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航:追寻教育的“精神坐标”
2014-04-11王学进
王学进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认为,教育须有信仰,就是要通过“培养”不断地将新的一代带入人类优秀文化精神之中,让他们在完整的精神中生活、工作和交往。走过25年的“教海探航”俨然已成为怀揣教育理想的弄潮儿们的精神坐标,越来越多的“水手”在一年又一年的“探航”中以自己的实践探求诠释着对教育教学的理解,追寻契合学生生命成长需求的崭新密码。于是,“教海探航”慢慢成为一种积极的信仰,渗进虔诚的探航人的血液中,成为他们精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回顾自己十余年的探航之旅,我发现“教海探航”是有魔力的,它能将我的身心完全吸引,让我莫名地为之倾倒;它用神奇的“魔杖”点化我对教育教学的理解,改变着我的思考方式,引领着我的行走姿态。
初入教海,我就对习作教学情有独钟。我喜欢翻阅“教海探航”获奖论文,尤其喜欢阅读关于习作教学的论文,想从获奖论文中获得一些教学生写好作文的方法。每有会意,便欣然忘我。带着学来的做法,走进课堂,有时能获得满堂彩,但更多的是“四不像”。一开始,不明白为什么别人成功的做法到了我的课堂上就“寸步难行”。后来慢慢悟得,我关注的是教师“如何教”,仅仅停留在机械的、无视本班学情的“方法论”层面,陷入了空洞说教的泥淖,只是在枯燥地教学生“怎么写”。
我开始了深入的思考。我发现活动是孩子们乐此不疲的,于是,我开始研究习作教学的活动设计。有段时间,我痴迷于此,每每看到精彩的活动设计,我都会在班上激情演绎。有了成功的经验,我会模仿电视上竞技类、娱乐类节目设计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那几年,我和我的学生沉浸在活动作文的喜悦之中,“非常6+1”“超级震撼”“三星智力快车”等娱乐类节目,稍加改变便进入了我们的习作课堂。可能是丰富多彩的活动激发了学生参与的热情,一周一次的活动作文课成了他们美好的期待。那一阶段对于我来说也是幸福的记忆,清晰地记得同事曾打趣地说我每月都是“丰收的九月”,《“玩儿”出来的作文》《向你介绍我的卧室》等多篇作文教学设计发表在《江苏教育》《小学语文教学》等杂志上,而让我最有成就感的是学生发表的活动作文高达百余篇。可以说,活动的开发和设计为学生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写作素材,学生再也不用为“写什么”而犯愁了!很快,我又发现,我虽然在想方设法充实学生的生活,但我所开展的活动都是散状的,缺少串点成网的“线”。习作教学的研究要走向深入,最不能欠缺的就是统领所有活动的“灵魂”,我应该建构起一定的习作教学体系。
撑一支长篙,向“教海”更深处漫溯。每次的“探航”活动都能带给我深入的思考,每次的思想交锋都在促使我对习作教学的本质进行深度考问:当下的孩子欠缺的是活动素材吗?习作教学的终极价值仅仅是为学生提供写作的素材吗?福建师大潘新和教授的《语文:表现与存在》、夏丏尊关于写作教学的“读者意识”理论、学生的“写作生存状态”调查为我厘清了习作教学的新起点——需要,孩子的真实需要。习作应该成为学生自我表达与交流的需要。于是,我从写作动力学出发,开始了“儿童自我需要习作”的实践探索。我从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出发,着眼于“读者意识”,开辟习作教学的新路径:读者理论呼唤我们关注“为什么写”;需求层次理论引领我们关注“为什么写”。我深知只有将习作的着力点引向“为什么写”这一逻辑起点,从学生的生活需要出发,催生他们自我表达与交流的生命欲求,我们的习作教学才能为学生的言语生命蓄积自由发展的精神力量。由此形成的论文《习作,你关注“为什么写”了吗》获得2011年“教海探航”论文评比一等奖,并发表于《江苏教育》小学教学版(2012.4),还被人大书报中心《小学语文教与学》(2012.9)全文转载。正是基于对写作教学本质的思考,我的想法才得到大家的认可,学生才由衷地喜欢上作文,他们才真正将写作当成了“自我表达与交流的需要”。
“教海探航”永远是每一位水手的“思想催生场”,也必将引领我不断构建新的研究空间。
心许教海,扬帆远航,我要努力追寻教育的“精神坐标”!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州市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