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模式初探——香港大学的实践和启示

2014-04-11顾莹莹

实验技术与管理 2014年9期
关键词:香港大学学分本科生

顾莹莹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化学工程学院,山东 青岛 266580)

21世纪是创造教育的世纪。一个国家竞争力的提高离不开具备创新思维和科研能力的高素质人才队伍,培养适应新时代要求、具备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亦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目标。越来越多的研究型高校把科研能力培养作为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努力使学生从单纯的知识接受者变成探索者。

总体来说,我国在加强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提高创新能力方面起步较晚,普及率较低,成效尚不显著。其主要原因是本科生科研形式的课余化、管理的研究化和考核的结果导向[1],科研在人才培养环节中所占比例较小,对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未形成体系[2]。因此如何借鉴国际和境外高水平大学的实践经验,构建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体系十分必要和迫切。

1 目前高校科研能力培养现状剖析

一般而言,科研能力主要包括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获取信息和搜集资料的能力、对研究对象及其相关资料和信息进行分析与思考的能力、运用创造性思维来提出新思想、新方法和新结果的能力,以及对科研活动的过程与结果进行表达的能力[3]。下面就对目前大陆高校在这几种科研能力的培养状况分别进行探讨。

1.1 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培养

由于目前大陆大部分高校的教学方式仍然是传统的灌输式教学,侧重于理论和结论的传递,而缺乏研究的思维过程的展示,考核方式也侧重记忆,使学生习惯了被动式的接受知识,压抑了学生主动发现和提出问题的愿望。同时,由于当今激烈的社会竞争,许多大学生的学习以求职为导向,功利性较强,学风浮躁,也直接影响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兴趣[4]。

1.2 获取信息和搜集资料的能力培养

信息的获取和资料的搜集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并使学生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高校图书馆和网络资源是学生获取信息和搜集资料的主要来源。然而由于学生学业太忙以及缺乏信息检索的知识等原因,导致有相当一部分本科生利用图书馆和网络获取学习相关的信息资料的几率很小。许多高校直到大四才开设信息检索的课程,甚至没有相关的课程,同时缺乏专业教师的经验传授,不利于本科生利用信息资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

1.3 对研究对象及其相关资料和信息进行分析与思考的能力培养

科学研究需要透过现象看本质,需要认清事物的基本规律,因此理性思维十分重要。对研究对象及其相关资料和信息进行分析和思考的能力要求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体系有较好的把握,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并且具备归纳及演绎思维的能力。这种能力的培养在我国多数研究型高校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目前多数本科生对自己所学专业知识理解不透彻,基础理论不扎实,研究思路与方法欠缺,分析和思考问题的能力较差[5]。这需要教师在自觉引导学生学习书本知识的同时,注重训练学生独立思考的意识和能力,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克服人云亦云的倾向。

1.4 运用创造性思维来提出新思想、新方法和新结果的能力培养

本科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对新的问题提出新想法或解决思路的能力属于创新能力培养的范畴。研究型大学拥有雄厚的师资和较好的科研平台,本应培养出创新能力意识很强的精英,然而事实上,由于教学科研分离等因素,本科生的创新能力并没有得到有效的训练。在传统的重灌输轻创造、重应试轻应用、重传承轻革新的教育模式下,学生习惯于听课、考试、模仿,而不敢标新立异,思维僵化,习惯于从资料上找现成答案。培养出的大部分学生属于积累型和传承型,而非原创型和创新型,导致人才的素质滞后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6]。

1.5 对科研活动的过程与结果进行表达的能力培养

在我国,从小学到大学有关写作的课程较少,多数课程均侧重于客观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培养,导致学生的主观表达成为一个明显的短板。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欠缺已成为国外教授对大陆学生的一个普遍评价,这种欠缺在国内外科研讨论、会议等活动中也很明显的凸显出来。一项科研活动的过程与结果要能准确地表达出来,还需要了解学术规范,要求内容真实客观,文字精确通俗,结构严谨规范等。这对于从高中进入大学的学生来讲还十分陌生。如果没有相关的课程或训练,学生难以掌握科学表达的方法和技巧。这种表达能力的缺乏将在本科大四撰写学位论文以及进入研究生学习阶段后表现得非常突出,将直接影响研究生的学习以及学生进入工作岗位后的工作能力。

2 香港大学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的实践

香港大学是国际知名的高等学府,多次获评亚洲及太平洋地区最佳大学前5名;在2013年度最新QS世界大学排名中,港大排26名;在2013年英国《泰晤士报》公布的全球200所顶尖高校名单中,香港大学位列43名。香港大学一直以来以培养优秀学生、推动社会发展为重要的使命,教研成绩显赫,在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方面有着许多成功的实践和经验。基于笔者在香港大学土木工程系近5年的访学经历,这里对香港大学在课程设置、教学方法、考核方法、对外交流等方面的经验做简略介绍,以期为内地研究型高校的本科教育有所启示。

2.1 教学与考核方面

香港大学本科生的课程学制着重培养学生宽泛的知识基础,加强终身学习能力。每个学生都要修读一组核心课程,包括中、英语文和资讯科技知识,以帮助学生形成自我进修学习的能力。另外学生还要选修其他专业的特定课程,帮助学生掌握本学科以外的知识,有助于从更广的层面上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香港大学设置的通识教育(general education),是一项很重要的教育内容b,包括各种讲座与课程,也包括公共核心课程(common core course)。这些课程大多都很有趣,寓教于乐,同时强度也较大,包括繁重的课外阅读、小组讨论和课程论文,重在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分析思考、动手表达等实践创新能力。比如“敦煌文化”课程,学校会资助学生去敦煌进行学术考察7天,回来后要求学生面向的是学生和社会团体做一个关于“敦煌学”的考察学术报告。

自2012年起,香港大学的本科学制由之前的三年制改革为四年制,要求本科生共需修满240学分。以工程学院的环境工程专业为例,这些学分包括不少于36学分的基础工程课程(计算机编程、数学、可持续发展工程等)、78学分的所有核心课程(由24学分的概论核心课程和54学分的高级核心课程组成)、36学分的本系开设环境工程专业选修课程、18学分的本院或外院开设的选修课程、54学分的学校必修课程(包括6学分的学校开设的英语语言课程-工程师专业技术写作交流、工程师专业技术口语交流、3学分的中文语文课程和12学分的公共课程等)和6学分的实习(通常在第二学年开设)和12学分的毕业设计。这样学生只要主修科目达到最低学分,其他科目任由自己的兴趣选修,不分学院与课程,如新闻学、社会学、哲学、生物学、医学、计算机等,一样计入总学分,达到一定学分要求即可顺利毕业。

香港大学的教学特别强调教与学(teaching &learning),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目标,在教学和考核的过程中充分体现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尽可能多地给学生提供动手、思考、演讲的机会和与实际问题相结合的机会。

(1)重视对学生逻辑思维的训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问题,特别重视对学生逻辑思维的训练。课堂上教师一般会提出很多问题,而不是直接授课,让学生分组讨论寻找答案。小组作业是香港本科生学习的主旋律,即3~5个学生组成一个小组(team)来共同完成一个项目(project)。一个项目通常包括从主题选取到数据收集、问卷调查、数据分析、幻灯片制作、现场演示以及口头/书面报告等一整套复杂的流程和环节,工作量较大。这就需要小组成员之间要有精密的设计、充分的沟通、明确的分工和密切的合作。在图书馆、食堂、快餐店、校园的石凳等地方,随处可见几个学生围着一台笔记本电脑在查阅资料、讨论项目。这种解题为本的教学理念,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通过自学更全面、深入地将知识消化吸收。学生从中学到的不仅仅是知识,更多的是锻炼了如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注重产学研相结合。与产业衔接也相对密切,注重产学研相结合,更加务实。上课的教师有教授、副教授、讲师,也有工程师或工业界人士。在讲述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注重理论在实际工程中的运用,课堂中经常举一些他们在实际工程项目中遇到的实例,并鼓励学生去实习、从事工程实践。学校构建了实验、实习一体化的实践教育教学体系,将实践教学与各个行业相结合,培养行业紧缺的技术人才。

(3)重视学生的输出质量。与大多数内地高校采用百分制计算不同,香港大学的学生成绩用国际承认的平均绩点(GPA)进行计算,保障学生的输出质量。学生的学习成绩一方面从获得的学分中考察其“量”的多少,另一方面还要从学习的“质”上考察。每个科目的考试成绩只占总成绩的一小部分,平时的出勤率、课堂参与、小组作业、随堂测验、课堂演讲等占更大比例。然后按照该科目的成绩等级转换为绩分点,最后计算出学生某学年的平均成绩。对于个别成绩不合格的学生,采取相应的淘汰机制。这种考核方式的优点是学生更加重视每一次的课程学习,锻炼了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

2.2 对外交流

(1)重视学生对外交流。香港大学非常重视学生的对外交流,每年邀请许多国际著名的学者做报告或学术交流,使学生接受最新的科研成果。并且学校还着 力 发 展 交 换 生 项 目 (enrollment of exchange students),每年接纳港外学生来港学习,并通过“香港大学世界联系网”计划选派约10%的本科生到美国、加拿大、欧洲、澳大利亚、日本或内地等世界各地150多所院校交流学习一年或一学期,其中包括哈佛大学、耶鲁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牛津大学等世界顶级学府,不仅让学生体验不同的文化和制度,开阔视野,并且提供接触顶尖的科学家、启发交流的机会,可以带来崭新的观点和思路,达成具有创意的新方案。这个计划同时提供教师和研究人员的交换交流,协助香港大学与其他海外院校和科研机构开展合作计划。

(2)教师与学生来源国际化。香港大学注重教师来源的国际化,2012年国际化教师占教师总人数的57.4%[7]。香港大学也重视学生来源的国际化,2012年国际学生占全校本科生人数的22.3%[7],为学生交流、启发新思想提供了有利条件。

2.3 硬件支持

香港大学有着充沛的资源保障,包括经费、图书和仪器设备等资源。香港大学的经费投入主要依靠香港政府的拨款以及社会名流、社会团体、知名公共事业单位的捐款等,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学校的有效运行。图书馆是学校十分主要的教学和研究设施。香港大学的图书馆资源是东南亚藏书最丰富的的图书馆之一,藏书近百万册[8],还配备了大量的试听资料供师生使用,并且拥有先进的咨询服务、先进的网络化和数字化建设以及方便快捷的检索服务。另外提供不间断的免费wifi、通宵自习室、小组讨论室等,方便学生预约使用。为了配合学生的学习节奏,学校餐厅也是每天营业到22:00点。

另外,学校拥有世界先进的实验仪器设备和技术装备,并配备非常专业的实验助理和科研助理进行管理,在很大程度上保障了学校的教学和科研质量。

2.4 校园文化

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养不同于研究生,应更注重学生正确的思维、逻辑、通识能力的培养。在坚实的知识基础上,科学的思维、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想象力等智力因素是学生科研创造能力的基本前提和基础[4]。除了前面提到的软件和硬件资源,自由奔放的校园文化也为学生提供了科研能力培养的沃土。比如具有香港大学特色的舍堂文化、社团文化等的活跃开展。香港大学的不同舍堂和社团都有自己的发展方向和文化,会独立地组织特有的活动。学生在组织活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不仅学会如何与人相处,更重要的是提高了相互协助、独立思考、逻辑分析以及表达等科研能力。

3 对内地高校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模式的启示

3.1 重视建设本科生科研能力的教学体系

(1)在思想观念上,改变目前某些研究型高校重科研、轻教学的现状,充分认识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在全面提高本科生综合素质中的重要作用,将其视为高校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重要途径,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

(2)在课程设置上,其一应提供哲学、语文、科技写作等课程,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综合学科、交叉学科和边缘学科课程,并将批判思维、独立思考的精神渗透到各门课程的教学中;其二在选课方面,在保证主修专业课程的基础上给予学生更多的自由,扩展学生的知识体系,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终身学习能力;其三,进一步缩减学士学位学分数,力求达到“少学时、多空间”,为本科生科研创造有利的条件[9]。

(3)在教学方法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激发学生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兴趣。多组织开展调查、讨论、实践等活动,让学生在参与科研活动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并且从中获取一定的成就感和社会经验。

(4)在考核方面,应全面推行考试改革,削弱期末考试的比重,增加学习过程中的学生学习能力的考察,包括小论文、习题、讨论、单元测验等[10],可以有效避免学生平时不好好学习、邻近期末考试才抱佛脚去应付考试的普遍现象。

3.2 重视建设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制度体系

将本科生的科研活动列入课程计划,规定一定的学分。建立相应的保障和激励机制,对于积极参与科研活动的学生给予硬件和软件上的支持,如配备科研能力较强的指导教师、提供一定的经费支持、提供图书馆和实验室的便利条件等,并且给予一定的奖励。在评定奖学金和研究生推荐和录取中,优先考虑在科研活动中取得优秀科研成果的学生等。

对指导教师也要有相应的激励措施,例如给予本科生科研一定的经费,将指导本科生科研和创新方面的工作作为职称晋升、年终考核、教学奖项评定等方面的一项重要评估指标,提高教师对指导本科生的热情,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鼓励更多的教师积极参与本科生的指导。

3.3 逐步加强校园的学术氛围,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

积极鼓励学生参加课外科技活动,通过从选题论证、查阅文献到课题设计、工作实施、整理资料、数据处理、撰写论文、答辩交流一整套流程,让学生在实践中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训练学生英語,为本科生提供交流交换的机会,并邀请知名学者或社会人士来学校做报告交流,开阔学生的视野,有利于科研能力的培养。

3.4 充分发挥产学研结合的优势,理论结合实际

充分利用学校、企业与科研单位等各自优势,将教育与生产、科研实践有机连接起来,构建实验、实习、实训一体化的实践教育教学体系,为学生科研和实践提供平台,突出实践教学的示范辐射效应和社会服务功能[11-12]。

[1]邬家,瑛钱辉.论本科生科研训练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思路[J].中国高教研究,2009(1):63-65.

[2]唐铁军,王平祥,王春潮.课内外结合 构建研究型大学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体系[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27(4):19-22.

[3]来秀明,陈旭.简论大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J].科技创业月刊,2007(10):135-136.

[4]刘培莉.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的理性思考:基于研究生教育与本科生教育的衔接[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9,27(2):97-100.

[5]王付欣,何滔.大学文科本科生科研能力状况调查报告[J].教育探究,2008,3(1):48-52.

[6]王广顺,陈小雷.论大学生的科研能力及培养途径[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6):95-97.

[7]蔡国春.香港大学的办学经验及其启示[J].江苏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39(2):136-140.

[8]魏娜.香港大学内部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研究[J].理工高教研究,2007,26(5):77-79.

[9]季诚钧,黄昌财.高校本科生科研的意义、现状与措施[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3,15(2):95-98.

[10]黄廷祝,高建.大学数学研究型教学方法和考试方法改革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2(11):52-55.

[11]冯维波,姚开安,孙尔康.独立学院产学研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3(10):30-32.

[12]殷代印,曹广胜.基于现代工程教育体系的实践教学改革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3(10):20-23.

猜你喜欢

香港大学学分本科生
如何用学分币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状元争夺战
大师之大
学分美食
斯皮尔伯格为什么要历时33年修完学分?
中医药大学本科生流行病学教学改革初探
颈部淋巴结超声学分区
论法学本科生法律思维的培养
探索如何提高药学本科生实习的质量
共修课程:人文精神与博雅教育的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