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文言文教学方法浅议
2014-04-11张传英
作为我国文学瑰宝的古代诗文辞赋在新编的初中语文教材中占据着不小的份额,对这些古文的学习能够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让他们从古人的文采与智慧之中汲取到知识的营养,更重要的是学习古文能够普及悠久的中华文化,激发同学们对我国博大精深的优秀文化产生热爱之情,更好地传承与弘扬我国文化。
而如何做好初中文言文教学,确切说是怎样引导学生更有效地进行文言文学习,一直是初中语文教师忧虑所在。古诗还好,有韵律在,能够琅琅上口,而文言文则常常显得拗口难懂,尤其是对知识还欠缺的初中生来说,它成了语文学习过程中的一个“老大难”。为了改善初中生文言文学习中“春风不度玉门关”的荒芜之景,达到“柳暗花明又一村”之地,笔者认为,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文言文的过程中,需要注意方法上的转换,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的水平,笔者在此抛砖引玉,谈几点浅显的看法。
一.以知识激发热情
初中文言文,最难做到的就是激发学生兴趣,他们处在成熟与幼稚之间,难以保持长久的注意力,对较为枯燥的事物也缺乏一定的耐心。文言文产生的年代大部分都已经距离今天较远,古人说话与行文的方式与今人存在很大的差异性,为了激发学生兴趣,教师在备课时可以把与本课内容相关的流传至今的白话故事搜集整理,在课堂教学开始之前讲述给同学们,或者直接从网上下载此类故事的动画讲解视频,这些故事大多生动有趣,有简单易懂,同学们在这些有趣的故事中开始文言文的学习,自然带着一种学习的热情。
有关三国的故事已经是家喻户晓,有关三国人物的典故、传说或者成语故事等等,都数不胜数。这样在学习《出师表》一课时,教师可以提前准备一些有趣的三国故事。课堂开始时先让同学们讲述自己知道的三国故事,之后再补充一些自己准备好的故事,同时也穿插相关的成语典故,如三顾茅庐、桃园结义、望梅止渴、身在曹营心在汉、草船借箭等等,这些知识性的故事不但能调动学生课堂学习的兴趣,激发他们对知识的渴望,也有利于他们的知识积累。
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同样也需要以已有知识进行激发。同时,为了更好地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参与到课堂学习当中去。课前,安排学生充分利用辅导书、工具书以及网络查找与本课相关的知识。如《出师表》的课堂教学开始前一个星期,教师就可以让学生查找关于刘备、诸葛亮、曹操等三国人物的故事或者《三国演义》的主要故事,让他们在课堂上口头展示自己查阅的成果。这些连环紧扣的故事,在他们查找的过程中就会产生一种吸引他们的力量,他们也会在课堂展示的过程中体验到拥有知识的喜悦,从而也更加认真地学习知识。
二.以诵读造就语感
文言文的学习不比白话文,这种与我们今天相去甚远的说话方式不在我们的说话习惯之内,为了培养文言文阅读语感,必不可少的是多读。我国古代语文教学的方法教师诵读,讲求“书读百其义自现”的教学策略,这种方法放到今天也许有着诸多的弊端,但是在文言文的教学当中,也有其可取之处。文学大家苏东坡也赞成这样的看法,认为:“读得熟,则不待其说,自晓其义也。故书不厌百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学生的阅读是一种自我体验的过程,如果一味用简单乏味的讲解代替学生的自主阅读学习,他们的自主能动性则被抹杀,教师的理解与讲授也不一定能全然与他们的思想相吻合,只能是教师讲的辛苦,学生听的痛苦。
文言文语感的培养,也是在诵读的过程中培养出来的。在诵读的过程中,优美的文辞、精警的语句、真切的情感以及文章的奥妙都能不知不觉间融汇到学生原有的知识积累中,并形成深刻的印象。如学生在诵读《出师表》的过程中,对于“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这样的名言警句不待教师讲述,便已经能够自主翻译,并且有了自己的体会。对于文言文中出现的生疏字词也是如此,多度即便,拗口的词句便顺口起来,这些生词也逐渐成为熟词,学生的词汇积累也得以增加。在诵读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古文遣词造句的规律也为他们所熟知,甚至有人在作文中还能出现一些半文言的句子,是否能写成得体的初中作文暂且不提,至少对文言文的熟读给了他们文言语感。
在《出师表》的学习中,教师可以带领学生采用的诵读方法有跟着教材配送的朗读磁带诵读,这样能够帮助学生矫正字音;也能师生间进行配乐朗读,时而悠扬时而雄壮的音乐在激起同学们指点江山的豪情时,他们诵读的激情也被点燃;也可以不同的同学分段读,促进他们之间相互学习与激励。
三.以情境体验情感
语文学科本身作为人文学科,具备对学生影响巨大的人文内涵,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也应该注重学生自身的主体性体验。在学习《出师表》时,可以让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自己品味诸葛亮的品行特点,也可以发挥自己的强大的联想力与想象力,品读三国形势,也可以用自己的小小智慧,为刘备的江山振兴大业出谋划策等等。教师也要给学生展示自己思想成果的机会,并尊重他们的意见。在学习的过程中,每个学生由于经历与知识储备还有生活背景的差异,对待事物的理解也不尽相同,正如“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学生对诸葛亮、刘备、曹操这些历史人物的看法也是不同的,教师在鼓励学生发表自己见解的时候应该抱着包容开放的积极心态,提倡“百家争鸣”。学生在这样的学习体验中,自己成为学习的主体,并且能够对《出师表》中的天下形势、人物背景形成一些自己的见解,在提高知识的同时,思维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在初中生的世界观与思维意识里,也许古人的生活背景和思考做事的方式都比较难以理解,这就需要教师备足功课,对每篇古文所发生的历史背景、文化背景都做一个全面详实的了解,这样在课堂讲述的过程中,才能为学生全面展示,甚至还原当时的历史或文化情境,学生在真实生动的情境中,也更容易理解文章的思想情感与价值观,在与当今世界价值观进行联系比较时也容易得多。
在《出师表》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简单勾勒三国形势图,并对当时三国各自的人事力量、物质财富力量等做一个简单描述,学生明白了在魏蜀吴三国中,蜀国在政治、地理、物质等方面的劣势,对文中诸葛亮所作的“今天下三分,益州疲(pí)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的定论也就更容易理解了,对诸葛亮临危受命的勇气与为国尽忠的情怀也会生起诚挚的敬佩之情。同时对文中所列人物的关系也简单开列人物关系图,这样学生不至于对着一连串的名字晕头转向,也可以更加了解三国形势。虽然这些大部分不是课堂教学的重点,但这对于课堂教学目标的实现确实有着重要的意义。作为开放的语文教学,不是为了灌输知识而教学,而是要教给学生全面的能力。进行情境构筑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置身其境时更真切地体会一下作者当时的情感体验,使学生思维变得细腻之时,也能培养他们敏锐的洞察力与深刻的思维力。
四.以主动培养鉴赏力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为学生还原课文情境以获得真切的情感体验,说到底都是为了让学生主动学习,在主动的学习中掌握知识,培养能力。然而大楼的建设不可以从第四层、第五层开始,而应该切实做好每一步,教师在做到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情况下,还原了课文的历史情境,学生也能够主动参与到学习当中来。文言文教学中的掌握知识与培养能力也就是对文言常识、古字词意思与古文语法构造等知识的掌握,培养能力当中最主要的也就是文言鉴赏的能力。而要真正做到这一点则需要做好几项基本功。
首先就是学会中文工具书的使用。由于古文中存在很多与当今意思大相径庭的字词,学生要学会在诸如《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古汉语词典》等适于初中生使用的中文工具书当中查找文中所用古词在今天的意思,争取做到能依靠中文工具书无障碍阅读古文。培养这项能力的目的就是为学生在课外自主阅读古文打下基础。要培养对文言文的鉴赏能力,就要有着充足的阅读量做支撑。在课外古文阅读中,例如《三国志》、半文言的小说寓言等都是不错的阅读材料,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积累字词、增长见识之外,也培养出了古文语感,对其中包含的丰富的文化知识以及优美精警的句子都能得到学习。有着丰厚的阅读量以后,古文行文造句的精妙也就能明白一二,再加以教师的指导,就能自主感悟古文中的思想与智慧,古文的审美鉴赏能力也就得以提高。
五.结束语
总之,在初中教材当中,文言文所占的篇幅,所选择的诗词古文都是中华民族文化史的名篇佳作,学好这些文学经典对提高初中生语文水平具有很好的作用。笔者认为,在文言文的教学当中,教师应该培养以学生为主体的意识,充分调动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的兴趣,让他们参与当文言文的学习当中来。主动去读、主动去思考,以自己的思维去体验古人的情感与智慧。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也应该立足于学生,以他们的思维方式与兴趣爱好为出发点设计课堂,从令他们感兴趣的地方带领他们进入课堂知识的学习中,这样学生既不觉得枯燥,也能够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本文主要对立足于学生的文言文教学方法进行讨论,以期提高初中文言文教学效率。
张传英,教师,现居山东临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