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2014-04-11刘文亚
美育是语文教学的任务之一,在语文教学中实施美育的途径和方法众多。文章从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感知和想象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等方面,阐述了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指出语文教育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提高审美能力的途径。
高尔基说:“人都是艺术家,他无论在什么地方,总希望把美带到他的生活中去。”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精心挖掘教材的美育因素,进行品味和欣赏,让学生从中感受美、理解美、创造美,从而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1.精心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
审美情感在美感心理因素中是最活跃的至关紧要的因素,审美情感在美感心理因素中是最活跃的至关紧要的因素,没有情感因素的参与,整个审美感受便无法形成。心理学原理告诉我们,人的感情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一般的说,在欢乐的气氛情景中,人就会欢乐;在悲哀的气氛情景中,人就会悲哀。而且在一定的条件下,一个人的感情还能感染别人,形成一种潜移默化的精神力量。了解了这一点,教师就应该深入钻研教材,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精心创设与内容相适应的情境,进入文章角色或境地,把作者的情感化为自己真实的情感,用自己的欢乐痛苦去感染学生。该激昂时,昂奋动情,令人肃然;该悲壮时,如泣如诉,为之动容。引导学生从“有我之境”进入“无我之境”。这样,学生不仅能陶冶心灵,净化思想,感知美,而且还能在美的欣赏中较扎实地掌握语文知识。
2.赏析课文,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文学以语言为媒介塑造形象,对文学形象的感知主要表现为对想象中出现的形象的感知,即使语言本身也还有一种外形式(即形和音),它对欣赏者的心理也有微妙的影响,如同红色热烈绿色柔和给人的这些感觉一样。人们在朗读时可以感受到文章和作者的不同风格:韩愈的阳刚雄健、欧阳修的阴柔温厚、李白的潇洒飘逸、杜甫的沉郁顿挫。而且通过对想象中的“意象”“意境”的感受,马上可以唤起相应的感情反应。如“大漠孤烟直……”立刻使人感到雄浑阔大、浩渺无穷;“枯藤老树昏鸦……”立刻使人感到凄凉孤寂、悲愁不已。这些都对情感的培养和性格的塑造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激起不同的审美体验。
纵观中学语文教材,大部分是古今中外的优秀作品,这些文质兼美、脍炙人口的篇章,思想内容深邃,艺术形式完美,几乎每一篇课文都能给人以美的陶冶、美的享受、美的启迪。教师只要充分挖掘每篇课文中美的因素,把知识理论容纳在以美的范式带动的生动活泼、轻松愉快、和谐新颖的创造性学习环境中,同时将感知、表象、想象、情感、理解等因素,综合于整个课堂过程之中,就能使课堂教学满堂生辉。学生就能体会到“渔舟晚”的恬静,“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的畅快淋漓,“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凄柔,“飞流直下三千尺”的豪迈,“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正气,“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无怨无悔,“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的大义凛然。学生受到美的感染,就会对自然、社会、人类现实和事物产生震动、惊异、赞叹、仰慕、热爱、振奋等美好的情感,从而激发强烈的向往与探索的愿望热情。
3.营造审美气氛,激情朗读,提高学生的感知和想象能力
文学作品如一枚枚青涩的橄榄,初上口觉之无味,细读之嚼之有味,过后还能回味无穷。朗读品味,有利于觅取趣味,所谓“三分文,七分读”。叶圣陶先生说:“所谓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因此,教读一些经典作品,光靠品析语言是不够的,还要通过美读,把无声的文字变为有声的语言,生动地体现作者的思想感情,使学生从字词句入手,理解艺术形象,体验作品的感情,真正做到“披文以人情”。语文学科是一门情感十分丰富的学科,语言是情感的载体,情感是语言的内蕴,语言训练与情感熏陶融为一体,必须挖掘语言与情感的结合点。一篇文章,是作者内心情感涌动的产物,在字里行间总渗透着丰富的情感,我们学习一篇文章,心中的琴弦总能被文章拨动。可是,长期以来形成的课堂严肃紧张的氛围使学生的诵读冲动日渐衰退,所以营造课堂诵读的氛围至关重要。
阿·托尔斯泰说:“艺术就是从感情上去认识世界,就是通过作用于感情的形象来思维。”情感审美教育也就是艺术化的教育能最大程度上开发学生的内驱力,能优化认识功能和教育功能从而提高语文教学的效果。
刘文亚,教师,现居江西武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