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巧设提问 启思激趣

2014-04-11吕宝印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4年4期
关键词:徐公蔡桓公纳谏

引导之术贵在问,在问字上下功夫,也是上好一堂课的关键。好的课堂提问,既能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又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课堂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执教《邹忌讽齐王纳谏》一课时,我遵循设疑提问的“针对性、普遍性、层次性、发散性、灵活性、趣味性”等原则,在提问设计上做了以下有益的尝试:

一、超前式设疑。在布置预习作业、让学生自学课文之前,我先提出下列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思考:1、看这篇课文主要写的是谁?2、主要做了什么?3、怎么做的?(方法、方式)4、他做的经过和结果是怎样的?这些问题确定了学习目标,集中了学生对课文中人物事件的注意力,激发起了学生的学习动机。

二、引导式设疑与点拨式设疑相结合。在课上分析讨论时,为了使学生一步步地深入理解教学内容,我采用“套问”与随机性、灵活性结合的方法,提出了一系列问题:

1、结合标题“邹忌讽谏齐王纳谏”看,全文大致可以分为几部分?

2、第一段:(1)邹忌讽齐王的起因是什么?(2)邹忌的妻、妾、客是怎样评价邹忌与徐公之美的?邹忌从中悟出了一个什么道理?(3)文章写了邹忌与家人的几次对话,请找出来,体会其语气;邹忌的妻、妾、客异口同声地认为他比徐公漂亮,但答话语气程度有何差别?请简要分析。(4) 面对妻、妾、客的程度不同,或真或假的赞美,邹忌的态度如何?(5)邹忌从“不自信”到“暮寝而思之”,反映出他怎样的品质?(6)“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在表达上的作用?

3、第二段:(1)邹忌是如何讽谏齐王的?(2)用“ ”一词既描写了进谏人多的场面,又说明齐国确实有许多积弊。(3)邹忌认为“王之蔽甚矣”的原因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4)请就课文第二自然段的内容或写法写一段评注性的文字。

4、第三段:(1)文章写齐威王下令后有哪些变化?从这些变化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2)阅读本文后,你对“忠言逆耳”这个成语又有了怎样的理解? (3)文段写齐威王的态度只用一个“善”字,而写发布命令的内容、群臣进谏的情况、修明政治的结果却较详细。这样写有何好处?(4)从文中看,齐威王除“蔽”取得了什么效果?从选文中看,齐国能“战胜于朝廷”的原因有哪些?请你从中概括出一条对我们的学习有指导意义的建议。

三、归结式设疑。分析完课文内容后,在总结人物形象与方法特色时,为了帮助学生总结归纳所学内容,促使知识系统化、认识深刻化,并以此提高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我又针对性地提出下列问题:1、邹忌、齐王分别是怎样的形象?文中如何塑造邹忌这一形象的?邹忌是怎样启发诱导齐威王纳谏的?邹忌的讽谏艺术有什么特点?邹忌劝谏齐威王的高明之处在哪里?邹忌的可贵之处表现在哪些方面?2、结合课文分析齐王是一个什么样的人?3、学习了本文,在邹忌的讽谏,齐王的纳谏,最终齐国的盛世中,你得到了怎样的启示?4、本文在说理以及记叙上的特点?你从中学到了哪些写作手法?

四、比较式设疑与拓展式设疑相结合。针对教学内容与教学对象特点,为了使学生在同中求异、异中求同的思辨过程中或加深理解、或拓展思维、增进思维,我“入乎其内”又“出乎其外”、查异质疑,设计了下列横向或纵向比较的问题:

1、本文中邹忌和齐威王都个性鲜明,你更欣赏哪一位?2、你知道扁鹊规劝蔡桓公治病的事吗?邹忌讽谏齐王与扁鹊规劝蔡桓公,劝谏结果有何不同?试从邹忌和扁鹊的角度简要分析其原因。3、《国语》中《邵公谏周厉王弭谤》(在没有学习的班级提供材料)与《战国策》中的《邹忌讽齐王纳谏》为什么会有不同的结果?4、现实生活中如果要向老师、同学或家长、校长提意见,你认为应该用什么方式?为什么?

朱熹说过:“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以上就是前些年我执教《邹忌讽齐王纳谏》时,在设疑提问方面做过的有益尝试,在此敬请大家指教。

吕宝印,教师,现居山西太原。

猜你喜欢

徐公蔡桓公纳谏
邹忌劝齐王纳谏
邹忌论美
讳疾忌医
从“讳疾忌医”说起
太宗纳谏
齐灵公纳谏的启示
邹忌比美
讳疾忌医
邹忌与齐威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