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课堂中进行激励教育
2014-04-11王淑萍
教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有效地开展激励教育,让激励教育在语文课堂中生根发芽,并绽放出美丽的花朵。下面将从激励教育的实施策略方面探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激励教育的有效途径。
一.教育者要树立激励理念
作为激励教育的主要实施者,教师首先要具有坚定正确的激励教育理念。倘若没有把激励教育放在心中,对学生横挑鼻子竖挑眼,满眼都是学生的不足,不仅会降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本身从工作中也毫无快乐可言,加重职业倦怠感。所以语文教师要学会激励孩子,真正的从讲台上走下来,融入学生之中,挖掘学生的潜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让激励成为习惯
激励教育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也不是“立竿见影”马上就能解决问题的灵丹妙药,它需要教育者持之以恒的耐心和坚持力。在教学实践中大多数语文教师能够自觉运用激励手段,但往往有时候运用的不得当,不能持之以恒。看到学生不听话、吵闹、成绩下降等头疼局面,教师往往会忍不住大声责骂,批评教育在某些教师的头脑中已先入为主。还有的教师遇到问题了就采用激励教育,平时就把激励教育抛到九霄云外,这都是不能坚持激励教育的表现。究其原因,教师还是没能把学生放到与之平等的地位上,没有真正从学生的需要出发。教师要沉下心来,俯下身子看我们的学生,融入学生之中,分享喜与忧,乐与悲,会发现学生更多的闪光点,也就更了解你的学生。让激励融入你教学生活的一部分,成为一种习惯,会对学生增添更多的欣赏与喝彩。
三.加强师生沟通 营造和谐氛围
传统的师生关系是严肃的,等级分明的。学生心中老师的印象似乎永远是冰冷、严肃、古板的。而老师心中学生的形象似乎永远是淘气的、顽皮的。这种形象在无意中加深了师生之间的隔阂,使教学任务完成起来的难度增加,同时课堂效率也显然不能够得到有效提高。教师应该率先打破这种隔阂,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与学生做朋友,营造一种和谐愉快的课堂气氛。这样学生就会放松情绪,不再那么紧张,并且乐意将他的想法与教师进行分享。比如教师在每次开学之初,都可以与学生进行沟通。大致的将这个学期的教学计划,教学目标讲给学生听一遍,然后咨询学生的意见,让学生也参与到计划的制定之中去。在一种和谐愉悦的气氛中交流,学生是愿意大胆表达他们的想法的。当教学计划融合了学生的意愿之后,他们也成为了这个计划制定者了。由原来被动接受教学计划,被动的跟在老师的步伐后面走的“接收者”转变为自己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出适合自己计划的“制定者”,在这一转变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必定大幅增加,能够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课堂效率也就自然能够得到提高。
四.创设教学激励情景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成不同的激励情景。通过创设激励情景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教师的课堂语言要丰富多彩、幽默生动。只有这样富有感情色彩的语言才能把语文课本中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把枯燥的文字赋予生命,将文本中的人物生动形象的呈现在学生面前,在这样富有情趣的课堂学生听得津津有味,从而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语文学习中去。
五.调动身体感官 大声进行朗读
“空谈误邦,实干兴国。”这句话同样适用于小学语文教学,空谈理解理论对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无济于事,只有将具体步骤运用于实际教授过程才能真正的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而朗读,无疑是一种很好的锻炼方法。学生在朗读的同时,能够充分调动眼、口、手、心等器官。学生在朗读的同时,一要眼睛仔细看,二要嘴巴大声朗读,同时还要富有感情,第三点,朗读在动情时还需要必要的肢体语言,以此来更为充分的表达感情,四要用心琢磨,琢磨其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和想要表达的内容。在调动这些感官的同时,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学生会不由自主的进入到作者所营造的文学情境中,情绪也自然而然的受到文学作品的感染,而对于文章内容有着更为深刻的体会。比如在学习《天净沙·秋思》这一首词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大声朗读,在抑扬顿挫的朗读中体会作者对于家乡的思念与忧愁之情,在朗读中加深对该词的理解。教师在授课时应该多采取研讨式的教学方法,给予学生更多的时间进行自我体会和大声朗读,鼓励学生对同一篇文章发表不同的看法和观点,做出个性化的解读,而不是要求学生千篇一律地遵循标准答案,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所谓激励性评价就是使被评价者产生向上的欲望和动力,并获得成功的一种评价手段,是新课改倡导的发展性评价的重要内容。语文教师应该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王淑萍,教师,现居吉林洮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