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强国背景下高校体育文化发展的研究
2014-04-11
(上饶师范学院,江西 上饶 334001)
1 前言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阐述了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伟大目标,这充分体现了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当今时代发展趋势和文化建设承载历史使命的科学把握,体现了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高度的文化自觉、高度的文化自信、高度的文化远见[1]。高校体育文化,则是我国文化和高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在文化强国的背景下,对我国高校体育文化的研究具有非常显著的意义。
2 研究方法
2.1 文献资料法
用关键词“高校体育文化”检索搜索相关资料,对所有文献进行阅读、分析和归类,筛选和整理出与本研究相关的文献。在具体的研究过程中,通过对文献资料的整理、归纳、分析、加工、概括等,为本研究的论证和分析提供可靠的理论和实证依据。
2.2 逻辑推理法
在综合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逻辑推理与分析,主要进行我国高校体育文化的内涵、功能、特性研究。
2.3 比较法
通过发现以前的现状与不足,对照文化强国背景下所要达到的要求与层次进行比较,找出差距,有针对性地完善和提高。
3 结果与分析
3.1 新时期高校体育文化的界定
3.1.1 高校体育文化的内涵
高校体育文化的概念,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类:一是高校文化和高校体育结合而成的独特文化;二是体育文化在高校的再升华;三是高校中体育氛围所散发的文化气息;四是高校文化的发展以体育为载体所表现出的文化氛围;五是体育本身具备了教育特性,而高校为体育的教育功能提供了平台,进而形成的一种文化。
3.1.2 高校体育文化的特性
高校体育文化的主体是由高校教师和学生组成,这是不容置疑的。高校师生在长期从事体育活动的过程中形成了对体育的独特认识,体育已经成为其生命中的一部分,体育不再是一种手段,而是校园文化和社会体育文化的沉淀,这其中包含了高校体育师生对体育及体育带来了愉悦心情的一种认可度。
3.1.3 高校体育文化的功能
一是用最为先进的体育思想文化积极引导学生,促进其树立优良的品质;二是结合我国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以体育的形式传递给学生,激发大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三是增强学生的体质,改善机体平衡,促进身体健康;四是开发学生的潜能,全面提高整体素质;五是帮助学生逐步参与体育锻炼,建立体育习惯,进而形成良好的体育生活方式,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六是有效改变人的兴趣、爱好、性格,加强交流、沟通能力的培养。
3.2 高校体育文化的现状与不足
3.2.1 “以文为主”的思想主导高校文化
中国五千年的文化底蕴是儒家思想,以文治国是几千年来亘古不变的理念。时下,我国应试教育依然存在,广大青少年仍然在为考分而拼搏,严重忽略了体育育人的功能。在高校,体育文化仍然处在可有可无的状态,这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体育文化的发展,进而影响了我国文化的发展。
3.2.2 高校领导对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缺乏深刻认识
众所周知,高校领导多数都是来自于文理科,自然对体育的认识多数停留在学校体育教育层面,加之日常工作繁忙,因此也不可能像体育专业人士那样有很多的时间接触体育、理解体育,进而导致高校管理层对于体育文化的认识也只能是确保每年的校运会如期召开等。没有真正意义上去理解体育文化的价值及功能,缺乏对高校体育文化的长远规划和建设,从而影响了高校体育文化的发展。
3.2.3 高校体育教学基础建设的不完善
高校扩大招生规模以后,很多高校的体育基础设施无法保证和满足学生的体育需求。体育教材教法、体育教学内容、体育考核标准等都明显陈旧,无法与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的要求相符合,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步伐显得举步维艰。
3.2.4 中学体育文化与大学体育文化的脱节
目前的中学生都在为考试而奋斗,体育活动、体育文化绝对是没有时间提及的。中学体育文化的欠缺,直接促使高校体育文化的空洞无力。每年高校对新生的体质健康测试结果,都能很及时地反映出一些不好的情况,相当一部分新生的身体状况非常差,很令人担忧。
3.2.5 大学生对体育文化缺乏必要的重视
大学生历经了高考的洗礼,自然要好好地享受美好的大学时光。因此对于体育及体育锻炼则是无暇顾及,更不用说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很多高校的大学生每天晚睡晚起,踩着点上课,甚至出现迟到、旷课等不良现象。经过调查了解高校的这种现象不在少数,这与我国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要求极为不相符,也与高等教育的终极目标背道而驰,不言而喻自然对于高校体育文化的发展起到了阻碍的作用。所以要努力改善提高大学生对体育文化的重视程度。
3.2.6 高校体育文化脱离了社会的影响
高校体育文化不是独立的文化意识形态,其有着非常显著的社会属性,在某种程度上受制于社会现象。而目前很多高校缺乏以体育形式与社会各阶层、兄弟院校的交流,导致大学生缺乏对社会的必要了解,无法得到拓宽视野、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机会。高校体育文化仅仅在自己的校园发展是无法满足体育文化对于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的。
4 对策与建议
4.1 改变传统思维观念,主动接受体育理念
我国要建设文化强国,必须“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这是文化强国建设的最高价值诉求[2]。高校必须要高度重视体育在高校和大学生中的重要地位,尤其是体育的育人功能。大学生有对体育文化的需求,高校要改变传统的思维方式,主动去接触体育、参与体育、体验体育,建立体育理念。这也是体育文化在高校得以繁荣发展的基础。高校管理层要重新审视体育发展,增强高校内部人员的体育素养,建立长期有效的体育规划,重视体育的功能、特点及内在的价值。制定出具有科学性、现实性、前瞻性的体育发展规划。
4.2 大力创建教学环境,完善体育基础建设
我国高校基本上都有一定的体育场馆,但是其利用价值并没有真正得到最大化,部分高校的体育场馆已经老化,已经无法保证体育教学。高校应该充分认识到这个问题,因为体育场馆设施,是给全体师生员工一种视觉刺激,能够在很大的程度上去促使大家投身于体育锻炼,现代化的场馆也是教学必备,师生能在平常的体育教学环境中体会到不平常的心情,这种心情即体育享受。体育基础建设的改进和完善,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都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现代化的场馆、先进的体育设施、精密的体育器材都是加强高校体育竞争力的最有效的保障,也是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的有力保障。
4.3 提升体育教师素质,内化体育动力源泉
高校体育教师作为体育的传播者和施教者,其个人的综合素质对于大学生的影响力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高校应该关注这一群体的整体素质的提高,尤其是文化层次、敬业精神的提高,只有具备了较高的整体素质,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才能使大学生产生对体育运动的渴望、追求、参与,最终将体育运动视为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俗话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说的就是这个道理。高校体育教师是高校体育传播的动力源泉,对于推进体育文化建设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大学生在接受体育教育的同时,除了能接触到有形的体育体验,还能感觉到无形的体育的气息,这就是体育文化的魅力。促使大学生自我发现、自我感觉、自我调节、自我完善,最终达到自我实现。
4.4 强化学生体育意识,提高体育文化素养
我国开展的全民健身运动是针对人民体质健康,而教育部开展的阳光体育活动是针对大学生改变体质健康,两者的目的都非常的明确,就是要提高体质健康,而大学生要做到这点,就是要强化体育意识,具备了体育意识,就会对体育产生浓厚的兴趣,养成主动参与体育活动,积极锻炼身体,铸就健康的体魄。大学生在参与体育活动的同时,亲身体会了体育和体育文化,这对于高校实施素质教育起到了非常重大的作用。大学生作为集知识、智慧于一体的未来人才,对于体育和体育文化的领略程度,是其他群体所无法比拟的,大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决定了高校体育文化的发展趋势和走向,也决定了大学生诸如意识形态、心智健康、人际关系、拓展能力等的全面发展,因此可以认为,体育文化素养是大学生自身发展的重要平台。
4.5 立足课堂体育教育,提倡多元体育并存
万物溯源,高校体育文化建设和发展的源头应该是课堂教学,这是高校体育文化传播的核心环节,应予以重视。课堂上老师所传授的体育知识、技术技能对于大学生而言会有着极强的吸引力,学生通过课堂的学习,初步了解了体育的内容,结合已有的体育知识和中学阶段学习的一些锻炼方法,都会产生一些体育冲动,这时体育教师适时给予一定的专业指导,或许学生就能很好掌握体育运动的技能,这时再因势利导,向学生传授些体育竞争思想、勇于拼搏思想等,就使学生具备了初步的体育文化基础。尔后定期举办一些体育比赛、体育活动、课外体育活动,听体育讲座、体育评论,观摩高水平体育赛事。不仅丰富校园体育氛围,也促使大学生对于体育的向往,树立对体育运动的坚韧不拔的精神。高校体育文化的建设既孕育于课堂教育,也植活于多元化体育活动形式,这是高校体育文化的特殊属性。
4.6 扩大体育媒体宣传,拓宽高校体育产业
高校体育文化的建设和发展,包括体育的硬件条件和软件条件。在软件条件中,体育宣传尤为重要。高校要借助广播、电视、网络等现代化媒体,向校内外宣传报道学校有关体育的消息,突出本校在体育方面的优势项目以及具备的体育资源,引起学校和外界的关注,适时举办体育舞蹈、健美操、武术、跆拳道、瑜伽等社会性强且时下热门的培训,既方便了大学生自身对于体育的要求,满足了社会民众对体育的需求,也是对高校无形体育资源(培训班的教练员)的一种认可,更是对高校有形体育资源(高校体育场馆)的一种补偿。很多高校的场馆都是一种“以馆养馆”的模式,都需要社会性的有偿消费来维持运营。当然,高校体育场馆的体育资源闲置问题仍然存在。高校体育资源在通过有形和无形体育资源的高效利用后,使更多的人积极投身于体育运动,感触到高校校园的体育文化,以及体育文化所带来的主观能动性因素,促使体育文化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4.7 加强体育社团建设,营造高校体育文化
加强对高校体育社团、体育俱乐部的建设,是对体育教学、课外体育活动的延伸和补充,高校应该给予最大能力的支持和帮助。学校体育部门要派出体育专业教师对社团、俱乐部所开展的活动予以指导,高校师生在余暇时间参加体育文化活动是当前各个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的常态性部分。高校体育社团、体育俱乐部的组织者组织开展活动是既锻炼自身的工作能力,又将师生有机地组合起来,本身就是一种体育文化的升华。由此可见高校体育社团、体育俱乐部在高校体育文化建设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另外,高校要组建运动队和定期举办体育文化艺术节,这些都是高校体育文化的窗口,其开展和实施的过程都包含着体育育人的过程。
4.8 传承特色体育项目,构建高校优势品牌
我国高校总体数量较多,而且所处的位置遍布极广,受到环境、气候、文化、民族、区域、水平等因素的影响,不同高校都有自己的优势传统体育项目。如北航的排球、中国农大的橄榄球、清华的跳水、华侨大学的篮球等,都属于自己的特色项目,很多少数民族地区的高校,如摔跤、赛马、射箭等也都具有民族文化传统,都应该予以尊重并保留。而且我国拥有多所体育专业院校,都具有自己独特的优势项目。在文化强国的背景下,要积极将本校的特色体育项目转换成自己的优势品牌,这才是未来的发展方向。高校现如今必须结合自己制定的长期培养目标,逐步形成自己的特色体育形式。从特色体育项目到体育优势品牌从表面看只是强化自己的优势,扩大自己的领先地位,然而这是对于自己精益求精、勇于进取的表现,是一种质的飞跃,是完全符合我国文化强国的总体目标的。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EB/OL].中国共产党新闻网,2011年10月18日.
[2] 李抒望.建设文化强国的要义——学习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EB/OL].企业文明网,2011 年12月27日.
[3] 苏华.高校体育文化发展初探[J].体育文化导刊,2011,(1):111-112.
[4] 高谊,霍焰,王玉友.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研究[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12,(3):38-41.
[5] 秦明立.浅谈高校体育文化与终身体育[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1,(4):141-142.
[6] 刘超.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意义与价值取向研究[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10,(4):166-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