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教学要让学生多悟

2014-04-11于周成韩延利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4年5期
关键词:领悟素质教育人生

于周成+韩延利

素质教育对语文教学方面的启发实际上就是让学生多“悟”。

现实生活中,有许多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只停留在字词上,他们觉得自己除了字词外,就不知该干什么了。他们也生活在“生活”中,但对生活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觉得“生活”不知如何面对,作文千篇一律,内容空洞,语言贫乏苍白。实际上,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重视到“悟”,没有注意引导学生感悟生活,感悟人生。

“悟”即“感悟”也就是有所感而领悟。语文水平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领悟”出来的能力。当掌握这种能力时,学生对生活就不会“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了,感情也就会随之而生,此时语文水平就会大大提高。

所以,在语文的教学过程中应重视“悟”的引导,通过“悟”的学习使学生领悟生活,感悟人生。当学生完全学会领悟时,相信他们不会再对生活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了。他们的文章必将融入自己的体会和感受。

那么,在教学过程中应如何去做呢?

“悟”课文,进而举一反三,形成自己的人生经验。

课文历经长时间的考验,其文本足以成为学生“感悟”学习的榜样。而文章作为思想的体现,凝聚着作者对生活、对人生与社会的看法和主张,基于此,流传千古的文章就是优秀的文章,是值得感悟的文章;这样的文章有很多被选到课本里。语文教育者就是要引导学生领悟作者的这种“悟”,学生在领悟了作者的感受后,必能重新认识生活、认识人生。这样做的结果必然会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也可避免语文课上的枯燥乏味。

素质教育背景下,新教材的编写指导思想是“联系生活,扎实、活泼、有序地进行语文基本训练,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必须与生活紧密联系”(课本前的说明)。

教材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宗旨。而课文是教材宗旨的体现,是概括生活的典范之作。作者将对生活、对人生、对艺术的理解——悟,都融入行文之中,作者的见解在文章中随处可见。学习课文时不能忽视作者的主张——对生活内涵的揭示与对人生的领悟,和对作者表现生活技法的点拨。课文所写的内容,有很多在生活中发生,甚至于学生自己就亲身经历过,但由于学生缺乏领悟能力,辨别力不强,又没有用心去想,因而对这些感受就很浅,甚至可以说是一片混沌。如朱自清的《背影》,写出了父子离别时的父亲切切的关爱,道出了人间最珍贵的亲情。自己即将远行,与父母分离的场面,学生都能够经历过,但为什么学生写不出这种感人肺腑的文章呢?主要原因就是没有领悟到这种亲情。所以,在教学中,需要有意识地去解开生活的内涵,让学生体会作者的心情,领悟作者的生活,通过比较对照,把课文与生活、作者与自己联系起来,引导学生领悟作者对生活的“悟”,领悟自己生活的真谛,领悟自己的人生价值。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美国教育家华特·B·科勒涅斯认为。的确,生活与人生是一部永远读不完的教材。每个人对生活与人生的看法也不会完全相同,正所谓:“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对生活、对人生缺乏“感悟”的人很难具备较高的语文素质。这就是说要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就应重视引导学生对生活、对人生的感悟,让其全身心的去感受生活和人生。“感悟”是深入生活、人生的深层,对事物本质特征的一种能动的思考和透视。引导学生感悟,就是要让客观的事物现象,周围的人物景观,不但入目、入耳,更要入心。把自己的情感和生命灌注到客观物象中。用这种物象表现自己的生命情感,引起别人的理解或感悟。王国维说:“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入乎其内”方能见得得真,见得真才能感悟深。王安石曾说:“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可见引导学生学习贵在有所感,有所思。

开锁需钥匙,学习要策略。素质教育背景下,语文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在细致地观察丰富多彩的生活与人生的基础上,深刻地“领悟”。学生一旦拿到了这把钥匙,源头活水就会奔涌而来,语文水平也必会明显提高。

语文教育的目标是让学生终生受益,使其在随后的人生中随时能够有所感悟,而不是只有高考。

于周成,韩延利,教师,现居山东即墨。

猜你喜欢

领悟素质教育人生
了解“SSA” 领悟全等形
多么痛的领悟
人生中的某一天
论美育中的音乐教育与素质教育中的音乐教育
如何有效渗透素质教育理念
吃“螃蟹”之后的领悟
文言文要诵读也要领悟
关注基础教育阶段中的素质教育
斜倚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