通过民族文化教育,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为了发展尊重需要,我们可以通过心理咨询法,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帮助学生认识他人、认识自我;为了发展自我实现的需要,我们可以开展实践体验教育活动,在具体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合作力、责任心等道德品质,从而既提升自己,又有益于社会。

2 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态度转变理论的借鉴

态度转变是一种心理现象,是指人们对某一事物或观念所持有的正面或反面认识上的评价、情感上的感受和行动上的倾向发生了变化。思想政治教育是指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念、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或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从态度转变理论的视阈看,思想政治教育从一定程度上就是从认识上、从情感上和从行为上改变人们的态度,使教育对象的主体性得到丰满、社会性得以发展。

社会心理学认为,态度转变过程实质上就是传达者传递的信息被信息接收者所认同和接受的过程。简单说就是信息传达者利用信息说服接收者的过程。信息传达者的特点、信息传达的环境以及信息接受者的条件等都会影响说服的效果。说服的目标是信息得到认同。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一个教育说服的过程,依据态度转变过程原理,教育者的特点、教育环境以及学习者的条件都会影响少数民族大学生发生态度转变,影响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目的之一是使民族大学生实现民族认同,接受社会规则。因此,我们可以从如下几个维度思考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态度转变理论的借鉴。

增强教育者的可信性和可喜爱性,能够积极促使学习者态度发生改变。教育者的可信性包括专长性(专业知识)和可靠性(社会认可)。因此,要增强民族大学生思想教育效果,一方面要培养少数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丰富的专业知识,提高他们的说服沟通能力;提升少数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靠性,使少数民族大学生明白教师对他们思想政治教育的动机不是为了控制他们的思想,教育者的思想观点、教育信息和其本身的私利与偏好无关。另一方面可以不定期邀请专家或公众人物为少数民族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讲座,他们往往更容易使受教育者接受专家的观点或理论,实现态度转变。教育者的可喜爱性影响学习者态度转变的程度。一般来说,具有亲和力、经常肯定学生的教育者更容易被学生所喜爱。在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以亲和的形象参与教育活动,肯定学生,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促使学生接受自己的思想观点,从而实现态度转变。

优化教育环境,可以改善学习者态度转变的外部条件。杜威认为学习者要有一种“经验的真实情景”,有一些感兴趣的活动。优化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最主要的方式,就是为民族大学生创设文化的、精神的、心理的、内在的、主体的体验、氛围和人际互动。如以历史或个案等为背景资料,为少数名族大学生创设一些感兴趣的互动学习情境,教育者充当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与者,“师生”互相影响、讨论、了解、激励,即可以避免理论教育与学习者的认知脱节,又有助于实现学习者的态度转变。

民族认同是民族大学生态度转变的圭臬。民族认同包括政治认同和文化认同。哈贝马斯认为:“认同归于相互理解、共享知识、彼此信任、两相符合的主体际相互依存。认同以对可领会性、真实性、真诚性、正确性这些相应的有效性要求的认可为基础。“少数民族大学生只有认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真实性与正确性、教育方法的可领会性、教育者的真诚性,才能实现教育者和学习者的互相理解、彼此信任,才能实现师生、生生之间共享知识,相互依存,从而转变学习者的态度,实现民族认同。

3 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人本主义教育理论的借鉴

人本主义的代表人物马斯洛和罗杰斯从自我实现论、自然人性论出发,在教育实践中倡导以学生经验为中心的“有意义的自由学习“,形成了一种提倡自由教育、以学生为中心、以发展学生的自我潜能和价值为目标的人本主义教育思想。人本主义教育理论认为,学习是一种有意义的自由学习,学习不仅增长知识,而且使个体的行为、态度、个性以及选择行为发生重大变化。强调学习内容要与学习者的兴趣、能力、需要、生活经验和社会状态密切相关,否定知识的纯粹性和抽象性。“教育的本质是发展人的潜能,尤其是是那种成为一个真正人的潜能,教育需要在满足人最基本的需要的基础上,强调自我实现的发展。”学习是一种人际的相互影响,罗杰斯主张废除“教师”角色,代之以“学习促进者“(facilitator),促进学习的关键因子是“促进者”和“学习者”人际关系中的特定心里氛围。

按照人本主义教育理论的要求,要使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成为“有意义的学习“,教育者应该首先承认民族大学生的主体性,把发展他们的个性与潜能作为开展教育工作的中心。不仅向他们传达理论知识,而且要促使他们在态度、行为选择上发生改变,以达到自我实现。其次要根据民族大学生的需要确定教育内容,把他们的思想、情感、体验等引入教育活动中,坚持思想政治教育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再次要强化人际影响在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重要性,教育者扮演”促进者“角色,为民族大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心理氛围,使他们在好奇心的趋势下去吸收任何需要的知识,把学到的知识变成内心的精神财富。

4 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借鉴

建构主义的代表人物是皮亚杰和科尔伯格。皮亚杰认为,个体认识结构就是当个体遇到新的刺激时,通过同化、顺化和平衡等方式的变化建构起来的某种图式(即个体对世界的知觉、理解和思考的方式),这个图式在“平衡———不平衡——新的平衡“的循环中得到提高和发展。根据建构注意学习理论,学习不是通过老师的传授得到,而是学生在一定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老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构建意义的方式获得的。建构主义认为,“情境”、“协作”、“对话”、“意义构建”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属性。考察建建主义学习理论,发现其有几个鲜明的特点:其一,主动性,“基于问题学习”,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建构意义,发现法和探索法是学习者的常用方法。其二,合作性,教育是以合作学习作为主要策略,教育是与学习者合作共同构建知识。其三,创造性,教育者要创造一种适合培养学生创造性的环境。

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假如使民族大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下“基于问题学习”,这既可以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又可以调动他们的主动性,让他们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在他人的帮助下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解决问题,更利于少数民族大学生构建知识。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若有问题难以解决,“问题”这个信息就会刺激他们主动采取措施,如积极搜集分析有关信息资料,对问题提出各种假设并加以验证;在学习过程中自我监控、自我测试,判断或检测学习的效果。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以合作学习为主要策略,这要求在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既倡导师生互动、生生互助又主张学习者“主体参与”,也就是既从行为上始终参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又从情感、心理、思维上参与。少数民族大学生的认知图式要在新的平衡中得到丰富,这要求他们学会自主性学习、学会探究性学习和学会创造性学习。创新是增强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重要手段。

5 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强化理论的借鉴

激励就是调动人的积极性,使人的潜能充分发挥出来。强化理论是经典的管理激励理论之一。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提出的强化理论,又叫行为矫正论,它着重研究如何引导人的行为,使它朝着组织所期望的方向进行,强调人的行为结果对行为的反作用。正强化、负强化、自然消退和惩罚是管理中激励的四种形式。正强化是指当积极的行为发生之后,立即用各种激励手段来肯定这种行为,以便于该行为能够得到维持和进一步加强,从而有利于组织目标更好实现。负强化是指员工处于对惩罚的惧怕而改变自己的行为来规避不愉快的结果。自然消退是指撤销对原来可以接受的行为的强化,对某种行为进行“冷处理”,直到行为自然消退。惩罚是指当消极行为发生后,使行为的实施者遭受各种惩罚性措施,从而减少和避免行为再发生。

在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应用强化理论,要注意如下几点:其一,以正强化为主,主义表扬和批评的目的性。在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正面激励一般使人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使人受到鼓舞。而批评会引起对抗情绪。例如在教育过程中积极强化优秀民族大学生的行为,不但能够使优秀学生本身的行为得到强化,而且可以发挥榜样示范作用。其二,实事求是运用奖惩,注重其准确性和及时性。无论是正强化还是惩罚,都要根据学生的具体行为客观分析,具体问题具体对待,不能“一刀切”,例如,对于有心理障碍而学习态度不端正的民族大学生,惩罚不但不能解决问题,而且还会加剧其行为的恶化。对故意破坏教学秩序的学生,应从重处罚。另外,加强措施要及时,当下的正强化或者批评容易使学生形成心理定势,或促进良好行为发展,或抑制不良现象滋生。其三,强化措施要因人而异。民族大学生的性格特点,心理承受力是因人不同的,运用奖惩激励方法,要考察不同对象的心理特点,采取不同的方法。

[1]耿宝云.做好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值得注意的几个问题[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4):160-162.

[2]J.莫:以可靠性为中心的维修[M].石磊、谷宁昌译[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5.

[3]徐建军.新形势下构建高校网络德育系统的研究与实践[M].武汉:中南大学出版社,2003.

[4]黄希庭,郑涌等.当代大学生心理特点与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5]戴国立.加强大学生思想组织教育工作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J].中国青年研究,2007,(3):84-861

[6]马振远.把握“和谐”理念,改进大学生思想组织教育[J].中国高教研究,2007,(6):68,69.

[7]曾秀兰.大学生积极心态状况调查与思考[J].中国青年研究,2008,(3):102-104.

[8]贺希荣等.道德的选择:来自大学生心灵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9]王承清,崔立中.积极心理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8,(1):31-34.

The Application of Psychological Theory in Minority College Students’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U Qisheng
(Sichuan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Suining Sichuan 629000)

Moder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believes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s an educational activity related to psychology, education and management. This paper analyzes function of the hierarchy of needs theory, attitude change theory, the constructivism theory, learning theory and theory of reinforcement on minority college students’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Minority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Psychological Theory

G641

A

1672-2094(2014)01-0077-04

责任编辑:邓荣华

2013-12-21

本文系四川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重点课题“高职藏区‘9+3’学生教育管理研究”(项目编号:13S A0051)的阶段性成果。

吴启胜(1963-),男,四川遂宁人,四川职业技术学院管理系副教授。研究方向:教育管理。

猜你喜欢

教育者少数民族学习者
张慧萍:做有情怀、有温度的教育者
你是哪种类型的学习者
十二星座是什么类型的学习者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汉语学习自主学习者特征初探
与两位美国音乐教育者的对话——记于“2015中国音乐教育大会”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一)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二)
高校学习者对慕课认知情况的实证研究
道德教育者专长性的失落与重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