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戏剧语言及其创新
2014-04-10孔建富
孔建富
摘 要:戏剧语言具有传递信息功能和表达情感功能。戏剧文学以语言作反映社会生活,表达思想感情。所以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创造新形式,语汇要有新颖度,语体要有新风格;创新语言内涵,动作的心理化,人物语言的性格化与人性化。
关键词:戏剧文学;戏剧语言;创新
郭沫若先生指出,“话剧中的对话除供人看之外还要考虑到供人听。”以台词为主体的戏剧语言是任何一个剧作家都不可忽视的。戏剧家只有凭借语气来刻画人物、铺叙情节、营造悬念、体现主题。对戏剧语言的把握程度,是衡量一个戏剧家的重要尺度。中国有句戏谚说,“千斤话白四两唱”,足可表现对语言的重视。所以,旧时观众不说看戏,而说“听戏”。
那么,什么是戏剧语言?戏剧有什么作用?如何创新戏剧语言?本文试结合戏剧本身加以说明。
一、什么是戏剧语言
戏剧文学有两种语言。一是作家的“舞台指示”,它是一种说明性的语言(有的也兼有一定的叙述性、描写性),是作家为了把剧本搬上舞台而写的一些文字材料,是剧本不可少的一个组成部分;二是人物的语言,即剧中人物的台词(包括对话、独白和旁白),它是剧本的主要部分。由于“剧本要求每个剧中人物用自己的语言和行动来表现自己的特征,而不用作者提示崛,因此,人物的语言—台词是剧本描绘戏剧冲突、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主题的主要手段,是形成剧本的基本材料。本文所谈的戏剧语言,指的就是人物的语言—台词。
二、戏剧语言的作用
语言在戏剧中具有特殊的地位,是戏剧其他构成成分所不能相比的,戏剧虽然是表演艺术,但是戏剧不可能完全靠亦步亦趋的表演而展示某一特定时空下的社会生活及具体过程,即使那剧情题材选取表现的只是在一座房子里一天内发生的事件,也是舞台演绎重现所力所不能及的,而语言恰恰是成就任何戏剧剧情演绎的万应灵丹。在戏剧中,语言串联沟通了戏剧结构的一切,戏剧中的对白、独自、旁白成就了戏剧的人物塑造、情节展开及其主题的实现。
1.戏剧语言的传递信息功能。
在戏剧作品中,戏剧作者要通过语言符号勾画剧情、描写人生、表现社会、传达思想,语言符号在戏剧作品中成为储存与传递信息的载体,是剧作者展示戏剧内容的依托。离开语言符号,戏剧内容将无以依附,戏剧作品将无以存在。
2.戏剧语言的表达情感功能。
戏剧语言传递信息的功能是显而易见并易于为人认同的,而戏剧语言的表述情感功能的认知是特别需要强调的。语言既是交际信息的传递符号,也是沟通情感的载体。在戏剧中,盛载着情感的话语符号抒发着作者的思考、情怀,而观众也正是通过那些话语符号体察作者的情感、心灵,受到作者情感的熏陶和思想的教化。
三、戏剧语言的创新
戏剧文学以语言作为艺术媒介、基本材料、必要手段,来塑造艺术形象,反映社会生活,表达思想感情。同所有艺术都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一样,新时期中国戏剧语言,也要锐意求新、勇于开拓,创造新形式、新内涵、新格调,这对于新时期中国戏剧总体美学品格的提升,显然是大有裨益的。
1.创新语言形式。
新时期中国戏剧语言的新特点,表现在它的时代化上,这种时代化又主要体现在新形式上。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创新语言形式:
(1)语汇要有新颖度。语汇是语言的组成单位,也是语言的“细胞”。中国戏剧的新风貌,是以其语汇的新颖度为有效载体的。在这方面,有许多成功的例证。例如许多英语原词或音译词语等,都成为戏剧语言中的习惯用语。从中可以明显看到,随着改革开放的大潮,西方文化与西方语言进入包括中国戏剧在内的各个领域中的一个缩影。除了外来语汇以外,还有一些汉语中的新潮语汇,同样显示出来新颖度。
(2)语体要有新风格。作为语言社会功能变体的语体,即适应不同的社会活动领域的交际需要所形成的、具有一定功能和风格特点的语言表达体式,在新时期的中国戏剧语言中,也明显地表现出全新的风格,并以此构成整个戏剧语言新风貌的一大重要因素。在过士行创作的《坏话一条街》中,融绕口令、歇后语、民谣、谚语、顺口溜等各种语体于一炉,并赋予它们以新时期“坏话”的新风格,而无论是“坏话”还是“怪话”,都显示出新时期中国戏剧语言新风貌之美。
2.创新语言内涵。
当前中国戏剧语言时代化的新形式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而剧作家们在戏剧语言的创新开拓中,其目的与主旨始终定位在人性化的新内涵上。这种新内涵,也可分为两个层面来分析:
(1)动作的心理化。“戏剧是动作的艺术”,即使没有语言只有动作(如哑剧、舞剧等)的戏剧也是戏剧,故戏剧语言的特性,也以动作性作为首要特征。然而,新时期中国戏剧语言的创新之处,正在于将语言的动作性由重视人物的形体(外部)动作转入到更加重视人物丰富复杂的心理(内部)动作上,从而使戏剧语言富有深刻厚重的人性化内涵。真正实现了著名导演艺术家焦菊隐所提出的“语言的行动性,就是语言所代表着的人物的丰富而复杂的思想活动。
(2)人物语言的性格化与人性化。中国戏剧语言的性格化,已由一般的性格化深入到人性化的层面。这一点,可以从著名剧作家沙叶新创作的话剧《马克思秘史》中马克思一段台词中得到实证:“我同时代人对我污蔑,使我脸上毫无光彩:后世人对我极度的赞扬,又会使我脸上有过多的脂粉。这都不是我本来的面目。对赞扬我的人,我要特别提醒:应该完全按照历史的真实,以淳朴的本色把历史人物描绘出来,而不要像资产阶级史学家那样,给自己的英雄人物创造出某种圣像式的形象—‘脚穿厚底靴,头绕灵光圈。其实我是个普通人,人所具有的,我都具有。”这种把“神”拉“回到“人”的人性化性格语言,来源于新时期人性化社会的大主题与大背景。
参考文献:
[1]王胜华.小议戏剧语言[J].修辞学习,1994,(01).
[2]刘洪甲.试论戏剧语言的艺术美[J].徐州师范学院学报,1993,(01).
[3]刘桂芳,唐卓.关于戏剧语言及其创作的几点言说[J].四川戏剧,2007,(01).
[4]陈春燕.新时期戏剧语言新识[J].戏剧文学,2007,(0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