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家》教学设计的三次建构历程

2014-04-11盛桂贤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4年5期
关键词:树林鱼儿小鸟

“一课多建”是语文教研活动的常见形式。执教老师在备课组、教研组进行试教再面向全校进行公开教学。三次执教,听评,研讨,教学设计三次建构,教师的专业素养在一次次磨练中得以提升,同时,教学的目标也在一次次打磨中逐渐回归本真。其过程令人难忘,其收获亦令人欣喜。前不久,笔者在校内以这一形式组织了一次新进教师教学研讨活动,全程参与其中,颇多感受,是记之。

初建:“讲读”的课堂,儿童的忽视

课堂片段:

师:课文向我们介绍了谁的家,它们的家分别在哪里呢?

生:蓝天是白云的家。

师:是啊,一朵朵白云飘浮在蓝天上,所以说蓝天是白云的家。

生:树林是小鸟的家。

师:为什么说树林是小鸟的家?小鸟在树林会做些什么?

生:做窝。因为小鸟在树林里做窝,所以树林是小鸟的家。

师:小鸟离不开树林,所以说树林是小鸟的家。你能用上“离不开”说说为什么小河是鱼儿的家吗?

生:鱼儿离不开河水,如果没有水,鱼儿就渴死了,所以说小河是鱼儿的家。

课后,备课组内进行了反思和研讨。显然,这位刚刚走上小学语文教学岗位的年轻老师将这堂阅读课上成了所谓的“阅读理解课”。“问答式”的教学过程,孩子就像一头头小牛犊被老师的提问牵着往前走。“简单”的问题,孩子从文中轻易地找到答案;“困难”的问题老师乐此不疲地加以解释。一味地“理解”课文字词句的内容,对学生进行知识的灌输,让本该活跃、生动的低语课堂变得枯燥、乏味、沉闷。老师把自己以成人视角对于文本的解读强加到一群单纯的孩子的身上,与此同时也拉开了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

重建:“热闹”的课堂,目标的偏失

根据第一次试教的情况以及组内老师的意见,教者对教案进行了二次修改和调整。试图通过拓展训练这一环节,激发学生的兴趣,活跃课堂的气氛,拓展课堂的深度和厚度。教学中,老师采用以读促讲的形式很快地完成了阅读理解课文内容的环节,将教学的重点放在了拓展训练上。

课堂片段:

师:除课文里说的这些,你还知道什么是谁的家吗?

出示:( )是( )的家。

师:小河里除了鱼儿还有什么?

生:小虾。小河是小虾的家,是螃蟹的家。

师:那森林还是谁的家呢?

生:森林是小兔子、大灰狼、老虎……的家。

师:你还能说出谁是谁的家呢?

生:文具盒是铅笔的家;花园是花的家;超市是商品的家……

在教师的引导下,孩子们天马行空的想象得到了表扬和赞赏,课堂的气氛一下子变得“热闹”起来。此时,老师趁热打铁,鼓励孩子将他们口中描述的内容画到纸上,再涂上鲜艳的颜色,让它变成一幅幅美丽的图画。但直至下课铃响仍有许多孩子的画没有画完,影响了展示的环节。

再建:“识写”的课堂,本真的回归

课后,低年级教研组再次针对这节课进行了集中研讨。大家一致认为课堂“热闹”起来了,但教学的目标却偏失了。低语课堂教学的重点应该放在识字和写字的上,借助课文内容强化对文中生字、新词的教学,通过丰富多彩的朗读使其在孩子的脑海中反复呈现,从而达到熟练识记和掌握的目标。并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读美,读出孩子个性化的感情。此外,还要选择课文中有代表性的生字,进行写字指导,讨论识记的方法,辨析字形的结构,揣摩部件组合的特点把字写好。

在充分听取大家的意见后,执教老师将教案再次进行了大刀阔斧的修改和调整。淡化了拓展训练环节,舍弃了绘画环节,精心设计了以各种形式呈现的指导朗读词语、句子、课文的环节。并通过多媒体播放描述课文内容的画面,让孩子看着画面朗读文中的语句,直至熟读成诵。在教学生字时,老师重点指导了“云”和“土”这两个字。在写字之前还带着孩子们一起读了写字歌,做了写字操。

一堂低年级语文课,应该教什么?怎么教?目标一定要明确,方式也要得当。低语阅读教学的基本目标就是带领孩子扫清字词障碍,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力争把课文读美,读出孩子特有的感情。核心目标就是借助课文内容扎实、有效地对孩子进行识字、写字的训练。通过阅读让孩子认识和记住更多的字,积累更多的词汇,初步感知简单语句的表达方式;通过写字让孩子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把字写正确、写端正、写美观。只有紧扣“识写”,才能真正让低语教学回归她的本真。

盛桂贤,教师,现居江苏淮安。

猜你喜欢

树林鱼儿小鸟
秋天的树林
在树林里捉迷藏
“鱼儿游走了”不一定是减法
鱼儿飞起来
鱼儿乐
雨后的树林
小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