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撑起读写双赢的一方晴空

2014-04-11卢梅英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4年4期
关键词:构段课文文本

读写结合是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之一。善用文本资源,准确、巧妙地选择“随文练笔”的生长点,真切自然的切入,使学生有样可仿,有感可发,有情可抒,有话可说,水到渠成且不留痕迹,可真正达到以写促读、以读带写、读写双赢的目的。

一.仿写学用,促进迁移

(一)通过仿写范句,锻炼学生运用语言的基本功。在每课的语言文字训练中,引导学生对精美句子、重点句子反复诵读,并结合学生习作中易错的句子类型多加指导,对结构典型的句子,要先让学生领会其妙处,再进行仿写。这样既积累了知识,也让学生知道选词用语须合乎语言规范,应准确使用词语,注意句子与句子之间连贯通顺。

(二)通过仿写范段,提高学生构段的能力。教学时,结合课文的特点,选择一些符合学生认识规律,与学生写作结合比较紧密的段落,引导学生仿写,来帮助学生了解段的构成,逐步形成段的概念,提高构段能力。构段的方式多种多样,有总分式、并列式、因果式……对于这些构段方式典型的段落,是构段仿写的最好范例,教学时切莫放过。

(三)通过仿写篇章,增强学生布局谋篇能力。篇章仿写包括写作顺序和布局谋篇的仿写。如《秦兵马俑》一文,是按“总——分——总”的结构叙述的,可在指导学生朗读感悟的基础上以《大花坛》等题材进行全方位仿写,指导学生在仿中求变、仿中创新、表达真情实感,有利于顺利实现由读到写的迁移,促进学生逐步向自主独立习作过渡。

二.仿创结合,自由表达

培养学生写作上的创造意识,鼓励自由表达,是使读写结合从根本上得以实现和超越的一个转折点。

(一)于动情处写出精彩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文章文质兼美,情感脉动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情节的深入,人物的渐趋丰满,感情的冲突与转折往往形成文本的耐人寻味之处。捕捉这种情感的蓄积点,及时练笔,可以有效地使他们将语言内化、将情感积淀。在学生充分阅读文本《彭德怀与他的大黑骡子》之后,老师激趣导写:(悲伤凄凉的古筝音乐响起)同学们,铁骨铮铮的将军彭德怀此刻的内心是痛苦的,你听到彭德怀将军此时此刻的心声了吗?动笔写一写。教者语言的深情召唤、应景音乐的持久渲染,催发“写”之道上洋溢着浓烈的情味、情意、情韵,文与道完美地交融在一起,外显的工具性成了内蕴的人文性的最好载体,这样的“写”无疑是高效的。

(二)于空白处写出丰富

为了留给读者回味的空间,许多文章的作者都讲究“留白”的艺术。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捕捉文本的空白点,化空白点为练笔点,拓展文本内涵,训练学生的想象、表达能力。如在教学《掌声》时,“她不再忧郁,开始和同学们一起交谈、游戏,甚至还走进了学校的舞蹈房……”教师抓住省略号设计了这样的练笔题:开朗起来的小英还会做些什么呢?让学生通过想象,对文本进行补白,从而深化对主题的理解。

(三)于单薄处写出厚重

在文本的单薄处进行练笔,能活化词语、句子所描绘的形象,变概括为具体,变抽象为形象,使语言更加饱满、丰润、富有生命力。王菘舟老师在执教《二泉映月》一课中对“坎坷”一词的理解时独具匠心的安排了这样的练笔:闭上眼睛,让我们用心地去看,这些话在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什么样的画面?你看,也许在一个烟雨蒙蒙的早晨,阿炳在干什么?也许在一个大雪纷飞的黄昏,阿炳在干什么?……来把你看到的画面形象写成几句话。”这一练笔设计,让本来静止、凝固的“坎坷”一词在学生心灵中被激活了,词语被赋予了强烈的、深刻的、奇妙的生命活力,原本单薄的“坎坷”变得厚重了。如果我们能以课文为写作的突破口,及时地把写作训练有机地揉合于阅读教学,就能进一步发挥课文的“典型”优势。

三.定向探究,读写双赢

定向探究,挖掘教材的深度、开拓教材的广度,学会利用课文写作文,使学生有“米”下锅,值得每一位老师去实践。《司马迁发愤写史记》中有这样一个细节:“他悲愤交加,几次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但他想到《史记》还没有完成,便打消了这个念头。”在教学时可要求学生把司马迁的心理活动,改为他说的话记下来。在学生练笔交流后追问:你们写得真好,可作者他为什么偏偏不写?引导孩子把写的加到文章里去读,跟书上的写法对比、思考和碰撞,学生终于明白作者的写作手法的精妙。这样的读写结合,不仅明白了文本写什么,还明白了作者怎么写,为什么这样写。

语文教材内涵丰富,只要教师“潜心会文”,认真地研读,细心地挖掘,找准了读写结合的生长点,就不难让学生“心花怒放”。

卢梅英,教师,现居江苏涟水。

猜你喜欢

构段课文文本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提升小学语文写作能力的教学策略探究
背课文的小偷
加强构段训练,提高写作技能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课堂练笔,帮助学生过好语言表达关
提升小学语文写作能力的教学策略探究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