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学的几点建议
2014-04-10孟庆霞
孟庆霞
摘 要:新课改看似繁花似锦,轰轰烈烈,实际还存在很多误区,这些误区有思想认识上的、有实际操作性的,我们要在大刀阔斧改革的同时还要冷静思考,仔细琢磨。本文从改革中的误区和传统经典教法来阐述。
关键词:新课改;误区;经典教法
语文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其全新的现代阅读理论、写作理论和教学理论对语文教育起到了解放和促进的作用,使得语文教育呈现出一片生机勃勃的崭新局面。然而,在一片赞歌和热闹背后,我们不得不清醒的看到:由于对《语文课程标准》的错误解读,中学语文教学改革中已出现了一些不良倾向。直面问题,探寻经典中的新路。
一、本人在教学实践中所观察到的几种误区
1.误以为形式上的作秀可以掩盖经典教法。
在新课程思想的“指导”下,一些老师有意无意地忽视了语文基础知识的背诵和课外知识的阅读。那些不出彩的字词教学,那些考试中不再涉及的语法、文体、修辞等内容慢慢地淡出了语文课堂。好像谁在讲这些内容就跟不上形势了,落伍了。取而代之的是越来越新奇的教学设计,越来越精美的教学课件,越来越热闹的小组讨论。但这些“繁华”过后,学生真正学到了什么呢?“花枝招展”的课堂设计很难让学生静下心来对文本进行潜心解读,更谈不上心灵的触动,精神的对话,一晃而过,让人眼花缭乱的课件,留给学生回味的也只能是几声喀嚓喀嚓的声音和几张美丽的图片了。乱哄哄地讨论看似热闹但大多缺少明确的指向,学生海阔天空,甚至胡言乱语,却一概受到表扬鼓励,说你有新意,他有创新。为了很好地体现“生活有多大,语文的外延就有多大”这句不知谁说的名言,许多老师无论什么内容一律把拓展延伸放在首要位置。课文的朗读,语句的理解大概也就十几分钟。其实多读多背还是很有必要的。新课改并不意味着摒弃所有的传统教法。
2.多媒体滥用。
多媒体滥用就是整节几乎一直使用多媒体。在教学实际中,有的教师为了体现新课标中关于“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的理念,不论需不需要或者是否有助于教学美感。看到文章就草率肢解,全部分解为多媒体可以利用的环节,对优美的文辞视而不见,对感人的事迹无动于衷。就如同一位美国学者在谈及中国的教育现状时所说的那样“知识麻木了头脑”,这种现象实在令人忧虑。选入教材的文章均为文质兼美的典范之作,在教学中,完全可以通过积累拓展把课文读“厚”。读“厚”的过程可以激活单调、枯燥的训练,构建教书育人、提升学生素养的新型课堂。
二、让传统经典的语文教法为其注入一剂强心针
1.多读。
新课标对“阅读和鉴赏”提出的要求是“高中三年课外自读文学名著(五部以上)以及其他读物,总量不少于150万字。同时也提出了课外阅读的目标要求:“具有广泛的阅读兴趣,努力扩大阅读视野。学会正确、自主地选择阅读材料,读好书,读五本书,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高文化品位。”这个要求的提出体现了新课改对课外阅读的重视程度。事实上,“语文阅读能力的提高只有依靠大量阅读,没有捷径可走。”而多读也是我们传统语文教学中的主要方法。古人早已有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些经验之谈都体现了多读对于培养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的重要作用。
2.多背。
新课标中明确提出要“重视文言文的诵读和背诵”,“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事实上,背诵是古人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行之有效的方法,很多名人也对此有很深的体会。郭沫若就曾说:“儿时背下的书,像一个大冰山,入了肚子,随着年龄增大,它会慢慢融化,一融化可就是财富了。”背诵名篇,非常必要,这种办法看似笨拙,实巧妙。它可以是古典作品中的形象、意境、风格、节奏等都铭刻在自己的脑海中,一辈子也磨洗不掉。因此,才可能由于对它们非常熟悉而懂得非常深透。可见,背诵确是一种很有效的方法。在背诵的过程中,学生的语感就得到了培养,在积累了大量的文言名篇后,相信不用多分析各种语法、词类活用的现象、各种特殊句式,学生都能在反复涵咏中认知和理解文本。在文言文阅读方面,要破除的旧教法是那种死板的文言知识的传授,是那种脱离语境梳理语法、句式用法的方法。新课标是十分提倡多背的,它提出文言文的学习有“一多一少”,即“重视多读,努力扩大阅读面,少做脱离了课文语境、所谓梳理规律、机械操作性的客观化、标准化练习。”多读与新课改并不相违背。
3.多写。
新课程标准中第六条指出:“能独立修改自己的文章,结合所学语文知识,多写多改,养成切磋交流的习惯。乐于相互展示和评价写作成果。45分钟能写600字左右的文章。课外练笔不少于2万字。”从中可以看出新课改对写作训练的重视,而且对量的要求也是比较大的。事实上,要提高写作水平,最关键的还是要多写。只有在写的过程中才能不断地发现自己写作上的问题,才能不断地提高自己,很难想象一个平时不注重写作的同学能够在考场上写出优秀的文章出来,一个平时不注重观察生活的同学也很难写出深刻的文章来。新课标第4条说得更加清楚了:“在生活和学习中多方面地积累素材,多想多写,做到有感而发。”既使做不到每日一篇,也应该要保持思考的能力,坚持对生命的体验。
多读、多背、多写占了课堂的半壁江山,那些伪讨论就少了,多媒体也知趣的隐退一些。但愿二者结合打造我们新课改下的魅力课堂。祝愿课改的路能越走越远。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