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2014-04-11李振宁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4年4期
关键词:荷塘月色课外阅读美的

(一)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审美元素

审美教育的关键,即要让学生懂得在作品中寻找审美元素。现行的高中语文课本中选材各异,其中不乏许多大家之作,学生可以从各家之长感受到在不同的审美角度下的美感,同时从不同层次的作品中体会到其所折射出的社会价值、自然风光、艺术内涵各有不同。不同的文体会给读者带来不一样的审美感受及审美情趣。例如诗歌的优美,抑扬顿挫,可谓集百家之长,其语言精练而浓缩,意味深长,散文形散而神不散,其中的情感及意蕴让人意味。以现代散文《荷塘月色》为例,作者描述的是映照在月下的荷塘美景,伴着这一美景也抒发出了无尽的忧愁,又如《故都的秋》中,学生可以感受到作者对古都秋意别样的深刻眷恋,而《囚绿记》中,作者又表达出了对生命力之强大的感叹,以及对生活及自由的无限向往。像这一类型散文的教学,教师可以通过对散文结构的分析和文体的解析文体中的语言特色,让学生从感官上体会到作者的美感和意境及作者的情愫。像在进行《故都的秋》这一课的教学时,教师可以从文章所展现给读者的五幅精致秀美的秋景图入手,激发学生视觉、嗅觉以及听觉、触觉等多方面的感官体验,让学生在秋天小院中、在秋槐落蕊中、在蝉鸣以及秋雨、秋果中,体会到北国立体的、多层次的秋景。让学生在对文章进行深入品味后,感受到作者对北国之秋的深切眷恋。总之,只有找准了教学素材中的审美元素,以此作为出发点进行文学作品的深入解析,才能让学生在丰富的文学体裁中感受美,发掘美。

(二)优化教学手段,把学生领入美的殿堂

因语文教材的选材地域,时代跨度大,以及作品差异,受到文化和时间跨度的冲撞,给作品的理解带来难度。如何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和真正接受文学作品的真谛这要求教师在采用灵活的教学方式和手段之外,更巧妙的利用现代化手段以完成及引导学生进行审美感受进而进行审美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之前单一的教学方法中,多媒体的引进,声音,图像的同步,使课堂声色俱下,直观的呈现在学生面前,更有效的展示教学内容,达到审美角度的提升。像在教学徐志摩所作的《再别康桥》时,教师可以通过录音的播放,让学生把握诗歌的韵律,强烈的节奏感可以将诗歌的整体画面更为生动地呈现给学生,让学生融入到作者的内心世界,理解作者所表达的丰富情感。而在《荷塘月色》这一课的教学引入部分,教师可以向学生展示重现荷塘月色之景的图片,让学生身临其境,在较为真实具体的场景渲染下,回味作者所见、所思、所想,在感知文章意境的同时,更好的领悟蕴含在文章中的情感。

(三)拓展审美教育的空间,全面渗透美的理念

对审美空间进行拓展,便能对阅读文章做进一步延伸,让学生了解更多的经典作品,提高阅读的兴趣。具体来说,教师可以开展一些通过对课外延伸性阅读的活动,在扩宽学生知识面的同时,让学生在更多的著作中体会到不同层面的美,提高学生对作品进行审美的能力与情趣。课内教材资源毕竟是有限的,其内容、形式的局限性也很大,课外阅读应当发挥对课内阅读的互补作用,让学生在活动中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增强阅读理解力与品鉴能力。当然,在组织课外阅读活动时,其形式是多样的,教师应当结合课程标准,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以及阅读兴趣,推荐一些适合学生进行拓展阅读的名著书籍,还可以在平时组织类似推荐好书的活动,让学生将自己看到的好书推荐给其他人,还可以在这类交流活动中分享阅读心得,将阅读的感受、个人的体会传达出来,让阅读成为一种习惯,激发起更多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兴趣。也只有通过大量的课外阅读,学生才能够积累更多的美育知识,获得审美感受,培养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另外,教师要加强对学生进行写作训练。在平时,教师可以采用让学生写日记,写周记,写作文的形式,从而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向,学习效果。使得审美教育由课堂到让他们深入生活,在写作中,让学生去不断地发现社会、发现自然、发现自我,在发现中发展自己的个性,提升生命的境界。最后,还可以举办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如诗歌朗诵比赛,演讲比赛,书法比赛等。从而拓展审美领域,激发学生追求美的热情,引导他们走向更广更宽的生活,这样就会不断地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真正体现了审美教育的目的。

总而言之,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能使学生逐步形成一种审美能力。而语文教学要体现素质教育,大多是通过审美教育渗透的。因此,教师应当把语文知识教学同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有效结合起来,用美吸引学生。在美的语文世界里,开创别开生面的语文课堂。

李振宁,教师,现居甘肃白银。

猜你喜欢

荷塘月色课外阅读美的
荷塘月色
作品: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
课外阅读——写作的源头活水
好美的雾
荷塘月色
实践语文课外阅读的几点思考
让阅读像呼吸一样自然——课外阅读探究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