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土资源与语文教学结合可行性初探

2014-04-11储鑫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4年4期
关键词:乡土新课标教学方式

乡土文化内容丰富,它涵盖了这一区域人们所有的生活内容,但从总体上可分为物质的和精神的或自然的和人文的。乡土文化作为民族文化的一部分,他具有民族文化的共性,如我国的乡土文化中的任何一支在道德价值观上都会体现仁义礼智信、忠勇孝悌恕等内容,在审美上体现“乐天忧世、崇阳恋阴、尚贵羡仙、自然至美、中和为美”的审美追求等,但乡土文化最大的特性还体现在其区域性特征上。而且,这种区域性特征在道德价值观上差别并不大,最主要的差别表现在审美观和包括自然资源、民俗文化、地方文学、古今名人在内的乡土文化具体内容上。这种差别也正是乡土资源开发与语文教学相结合的意义所在。

结合乡土文化的特征与这三个方面的阐释为乡土资源的开发与语文课堂相结合提供了充分的理论依据:

1.乡土文化为实现新课标基本理念提供丰富资源。新课标是教材编写的理论依据,反过来,教材是对新课标的再组织再创造,是新课标精神的体现。目前课堂使用的教材无论是人教版的还是鲁教版、北师大版的,都以此作为编排的依据,但这三版教材作为全国通用教材都只体现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共性,因此在资源的提供上有一定的限制。而乡土文化既体现中华文化的共性,又体现地方文化的个性,那么在教材的编排上,在体现新课标的大前提下,既是对通用教材的补充,又是新课标精神理念在地方深入贯彻的体现。乡土文化内容的多样性和获得方式的多样性使得它与通用教材相比,体现新课标精神的内容和手段更为丰富。

2.乡土文化资源的开发体现“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及整体素质”的新课标理念。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语文素养的要素包括语文知识、语言积累、语文能力、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思维能力、人文素养等。而乡土文化多或以语言的方式存在的,如戏曲、楹联、地方历史等;或是借助语言为工具体现其存在,如乡土民俗、名胜古迹等。前者本身就是一种语言艺术、语言现象,对其开发也就是对语文知识的学习,语言的积累;后者需要资源开发者对语言文字准确生动的运用,这更能有助于语文能力的提高、语文学习方法的改进:两者相结合从而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增强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3.乡土文化资源的开发体现“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的新课标理念。前文笔者已指出乡土文化此与彼的最大区别主要是审美观和具体文化内容的区别,正是有这种区别,才有乡土资源开发的必要,也正是在对这种区别的深入研究中,培养和提升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

4.乡土文化资源的开发体现“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构建开放、有序的语文课程”的新课标理念。新课标指出:“学校应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按照具体条件和学生的需求,有选择地、创造性地设计和实施课程,开发利用各方面的课程资源,建立互补互动的资源网络,发展教师的教学个性和业务特长,根据时代的需要建设开放、多样、有序的语文课程体系。”

以上是新课标基本理念给乡土文化资源开发与语文课堂相结合带来的理论基础,此外,两者相结合也有其现实的基础——学生学习了解家乡文化意义。

一.乡土文化教育与课堂教学相结合的可操作性

课堂教学作为传统的也是当时当下的主要教学方式,是在当前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条件下不可替代的最有效的主要教学方式,主要的教学方式当然是为了完成主要的教学任务——通用教材文本的教学,但通用教材不是新课标精神的唯一具体呈现方式,新课标在“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部分明确提到“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方面的语文课程资源,应积极利用和开发”。

二.但课堂教学也有其局限性

1.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在我国,一节课45分钟,教学活动一般在教室开展。时间有限制但教学任务必须完成,教师必须在两者之间平衡。绝大部分教学只能在教室开展,空间的限制也就有了教学手段方式的限定。

2.缺乏直观性。由于课堂空间的限制,大部分乡土文化存在的形式让你不可能将它们搬进教室让学生对其有个直观的了解。如特色建筑、民风民俗等。这些文化形态只有直接接触它们才能真正感知它们的魅力。

综上所述,笔者以为《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为乡土文化资源的开发与语文教学的结合提供了理论基础,而语文课堂与课外教学方式为两者的结合提供了有效的手段。在当前素质教育的大环境之下,乡土文化资源的开发是必然的趋势,是校本课程开发的重点选择对象,而文化与语文教学有着天然的联系,正在这样背景下笔者发此愚见,于此抛砖,以求引玉。

储鑫,教师,现居安徽阜阳。

猜你喜欢

乡土新课标教学方式
欢迎订阅4-6年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欢迎订阅4-6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乡土人才选好更要用好
高校钢琴教学方式拓展的思考与实践
乡土中国
芬芳乡土行
探索不同教学方式 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读《乡土中国》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