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初中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2014-04-10王雅丽
王雅丽
摘 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是教育界重要的研究课题,采用深挖课文主体、充分利用教材;拓展开去,扩大视野;培养学生热爱环境、关心社会、养成良好学习习惯来调动语文学习兴趣。
关键词:热爱环境;关心社会;养成良好习惯
由于一些家长和有些老师片面强调教学质量,一味的追求学习成绩,导致上课时就是为了赶任务,教学就是为了要成绩,因而在上课过程中对教材中许多有价值的东西,不敢深究,对学生有兴趣的事情不敢放手,虽然,教改一再提倡素质教育,一再强调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但现实教学过程中大部分还是满堂灌的教学,因而也就导致教改精神无法得到真正的落实,使学生对语文学习没有兴趣。那么怎样才能改变目前语文学习的这种尴尬局面呢?我就自己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做法,作以下几方面的探讨。
一、深挖课文主体、充分利用教材
1.培养各种技能:朗诵、表演、讲故事、演讲等。
语文教育不应仅仅是教学生识字和阅读的问题,更应该是一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问题。在教学生读懂课文内容的同时,更主要的应该要学会了解文章并欣赏文章。通过学习课文掌握文章的重点字、词、句,加强自己的基础知识,进而做到会朗诵、根据课文片段进行简单的表演、讲故事、改编、演讲等。培养朗诵、表演、讲故事、演讲等各种技能,不仅能大大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更主要的是通过培养这些技能,还能大大的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让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更加有意义。而这些技能的培养成功,将会大大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而感受语文学习的乐趣。
2.培养热爱环境、关心社会、养成良好习惯。
文学,即是人学,语文是人们是学习中最早接触的文学,早在以前就有人提出大语文的说法,是对语文的定义、内容、作用更高意义上的认识,真正的语文老师所肩负的任务已不是教书识字而已,更多的是担负起要把学习者培养成一个对家庭、社会、民族应当担当怎样的责任的问题。
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要死教条,而是先让学生自己结合实际去阅读课文内容,让学生自己去判断、去认识,老师再做适时的引导,使学生获得正确的科学认识。
二、拓展开去,开阔视野,认真做好读书札记、课前五分钟、日记
一个知识渊博、学者,他获得知识的途径也必然是广泛的。同样中学生要想学好语文仅仅靠一节语文课、一本语文书是绝对不可能的。要想学好语文除了上好语文课、学好语文课本之外,还要尽可能的做到:(1)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作好读书札记。“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在有限的生命里,要想学到无限的知识,进行大量的阅读是必要的。(2)阅读是为了补充知识,内在的知识更多的还要通过外在的语言表现出来,而课前五分钟,则是锻炼这种语言表现的最好方法,语文老师千万不要吝啬这五分钟的时间,往往伟大的演讲家、出色的辩论者就因这五分钟而产生;现在很多学生,在私下里的时候,有一直说不完的话,但一旦真的要让他,在公共场合表现的时候,半个钟头说不出一句话,而课前5分钟,则是改变这种状况、锻炼学生胆量的最好方式;(3)阅读是从历代的智者中获得已有的知识,而日记则是从生活中获得及时的感知。即我们常说的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得真知。读得多了,要是自己不写作,那就像一个想学游泳的人,学了很多的理论,却从来不下水,结果也是不会游泳的。写作业也一样,因而,指导学生节假日、星期天要尽量的走出去,从现实生活中、奥秘无穷的大自然里学到更多的知识。
假如上好语文课,是一滴水的话,那么作好“读书札记、课前五分钟、日记”则是一个海,一滴水只有放到大海里才会永不枯竭,要学好语文,真正把语文生活化,生活语文化,那就必须作好“读书札记、课前五分钟、日记”。
三、放眼未来,不求考试一时的得失
现代的社会是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社会,“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叶圣陶老先生也说过“教是为了不教”,素质教育的目的也是教学生“会做人、会学习、会工作”。因此语文教育决定了学生在学会“会做人、会学习、会工作”的时候,短期内成绩会受到一定的影响,譬如:深挖课文主体、充分利用教材培养三观和各种技能、热爱环境、关心社会、养成良好习惯,作好“读书札记、课前五分钟、日记“的时候,很多内容是很实用但又不一定短期内的考试会考试的,因而,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考试成绩,也必然会招来各方面的非议。假如没有自己的长远计划,没有教育学生树立长远学习的观念,只是考虑考试一时的得失,那么在教学过程中就会因一时的挫折而放弃自己的做法,最终使语文教育永远走不出沼泽地,深陷原先的尴尬境地。
如何才能培养中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是一个迫切而又永恒的话题,上面三个方面只是自己教学生活的一些做法和感受,也取得一些效果,但真要让语文在整个学习中发挥应有的作用,让语文成为学习和生活的必须还是任重道远,语文教育工作者更应该身体力行,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认真探讨。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