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师物理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14-04-11陈永冰骆远征邹祖莉

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年5期
关键词:物理学应用型课程体系

魏 明,陈永冰,骆远征,邹祖莉,杨 敏

(1.贵州师范学院物理与电子科学学院,贵州 贵阳 550018;2.安顺学院教务处,贵州 安顺 51000)

高师物理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魏 明1,陈永冰1,骆远征2,邹祖莉1,杨 敏1

(1.贵州师范学院物理与电子科学学院,贵州 贵阳 550018;2.安顺学院教务处,贵州 安顺 51000)

基于时代对应用型、创新型人才的需求,探讨了高师物理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理念、思路,构建了以能力为本位,以市场就业为导向,强化实践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及人才培养模式。

物理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自我国高等教育开始扩招以来,高等教育进入了一个跨越式发展时期,据教育部统计,2012年我国普通高等学校达一千一百多所,在校本科生人数约二千三百多万人。伴随着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发展,我国的高等师范教育发展也十分迅速,尤其是近几年来在教育部和各级地方政府政策支持下,许多地方师范院校通过合并、重组与改制等方法壮大了办学规模,为社会培养了许多优秀人才,推动了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但同时也出现了人才培养质量下降的现象,在学科专业、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实践教学、教育评价等方面亟待深化改革。

21世纪是人才创新和竞争的世界,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指向越来越明确,对人才实践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如今人才培养与人才需求严重错位和脱节,行业选人难,师范毕业生就业难、就业窄的“两难现象”已成为高等师范教育发展的瓶颈。如何提高高等师范教育人才培养质量,革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培养符合当市场需求发展的应用型人才已迫在眉睫。

1 坚持以人为本,确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及定位

物理学专业作为高师院校的传统专业,经过了几十年的发展与建设,如今随着社会政治与经济的发展,原有的人才培养模式正在面临挑战,要求我们必须进行深入改革,探索符合社会发展与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使高等师范教育人才培养从学生数量提升向质量提高转变,从学历教育向能力培养转变,从外延发展向内涵发展转变。积极探索既注重理论,又注重实践能力培养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应对学生多元化的职业选择和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求[1]。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必须转变人才培养观念[2]。人才培养观念是学校办学定位、办学目标、办学行为的前提。因此,必须统一思想,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相结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观念。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既要注重整体,顾大局,积极营造符合所有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环境,提供优化的教育资源和教学内容,又要以生为本,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学生的个性发展情况,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和创造才能,做到既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又能在实践中学以致用,充分体现人才培养的应用性。

人才培养目标与办学定位是人才培养的关键与重要保障,培养目标是否具体,办学定位是否准确直接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如何准确确定培养目标与办学定位必须根据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市场对人才就业的需求,做到既符合教育的发展规律,又不违背人才培养与成长的规律。就高师物理学专业而言,根据学生的个性发展与就业需求,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在原有师范方向基础上增加计非师范的计算物理方向。并把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先进教育理念、扎实专业知识和较强的物理教育教学实践能力为师范方向的培养目标。把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扎实的物理专业知识,能利用计算机进行程序设计、科学计算与数值分析的宽口径,厚基础,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为计算物理方向的培养目标。学生毕业后一方面可从事中小学教学工作;另一方面可到科研、高等学校和相关企业等从事科学计算和技术研发工作,或者继续攻读物理学相关学科的研究生,以适应多样化的职业选择。

2 坚持以能力为本位,以市场就业为导向,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主要载体和直接途径,是为了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而设立的一系列课程。确定什么样的人才培养目标,就要确定什么样的相应课程体系。无论是人才培养目标的确立,还是课程体系的设置,都必须以市场需求和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使之符合学生多样化的职业选择和社会多元化的发展。每个学生都是不同的独立个体,都有不同的价值观念、兴趣特长与社会抱负,必须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注重个性发展。要紧紧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学习和借鉴国内外院校的课程设置经验,按“宽口径,厚基础,重个性、强能力”的原则,对课程体系进行重组与改革,构建打破学科界限,加大学科融合,注重实践能力,由通识文化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方向课程、专业发展课程、专业实践课程组成的五模块课程体系。此外,根据课程的性质和修读方式,课程板块要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其中选修课程中还必须包括限选课程和任选课程[3]。

从人才培养的能力本位看,通识文化课程主要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具备高素质人才的基本素养。一般包括思想与政治类、工具与方法类、运动与健康类、素质课程类等课程,通常以必修和任选修的形式开设。专业基础课主要是为了加强对学生的物理学基本理论与方法、基本知识与技能的训练,使学生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主要包括普通物理学、理论物理学、高等数学、数学物理方法、电子电路等相关课程,通常以必修的形式开设。专业方向课是为了培养学生在确定专业方向后所必备专业基本素质与基本技能。其专业方向课程必须以必修的形式和限选修开设。专业发展课是指在完成专业方向课学习后学习的课程,通常是以限选修的形式开设,主要是为了进一步拓展专业方向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专业实践课程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与实践应用能力,一般以必修和任选修的形式开设,通常包括物理学实验系列课程、教育实习与实践课程、科技论文撰写与文献查阅课程、职业规划与创业课程、毕业设计等课程。不同的方向,其开设的实践课程是不完全一样的。总体来看,课程体系要体现由“知识为本”转变为“能力为本”,由“学科为本”转变为“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打破传统教学计划一味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完备性的束缚,实现专业知识培养与能力培养以及人格培养的有机结合[4]。

从人才培养的市场就业导向看,高师物理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一般有两种渠道。一方面可从事中小学教学工作;另一方面可到科研、高等学校和相关企业等从事科学计算和技术研发工作,或者继续攻读物理学相关学科的研究生,从事物理学及相关理论研究。这就要求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要体现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符合市场对人才需求的导向,物理学专业的上述两个方向正式基于这种考虑提出的。要实现人才培养创新,就必须打破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物理学专业学生可用大概两年半左右的时间学习相同的通识文化课程和相同的专业基础及实践课程,然后根据学生的个性发展、兴趣特长及就就业取向,再用大概一年半左右的时间学习剩下的专业实践课程以及不同的专业方向课程与专业发展课程,探索实行分班分流培养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例如,选择师范方向的学生开设的专业方向课程是物理教学论、中学物理实验研究、中学物理微格教学等课程;开设的专业发展课程是物理课程标准、中学物理专题研究、教育统计与测量、教具与课件制作[5]。选择计算物理方向的学生开设的专业方向课程是Fortran语言程序语言设计、C语言程序设计、数值分析、计算物理及实验、超算实验、Matlab及其应用等课程;开设的专业发展课程是专业英语、固体能带理论、等离子体物理、半导体物理与器件、薄膜技术与材料、信息光学、原子与分子物理等课程。学生一旦选择方向后,应给每位学生配备具有丰富经验的相应导师,有针对性地实现一对一培养与跟踪,使学生的在所选取的专业方向上能更好更快地发展。导师要积极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观摩、教学案例研习、课堂实践等活动,加强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要积极指导学生参加参加自己的科学研究,承担一些简单研究任务,尤其是要加强学生团队精神与协同创新能力的培养,严格要求学生申报学校的学生科研项目、教育主管部门的学生科研项目和参加一些科技发明创新比赛与活动,加强对物理理论的理解与应用、科研实践能力的培养;要积极指导学生备考研究生,参加事业单位、“特岗教师”和公务员等岗位招考,鼓励学生自主创业,到基层就业,参加“一村一大”、“三支一扶”等西部计划服务项目,实现就业途径的多元化。

3 坚持以实践为主线,以校校合作为平台,优化实践教学环节

21世纪是人才竞争的世界,如何培养具有创新性和实践能力人才已受到世界各国的强烈关注,尤其是在高等教育界,大家普遍认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也是高等教育肩负的人才培养任务。培养实和实践能力,注重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实施素质教育是时代赋予的要求,践性、创新性人才也是高等师范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和重点,如何推进人才培养方案改革,造就有利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环境和条件,开展创新性实践教学活动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首先,实行校校合作办学,提高学生教学实践能力。教师作为教学的专业人员,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还必须具备较强的教学实践能力。高师院校培养的“产品”是否具备中小学教学实践的能力,直接影响青少年人才的培养。实行校校合作,协同创新,加强教育实习基地建设,联合中小学培养教师教育人才是高师院校师范专业发展的必然选择。我们必须大胆探索,积极和中小学合作,进一步完善“顶岗实习”、“委托实习”、“教育见习”、“置换研修”、“师范生旁听中学课堂”等模式,聘请经验丰富,教学优秀的中小学一线教师担任学生导师,传授经验,承担教学实践相关课程,提升学生的教学实践能力。

其次,积极开展实践活动,强化学生科研实践能力。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要坚持把开展各种技能大赛作为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综合能力的培养平台,作为强调创新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培养高层次具有创新实践能力人才的载体,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科技比赛、挑战杯创业大赛、机器人大赛、电子技能大赛、课堂教学技能比赛、教具制作比赛、教学实践比赛等实践活动,通过活动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实践能力。[6]此外,要制定和完善各种鼓励大学生参与科研创新的政策,设立校级大学生科研项目,倡导学生积极参加导师的科研课题,积极申报各级各类大学生科研项目,对学生独立策划和申报的研究项目,一经批准立项,学校要给予更多的支持和经费资助倾斜,指派经验丰富,科研实践能力强的校内教师或者聘请校外具有较强科研能力的教师担任学生的导师,实行手把手指导,通过科学研究,增强学生的科研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发挥科学研究在人才培养创新中的作用,进一步探索研究生联合培养制度,提高研究生录取率,提高学生的继续接受教育的机会。

第三,优化实践教学,培养创新实践能力。物理实验作为物理学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是理论教学的有益补充和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重要载体。要改革传统的实验课程,增加设计性实验、计算机仿真实验、数字化实验、开放性实验、综合性实验的项目,减少单一性、验证性实验项目,建立科学的、分层次的、模块化的实验体系和教学内容,针对不同类型的实验,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注重平时训练与期末考试相结合、实验理论与操作实践相结合、实验体验与过程相结合的形成性评价方法,充分发挥实验对人才创新与实践能力培养的作用。尤其要建立实验室开放专项基金,实行学校的国家级、省部级重点实验室等各级各类科研创新平台定期向学生开放,特别是要建立和完善实验室向学生生开放的制度,鼓励学生根据学习和科研的需要,有效利用学校现有的实验资源开展实验创新活动。此外还必须加强微格实践、课堂教学技能、科研论文撰写与文献查阅、职业规划与创业、毕业实习与论文设计等实践知识的教学,要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案例法、探究法等教学方法,遵循讲授与讨论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知识体系与方法体系相结合、创新意识教育与实践能力培养相结合的原则,强化教学内容的应用性、实践性、操作性,加大实践教学的比重,确立实践教学在整个教学体系中的主要地位,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4 结束语

高师院校如何培养创新性、实践性人才既是时代要求,也是自身发展的需要。根据目前社会与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以及学生的就业取向,探讨了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一些思考和做法。面对新形势、新环境,这些做法在具体操作实践中可能遇到的问题还很多,我们必须更新人才培养理念、目标及定位,紧密结合市场需求,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目标,在人才培养模式实践中进一步完善与探索。

[1]介晓磊.转观念强建设破难题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J].中国高等教育,2013(7):53-55.

[2]常维亚,朱郴韦,邢鹏.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培养高素质创新性人才[J].中国高等教育,2013,(8):39-41.

[3]富笑男,刘琨.应用物理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撂索与实践[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 (4):134-137.

[4]秦和.坚持内涵式发展.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外语外事人才[J].中国高等教育,2012,(8):51—53.

[5]韩景春,蒋继建.高师“物理教育课程”建设的思考与实践[J].菏泽师专学报,2004,(4):76-79.

[6]李根全,仲志国,杨兴强.地方高师院校物理学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1,(12):2012-2014.

责任编辑:张隆辉

G650

A

1672-2094(2014)05-0098-03

2014-07-25

贵州省高等学校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培育项目《高师物理学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与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黔教高发[2012]426)。

魏 明(1980-),男,土家族,贵州沿河县人,贵州师范学院物理与电子科学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物理课程与教学论。

猜你喜欢

物理学应用型课程体系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美食物理学
物理学中的“瞬时美”
物理学中的“瞬时美”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定积分在几何、物理学中的简单应用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