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舒曼《幽默曲(Op.20)》(1839年)背景与文本分析

2014-04-11黄虹愚上海音乐学院上海200000

大众文艺 2014年4期
关键词:引子舒曼大调

黄虹愚 (上海音乐学院 上海 200000)

一、作曲家生平与创作

1.生平概述

罗伯特•舒曼(Robert Schumann1810-1856),德国作曲家、音乐评论家,是我们熟识的浪漫主义音乐时期代表人物之一,创作作品体裁丰富,包括有钢琴曲、艺术歌曲等等。自幼热爱文学,尤喜写小说与散文,这一爱好造就了其作品的文学意涵比之于他者作曲家更丰富。在正式追随维克老师学习钢琴之时,为增加大龄学琴而成为钢琴家的可能性,舒曼自制了一架练手指的机器,而练习量过大至手指受伤,致使舒曼转向至作曲与音乐评论领域。先后创作有多部不同风格、体裁的作品,与友人合办《新音乐杂志》,力图倡导反保守、庸俗的“新音乐”。晚年精神上出现问题,逝世于精神病院。

2.创作情况

舒曼的音乐创作体裁广泛,涉及钢琴曲,歌曲,室内乐,交响曲——1840年以前发表均为钢琴曲,包括《C大调幻想曲》(作品17,1836),《交响练习曲》(1834-1837)及一些小品串接而成的套曲,诸如《蝴蝶》《狂欢节》《童年情景》等;除钢琴曲外也有一些歌曲;

1840年是其“歌曲年”,代表作有歌曲集《诗人之恋》、《妇女的爱情与生活》等;

1841年是其“交响曲年”,代表作有《降B大调第一交响曲》等;

1842年是其“室内乐年”,代表作有《曼弗雷德序曲》等。

二、舒曼钢琴音乐作品创作风格特征

1.概述

舒曼的钢琴音乐作品创作风格特征可归纳为以下几点——旋律如歌,节奏复杂,和声语汇变化多端。

旋律如歌:这点我们在舒曼的许多钢琴作品中可以一窥,“舒曼和他同时代的其他浪漫主义者一样,是歌曲形式及其相近变体的大师(【美】保罗•亨利•朗《西方文明中的音乐》第716页)”,如《幽默曲(作品20)》第一部分引子伊始的#fa、sol、do、fa的半音+下五+上四的进行。并且,通常,舒曼的如歌旋律是简易的短小动机。

节奏复杂多变:大量的非正拍节奏重音、各种节奏型的疏密有致之多声部配合贯穿在舒曼大量的钢琴音乐作品中,并且,往往与旋律动机配合一再模进,给演奏者带来个性化演奏的空间。舒曼经常贯穿一个段落的节奏往往还暗示着结构上的划分。

和声语汇变化多端:可以说,舒曼的音乐作品,特别是钢琴音乐作品,和声语汇起着支柱性支撑作用,一再的离调,似瓦格纳一样时常的非正规解决,富有特征的半音进行都构成了舒曼音乐作品的和声语言。

2.《幽默曲(Op.20)》创作背景

成曲于1839年。标题幽默曲开创了钢琴音乐领域中新体裁先河,这得益于作曲家儿时对文学的热衷。然而作曲家创作之本意可能未必有如标题所给人暗示的那样——“幽默而诙谐”,笔者认为,其中更多隐含着作曲家内心的挣扎——1839年正是其与克拉拉成婚的前一年,作曲家仍尽力希望办好其代表德国进步音乐思想的音乐评论的喉舌刊物《新音乐杂志》——以讨好岳父大人、维克老师。然而现实与理想的冲突令作曲家心绪起伏不定,幽默曲的真正意涵兴许正在于其“黑色幽默”的味道(这点从此曲宏大的规模、零碎动机的一再变化与拼接、力度与速度的鲜明对比都能让我们感觉到)。现代钢琴演奏家库珀认同舒曼的精神障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作品,他说:“……我认为是在非常大的程度上影响了他的演奏。比如《幽默曲》这样的作品……正是这种迫切的、神经质的冲动,这种推动你向前的内心活力……我认为这和他的大脑承受的某种压力有一定关系……”(引自《舒曼钢琴作品的特征二》杰里米•希普曼)而理想与现实的冲突正是浪漫主义时期艺术风格的典型特征。舒曼是时代精神的体现,却也牺牲于此——矛盾与冲突让音乐家们更多地活在自己编织的理想国里,而不是试图在现实世界中真正改变什么。

三、作品整体布局与细节分析

1.整体布局

舒曼的《幽默曲(Op.20)》分为六大部分,除最后的尾声外的前五大部分均为复三部曲式, bB大调,具体的曲式结构图如下——

第一部分(复三部曲式)

第二部分(复三部曲式)

第三部分(复三部曲式)

第四部分(复三部曲式)

第五部分(无再现部的复三部曲式)

2.细节分析

舒曼《幽默曲(Op.20)》的曲式结构文本分析如下——此曲为带组曲性质的幽默曲。

第一部分,复三部曲式,由引子-I-II-I’-小尾声构成。

引子部分,1-36小节,单三部曲式,bB大调,旋律音调的展开基于四音动机——小字二组的#f、g、c、f及紧密衔接的下行音阶式进行,弱奏,加之三层次中声部琶音流动织体,给人睡美人梦幻之感,应和着标题中的“单纯地”,值得一提的是,此中声部伴奏音型由左右手交替连接完成,作曲家在此也并未苛刻以具体踏板法,由演奏者灵活运用——这种技法是19世纪浪漫主义钢琴作曲家对富于表情、如歌旋律崇尚的具体探索创造,而这一技法遍布于这首乐曲全曲,也遍布于舒曼其他钢琴音乐作品中;中间转至下中音调bG大调,在两句模进之后的两次大六度跳进返回拉出句子紧张感,进而过渡至再现段;补充句在作曲家标题“快一点”的指引下,旋律节奏加入更动感的附点音、三连音、颤音,音程距离更为拉宽至七度、八度,在渐慢渐弱之下结束;

第I部分,37-81小节,单三部曲式,bB大调,旋律音调特点在于四小节一单元的三声部织体,其节奏感律动欢快而强烈,其中右手的主干音运用了文学技法上“顶针法”,加之力度上的一强一弱,造就“无穷动的”环环相扣、紧密相连;中间短短转至上中音调bD大调,在左右手衔接的上述节奏上行音型上热烈回归再现段;补充段伊始是下行式的上述节奏型,却在最后结束时猛然渐强上行,颇给人意外之感,或许作曲家这么安排,加之标题上“非常快速而轻巧地”的风格提示,正暗合了幽默曲的幽默情趣之特性;

第II部分,82-191小节,带有展开性中段的单三部曲式,g小调,这一部分是整个第一大部分的中间部分,转至了bB大调的关系小调g小调上,标题以“更快地”推进乐曲的进行,主题节奏型也沿用了第I部分,在光明的连接段强奏之后,是左手沿用主题素材的展开性中段,在左手动感的节奏型与右手大跳的组合力度忽大忽小紧张热烈至极,复归再现,应和了浪漫派的典型作曲风格,作曲家在此运用的是减缩再现,在3小节的渐慢、渐强与离调中,回归到第I部分;

小尾声部分,240-251小节,浓缩了引子的主题材料,与引子首尾呼应,如果说第I和第II部分是“花仙子之旅”的话,引子与小尾声便是那花丛中的睡美人,其相同之处便是——梦幻,是舒曼的理想国。

第二部分,复三部曲式,由I-II-III-I’构成,其中II、III为合成性中部。

第I部分,1-24小节,单三部曲式,g小调,主旋律在左手部分,右手高音部分一再出现的非节奏重音“re”制造出标题“匆忙地”之意,右手不断地模进进行副旋律,为避免枯燥之感,作曲家在此三乐句结束都以渐弱进行;

第II部分,25-107小节,单三部曲式,以左手g小调音阶式八度上行快速两小节渐强进行作为推动,其后均以左手和声作为动力右手和以快速音流不断作离调进行,在“越来越活泼而强烈地”状态中进入“积极展开”的第III部分;

第III部分,108-232小节,由“积极展开”与“过渡性连接”组成,两部分情绪对比鲜明,“积极展开”部分标题为“一直更快更强”,主要由双手复附点四分音符加八分音符的柱式和弦表现,“过渡性连接”部分情绪与前构成鲜明反差,以轻柔长琶音柱式和弦四小节八拍连奏表现;

上述第II、III部分共同构成第二部分复三部曲式的合成性中部。

第I’部分为减缩变化再现,值得一提的是,在2乐句的动机补充句后,音乐出人意料地进入“柔板”,由歌唱性的三连音右左手模仿而渐慢至bB大调主和弦。

第三部分,复三部曲式,由I-II-I’构成,其中II为间奏曲性质。

第I部分,1-36小节,五部性的单三部曲式,类似回旋曲,主题g小调,中低声部伴奏型X _XX似轻轻翻滚的浪花,推动着右手高音部分的如歌旋律;

第II部分,37-102小节,单三部曲式,bB大调,以中低声部三度十六分音符急速进行配以右手高音突强音,及高声部八度十六分音符急速进行配以低声部音阶式强奏上行为特征,似轻轻翻滚的浪花转而为巨浪惊涛,一阵又一阵;需要指出的是,这一部分的开头标题为“间奏曲”,笔者认为舒曼在此标注有其特定意涵——正如在最终的尾声部分伊始的标题“类似歌剧终曲”一样——此“间奏曲”应当也是舒曼引自此名称的最初来源——歌剧之幕间戏之义,更加强了此乐章三部性的对比性。

第I’部分,103-129小节,单三部曲式,g小调,减缩再现,值得注意的是,结尾处再度标以“柔板”,与前述第二部分的结尾处理相同。

第四部分,复三部曲式,由I-II-I’-补充连接构成。

第I部分,1-25小节,单三部曲式,bB大调,主题a建立在固定的四分音符大附点节奏型上,旋律平静如歌,类似门德尔松《无词歌》的趣味;中间段b转至g小调,以紧致的双手八分音符跳音接替强奏作为一种对于a的过渡与对比,并且左手充满着八度半音上行,标题以“更快”导向一种倍加狂热与热情的氛围。此部分好似舒曼双重人格的隐喻。

第II部分,26-33小节,短短的八小节中间段落运用了主题a之节奏型素材建构在bG大调之上;

第I’部分为减缩再现;

补充连接部分高音半音进行有全曲伊始引子主题素材之影子。

第五部分,为无再现部的复三部曲式,由I-II-III构成,其中III带有再现性质,并且为全曲的“黄金分割处”。

第I部分,1-118小节,单三部曲式,a段建立在大量的相同旋法的模进上——主要以高中音区的快速十六分音符跑动与八分附点音符为特征,b段以低音区七度大跳及不规则重音(七度音加重)旋法为特征;

第II部分,119-140小节,标题“匆促地”使之听起来似一个华彩段落,主要以右手快速十六分音符的跑动与不规则重音、左手双符干半音进行及切分节奏为特征,在反向分解和弦进行中到达bB大调主和弦制高点;

第III部分,141-168小节,作为全曲“黄金分割处”,这一部分的标题“稍为雄壮地”结合富于进行曲威武雄壮风格的节奏型及左手旋律“八歌体”的强奏,加之末尾与前力度上最明显的拉扯对比,给人的感性体验是震撼而难忘的;

尾声部分,自由曲式——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标题是“类似歌剧终曲”,我们知道,舒曼是在先创作音乐之后才加上标题的,从未写过歌剧作品的舒曼在这里标以这样的题目,似乎在暗示着什么?!——也是由2+2+4的“八歌体”旋律为引入,紧接着是如歌进行,中途镶嵌多次引子材料的变化发展,带有回旋的味道,最后的尾声之尾声,可以说是全曲最激烈狂热的段落,以右手规整四分音符柱式和弦饱满强奏配以左手整段的八分附点节奏型为特征,在绚烂中收尾。

猜你喜欢

引子舒曼大调
一次搞懂吉他常用和弦
G大调随想曲
挖掘文本特色 构建引子课文阅读教学模式
“引子”教材观:聚焦语文要素与课文范本的阅读教学模式——以部编版教材为例
舒曼:请求法院做主结婚
舒曼奢华系列AL1新品推介
浅谈《月儿高》的演奏技法
一类导函数流行题的诊断
音乐与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