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天使与魔鬼》的文学伦理学解读

2014-04-11赵婷婷蔡媛媛

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年5期
关键词:特斯教皇魔鬼

赵婷婷,蔡媛媛

(河北联合大学轻工学院,河北 唐山 063000)

《天使与魔鬼》的文学伦理学解读

赵婷婷,蔡媛媛

(河北联合大学轻工学院,河北 唐山 063000)

在知识悬疑小说《天使与魔鬼》中,美国通俗小说家丹·布朗直接将科学与宗教之间的论战作为小说的主题,并运用巧妙的构思把科学、历史、宗教、艺术、符号等不同领域的知识融为一体,带领读者经历了一场扣人心弦的生死营救。随着小说故事情节的发展,双重谋杀的真凶终于在教皇选举的最后时刻浮出水面,但是残忍谋杀背后的真相令人难以接受;他们到底是伸张正义的天使,还是穷凶极恶的魔鬼,这样两难的抉择引发了读者无限的思考。

伦理环境;伦理身份;伦理选择;天使;魔鬼

随着《达·芬奇密码》掀起的全球热潮,国内学者和评论界对美国作家丹·布朗和他的作品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1],很大程度上带动了对丹·布朗小说的批评研究。这些研究大多着眼于后现代主义视野下丹·布朗小说对于多元文化元素的融合上,其中最具权威性的当数丹·布朗系列小说的翻译者朱振武教授。朱教授(2004)认为丹·布朗小说之所以能够成功主要在于作者打破了传统严肃小说与流行小说的界限,融合了悬疑、恐怖、科幻、侦探、历史等多种流行小说元素[2]。以朱振武教授的观点为基础,国内出现了许多从文化融合这一角度切入的研究性文章。有些着重叙述丹·布朗小说中的流行特性;有些则分析了他将各种元素融合于一体的技巧,这些研究都一再的证实了丹·布朗的小说是一种传统小说和后现代文学的结合体。然而这些研究大多都是一些写作技巧和风格上的分析[3]。

但是文学作品往往因其深远的道德信仰关怀和人文关怀而具有了独特的舆论和精神导向,并具有最终拯救和塑造人类灵魂的力量。丹·布朗在小说《天使与魔鬼》中,就直接将科学与宗教之间的论战作为小说的主题,并运用巧妙的构思把科学、历史、宗教等不同领域的知识融为一体,带领读者经历了一场扣人心弦的生死营救。随着小说故事情节的发展,双重谋杀的真凶终于在教皇选举的最后时刻浮出水面,但是残忍谋杀背后的真相令人难以接受;他们到底是伸张正义的天使,还是穷凶极恶的魔鬼,这样两难的抉择引发了读者无限的思考。丹·布朗的高明之处也就在此:他通过欧核中心主任科勒和教皇内侍文特斯克这两个悲情人物的伦理挣扎与选择,把人性与神性、善与恶、科学与宗教的碰撞描绘的淋漓尽致,强烈地冲击着现代人的精神世界和伦理底线。本文就是要从文学伦理学的角度对《天使与魔鬼》中的环境、人物、主题等诸多要素进行分析。

1.特定的伦理环境

根据聂珍钊先生的阐述,伦理环境就是文学产生和存在的历史环境[4]。丹·布朗的《天使与魔鬼》创作的时间和小说描述的时间都是21世纪的今天。因此,小说中反映的伦理环境和现实中的伦理环境是一致的—宗教与科学的二元对立。从几百年前不计其数的科学家遭到教廷迫害开始,时至今日,人们还在为是在大学讲授达尔文的进化论还是宣扬上帝创世纪而之论不休。人类从何而来?一直是科学和宗教试图解决的问题。丹·布朗在小说的创作中巧妙地把科学和宗教这两个对立的元素具体化为两个极具代表性的地点—欧核中心和梵蒂冈。

小说情节开始于欧核中心,一个坐落于瑞士,研究原子核、研究人类来自何处,由什么构成的纯科学机构。但是和普通的科学研究机构给人冷冰冰的感觉不同的是,欧核中心远远看去就像一个玻璃教堂,主厅的“淡蓝色的玻璃屋顶在午后的斜阳里闪着微光,投射出各种几何图形使大厅显得更加富丽堂皇”。主综合楼后的景色更像是常春藤名校的校园。“一片芳草萋萋的斜坡突降为一片开阔的四边形低地”,一簇簇绿树点缀其间,红砖的宿舍公寓和小径相连。这样的描述无疑增添了这个科学机构的人情味,但是这样的闲适感觉却瞬间被凶杀打击得支离破碎。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被杀的科学家成功的用“反物质”证明了上帝的存在,只不过还没有向世人宣布而已。神秘的“光照派”符号为什么会烙印在科学家的胸膛上,离开实验室24小时会自爆的“反物质”到底被什么人带到了什么地方,背后的真相让人惴惴不安。

然而,真相的追查引领读者来到了更具神秘色彩的基督教中心—“梵蒂冈”。从空中俯瞰,“大理石砌成的圣彼得大教堂正面在傍晚的阳光下光芒万丈,像着了火一样。这座宏大的建筑物内保留着一百四十座圣徒、殉道者以及天使的雕像”,足以容纳六万名朝拜者,前面的广场向四面延伸开去,气势令人叹为观止,强大的宗教威慑让人不敢多看。但是“今天”偏偏是“秘密会议”的日子,新一任教皇将在梵蒂冈上任,全世界的目光都集中在这个世界上最小的国家。随着时间的流逝,四位红衣主教的相继遇害使选举结果扑朔迷离,以此同时,丢失的“反物质”如同定时炸弹一般被藏匿在梵蒂冈的地下。

如果找不到“反物质”,上帝在人间的代表“教皇”和他的子民都会死。读者的心脏在不断的承受着考验。宗教与科学就这样矛盾却又紧密的交织在一起,让人透不过气来。

其实在丹·布朗的《天使与魔鬼》中,不仅地点的选择充斥着宗教与科学的矛盾,主要人物的伦理身份设定更是绝妙。

2 复杂的伦理身份

《天使与魔鬼》中男女主角给人的印象很深刻,一个沉着稳健,一个迷人勇敢,都散发着不可阻挡的人格魅力[4]。但是当故事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时候,另外两个人物的身份背景成为真相的关键。

其中一个就是被人们尊为天使的教皇内侍文特斯克,他“通身散发着某种传奇般的英雄气质,迷人的领袖风范和权威气派。”他的母亲是个虔诚的基督徒,常教育他说“上帝就是你的父亲”。在一次和母亲做弥撒时,一场恐怖爆炸夺走了三十七条生命,包括他的母亲,而他成了那次爆炸中唯一活下来的人。从此之后,他也投入了上帝的怀抱。可是当文特斯克知道自己的身世以后,他彻底崩溃了。他所崇拜的一直拥护独身信条的主教竟然是自己的父亲。原来,当主教还是牧师的时候爱上了一位修女,随着两人感情的升温,他们越来越渴望拥有属于自己的孩子。让人意外的是他们从来没有想过要打破与上帝建立的誓约,而是用人工授精的方式尝到了做父母的幸福。科学的力量对于主教和文特斯克的母亲来说是一个奇迹,可是对文特斯克来说,这是不可原谅的背叛。儿子、信徒、教皇内侍这几种身份单拿出任何一个对文特斯克来说都是恩赐,但是当这几个身份纠缠在一起时,他如坠地狱。

而另一个在《天使与魔鬼》中具有坎坷身世的就是那个“坐在电动轮椅宝座上的君王”—欧核中心的主任科勒。在他十一岁的时候因为高烧生命处于极度的危险之中。但是虔诚的教徒父母宁愿相信上帝的力量也不相信医术,他们甚至认为正是科学妨碍了上帝的计划。就在他们跪地祷告整整两天之后,孩子已经烧的神志模糊。这时一位医生坚决地给这个孩子进行了治疗。高烧很快退去,但是由于延误的时间太久孩子落下了终身的残疾。孩子的父母并没有反省自责,他们始终认为孩子高烧能够退去,是上帝创造的奇迹;至于残疾则是上帝对他们借助医术的惩罚。就这样,科勒对宗教产生了一种刻骨铭心的仇恨,并发誓要把毕生的精力投入到科学研究中。

《天使与魔鬼》中的这两个人物在各自的领域都是举足轻重的角色,分别代表着宗教和科学这两大对立的阵营,作者特意给他们设置了截然相反的背景:科勒的父母是虔诚的基督徒;教皇内侍却是一个科学的产物。他们为了自己的“信念”行事偏激。尤其是教皇内侍文特斯克,由于看到当今世界宗教影响不断下降,又目睹教皇对科学的支持,他不惜将其杀死,并精心设计了一系列的圈套和杀戮,只为了在全世界面前上演一个奇迹,以此来重振宗教的威望。

3 挣扎的伦理选择

在《天使与魔鬼》的第129章中,丹·布朗通过一段科勒秘密录制的影像,将两个职业身份和人生信仰完全相左的人物形象推到了舞台的前排,不但让案情真相大白,而且把尖锐对立的两大思想信仰—宗教和科学赤裸裸地抛在读者面前,提醒人们重新审视宗教和科学的对立,重新审视人类自己的行为。

教皇内侍文特斯克认为科学是没有灵魂可言的,它与人的心灵分离[5]。靠人类的智慧创造出来的奇迹对世人并不具有道德指导作用,只有宗教的力量才可以拯救世人的灵魂。他认为“人类道德的进步根本就没能跟上科学前进的步伐。人类以现有的觉悟根本驾驭不了它所拥有的武力。人们现在使用的武器无一例外的都是科学进步的结果”。可是这一切带给人类的是战争、痛苦和罪恶。他认为“科学在实验室证明了上帝存在的那一天也就是人类不再需要信仰的那一天”。

作为教皇内侍他认为自己应该做正确的事情,应该想办法向世人证明神的力量。他一直崇拜献身于宗教的教皇,并把它作为自己的榜样,但是眼看教皇不断资助威胁到自身生存的科学研究,他不能理解;当文特斯克知道教皇有一个孩子的时候,他愤怒了;他决定用自己的方式结束教皇的统治,改朝换代。当他潜入教皇的卧室,将注射器里的药水推到教皇的身体里,眼看他痉挛而死时,他的心中想的是“上帝对他的第一个考验并没有他想象中的可怕”,他反而平静了。当他意识到教会需要一个年轻的领袖时,他精心设计了残忍的杀戮,毫不犹豫的把四位候选教皇推上了祭坛,就为激起人们的畏惧之心。

但是当时任列圣审查官莫尔塔蒂说出教皇感激科学的真相时,教皇内侍文特斯克崩溃了。原来,教皇在没有打破独身生活这一神圣的誓言的情况下,借助人工授精的方式拥有了一个孩子,所以他总是说科学带给了他一个巨大的恩惠,而这个不能说的恩惠就是作为试管婴儿来到这个世界的教皇内侍文特斯克。

原本在年轻的教皇内侍的心中正确的选择,现在变成了弑父的罪行。他有一瞬间觉着上帝抛弃了他。但是很快他又听到了母亲的声音—“上帝为你设定了宏伟的规划”。为了在世人面前昭示神的力量,可能也是为了惩罚自己犯下的罪恶,他选择在众人的面前点火烧死了自己。在死之前,他心中交织着希望与痛苦:“宽恕我,父亲……母亲……怜悯我……啊,耶稣……把我们从地狱般的苦难中解救出来吧……”

4 结语

生死攸关的追查终于随着教皇内侍的自焚落下帷幕,但是宗教和科学的论战还远远没有结束。那么丹·布朗是如何看待这一问题的呢?其实在《天使与魔鬼》中,丹·布朗借被谋杀的物理学家之口说出了他的一些看法:“宗教和科学在寻找真理的道路上休戚相关,殊途同归……科学和宗教并非相互抵触;科学只是太年轻,还认不出宗教是它的朋友”。而且丹·布朗以“天使与魔鬼”作为这部小说的标题,也不是随意而为的,他应该有着自己的考究。

在几百年前,被宗教迫害的人们就将天主教视为魔鬼,而狂热的宗教信徒则认为科学是反宗教的魔鬼。那么,究竟谁是天使?谁是魔鬼?在小说最后的部分,当教皇内侍走过漆黑的地道,准备了断自己的时候,油灯把他的影子投在大理石墙上,“那影子巨大无比,阴森恐怖”,火光在四周摇曳,“他看起来像个升天的天使。”实际上,天使与魔鬼的差别没有多远,向前一步,你可能就是天使,向后一步,你可能就是魔鬼。科学与宗教,人性与神性,孰是孰非,至今也没有定论,也无法定论。丹·布朗是聪明的,他没有明确的答案,只是有了一个似乎可以平衡的点,这就给读者留下了更多思考的余地和想象的空间。

[1]丹·布朗.天使与魔鬼[M].朱振武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

[2]耿秀萍.信仰泛滥信仰危机——丹·布朗小说主题研究[J].作家评论,2010,(10).

[3]洪之婧.浅析丹·布朗小说的哥特元素[J].作家,2011(11).

[4]聂珍钊.文学伦理学批评及其他—聂珍钊自选集[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5]朱振武,周元晓.《达·芬奇密码》:雅俗合流的成功范例[J].当代外国文学,2004,(4).

责任编辑:周哲良

I106.4

A

1672-2094(2014)05-0053-03

2014-07-25

本文系河北联合大学轻工学院科学研究基金资助项目“丹·布朗小说中的文化颠覆研究”(项目编号:q y201207)。

赵婷婷(1984-),女,河北保定市人,河北联合大学轻工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及英美文学。

蔡媛媛(1986-),女,河北石家庄市人,河北联合大学轻工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

猜你喜欢

特斯教皇魔鬼
路特斯ELETRE
魔鬼也温柔
A Brief History of Rome
亲吻修女前,教皇提出警告
魔鬼鱼,翻啊翻
再续黄绿色赛道传奇 路特斯70周年庆典
令人生畏的“魔鬼鱼”
魔鬼鱼
贝奈迪特斯与安全玻璃
特斯克兼并Milltech气罩和通风系统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