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活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新思考
2014-04-10娄杰
娄杰
摘 要: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化,小学语文课堂发生了可喜的变化。然而,课堂教学还存在沉闷的景象。一般认为原因是教师讲课拘泥于课本。其实,深层原因在于传统的中国文化影响。让课堂生动活泼起来,应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注重实践,让课堂走向生活;平等交流,引导学生质疑;启思导学,积极改进教学方法。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学生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化,小学语文课堂发生了可喜的变化,老师控制少了,学生参与多了;老师讲的少了,学生学的多了……然而,课堂教学沉闷的景象依旧:学生从不主动发言,安静地当听众,或乐于当观众,看着班里的“活跃分子”发言;分组讨论时,学生不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而是在别的同学陈述过后应声附和简单地表示赞同,就当作是自己的发言了;更有的学生思路没有跟上课堂的教学进度,只顾自己看书,甚至思路脱离课堂做其他事情或睡觉……这种沉闷的课堂气氛反过来又严重影响老师讲课的情绪,降低了老师授课的热情……为此,研究如何激活小学语文课堂很有必要。
一、小学语文课堂沉闷的原因分析
小学语文课堂沉闷的原因很多,一般认为问题集中在教师讲课拘泥于课本,内容不够精彩,吸引不了学生的注意力,或教师业务水平有限,无法提供给学生丰富的知识,引发学生思考,使学生丧失课堂参与的积极性。
其实,深层原因在于中国文化深受儒家思想、道教、佛教的影响。传统的中国文化以集体主义或环境主义为主要特征。其推崇重集体,轻个人;重义务,轻权利;重和谐,轻竞争。
从学生角度来说,保持沉默是他们保全面子的手段。学生害怕主动回答问题,因为他们害怕答案是错的,会在同学面前丢面子;一旦被点名要求回答问题而回答错误,就会觉得非常尴尬甚至羞耻,所以很多学生为避免被点名回答问题宁愿不回答;即使对不明白的地方进行提问,很多学生采取的也是课下提问,因为害怕课上提问表现出自己没有听懂而丢掉面子,同时他们也担心若所提出的问题老师无法解答而伤及老师的面子,破坏了课堂的和谐气氛。
在儒家传统中,学生和教师都认为,教师无论是在学识还是道德方面都是学生的楷模。学生在课堂上通过温顺和服从表示对教师的尊重,教师也理所当然地接纳这份尊重,师生关系具有权威性和等级性。因此,很多教师并不喜欢具有创造力的学生,因为他们经常表现出固执,反叛和注意力不集中,以自我为中心,提出一些教师计划外的问题或怀疑教师观点。这样教师就认为这些学生干扰课堂教学和其他同学。对于学生的提问,很多教师希望是在课下单独进行,这样即使不能圆满地回答也不会在课堂上学生们面前丢掉面子伤害自己的权威。学生越有创造力,就越容易打破大多中国教师追求的“和谐的等级”,这样的学生也就越难于控制和管理。体面地将课程讲完对于很多教师是很重要的。
二、激活小学语文课堂的途径
所谓“激活”就是让课堂生动活泼起来,改变以往教师“满堂灌”的“一潭死水”局面。下面就如何激活小学语文课堂谈几点做法。
(一)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在教学中,教材是教学的依据,教师依据教材,又拓展教材,是教材与学生的中间桥梁,左岸连着“死”知识,右岸连着“活”学生。这就需要教师突破教材对学生教育的禁锢,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如,《苹果里的五角星》一课,讲邻居家的小男孩跑到“我”家来切苹果给“我”看,苹果核像颗五角星的事,课文的最后提到“如果你想知道什么叫创造力,往小处说,就是换一种切苹果的方法。”形象间接地告诉了我们创造力来源于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课文的结尾仿佛戛然而止,既说出了点什么,又感觉没说出什么。我觉得这是教材的留白,我抓住这一留白,让学生说说你从这里想到了什么?展开交流,大家各抒己见:
生1:要想有创造,就要换个角度想问题;
生2:要想发现,就要换个方法试试;
生3:我想回家切个橘子看看。
这个想法打开了学生的思绪,有的说回家切菠萝,有的说回家切番茄,有的说回家切玉米、切土豆等等,个个兴趣盎然。这个教材不再仅仅是“死”的教材,而变成了鲜活的生活实践。最后我点题:生活中,我们只要勇于尝试,勤于思考,就会有创新。
(二)注重实践,让课堂走向生活
曾几何时,学习语文的手段似乎就是认字、抄词、背课文。难怪学生感慨:语文真枯燥,不愿学语文。如果略加改变,注重实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活”学语文,这样在实践的过程中逐步提高各方面的能力,那学生就不会不愿学语文了。
语文本身就是一种特殊的生活,是学生天天在用的一种本领,所以,我们可以让他们走进生活,关注社会,积极参加实践活动,通过观察、采访、搜集、整理、积累素材,说身边人,写身边事,提高各方面能力。
(三)启思导学,积极改进教学方法
在教学中,我注意以学生的学为立足点,坚持“授人以渔”,相机把各种思维方法(如比较、联系、假设、归纳、分类、联想、想象等)教给学生,指导和训练他们把规律性的知识转化为探索新知的方式。还积极培养学生主动质疑解惑的习惯,鼓励他们不迷信课本,不迷信教师,勇于发表自己独立的见解。引导同学各抒己见,在不同看法的碰撞中提高认识水平,通过生疑、析疑的过程,强化他们积极思维、善于探索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杨宁.活化课堂教学的方法探析[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09,(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