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学生生活实际 深化初中物理课堂教学
2014-04-10李卫
李卫
摘 要:随着新课改的实施与普及,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开展初中物理教学活动”成为了诸多初中物理教育工作者一致追求的教育理念以及课堂教学模式。本文作者结合自身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对“生活化”的物理教学模式展开了分析与探讨。
关键词:初中物理;生活实际;物理教学情境
《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对“生活化”的物理教学模式做出了详细的诠释“义务教育阶段的物理课程应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认知特点;促使学生将所学的物理规律广泛应用于生产生活实际,以此实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最终教学目的。”
在此背景下,“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开展初中物理教学活动”就成为了诸多初中物理教育工作者一致追求的教育理念以及课堂教学模式。那么,如何将物理学习的具体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形成密切的联系呢?以下,笔者将结合自身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展开对上述问题的分析与探讨。
一、创设与学生生活实际密切相关的物理教学情境
所谓教学情境,其广义是指能引起学生产生一定情感反应的外部客观环境;狭义则是指在课堂教学环境中对学生产生良好影响、促使其积极进行学习的整个教学过程。
《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指出“既然物理知识与日常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初中物理教师就应努力创设一些与学生生活实际密切相关的物理教学情景,以此作为调动学生学习积极主动性、启发思维、开发智力、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途径。”
经过对新课标精神的认真学习与研读,我将这一理念灵活运用到了日常的教学实践之中。例如,讲到“摩擦起电”这部分知识点之时,我带了一个神秘的小道具——一把塑料材质的梳子,并邀请一名头发较长的女同学到讲台上配合我一起完成下面的实验:首先,女生用这把塑料梳子反复梳理头发,会发现头发经常吸住梳子;之后将这把塑料梳子跟一些细小的碎纸屑做接触,发现不少碎纸屑也都纷纷依附于梳子之上。
这是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生活现象,可是部分学生却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并不是特别清楚这些常见生活现象背后所蕴含的的物理原理。因此,通过这一情景,不但最大限度上集中了学生的思维以及注意力,有效激发了其积极探究、主动学习的兴趣以及热情;而且通过这一真实的物理教学情景,很容易使学生联想到日常生活中其它类似的物理现象,这对于他们加深对于“摩擦起电”内容的认识与理解都产生了极大的帮助。
二、将日常生活现象与实验探究活动联系起来,促使实验内容的生活化
实验是整个物理学科体系的基础组成部分,许多物理定义、规律、公式等都是在大量实验的基础之上,经过反思、升华、总结形成的。“物理学习若离开了观察和实验,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纸上谈兵。”实验之于物理学的必要性以及重要意义不难看出。因此,从这层意义展开来讲,将日常生活现象与实验探究活动联系起来,既是提高实验教学实用性的必要措施,更是落实“生活化”教学理念、构建“生活化”物理课堂的重要补充。
例如,对于思维尚未发展成熟的初中学生来说,“大气压”这部分内容不但知识点稍显抽象,就连实验内容也较为笼统,与他们的日常生活经验缺乏明显的联系。因此,学生普遍反应这部分知识点过难,不容易理解。鉴于这种情况,我在课堂之上做了“覆杯实验”以及“矿泉水瓶变扁”两个足以证明大气压存在性的演示实验。
覆杯实验:首先在玻璃杯中注满水,再将薄纸片盖在玻璃杯口之上;用手按着纸片将玻璃杯整个倒置,慢慢移开托着薄纸片的手。这时,就会发现不但玻璃杯中的水不流出,而且纸片也同样掉不下来。
“矿泉水瓶变扁”实验:在一个完好无损的矿泉水瓶子之中倒入热水,稍停几秒之后,将瓶中的热水全部倒掉,之后再将冷水淋到矿泉水瓶之上。这时,会发现伴随着“啪”“啪”的声音,矿泉水瓶迅速瘪下去。
这两个实验所使用的器材都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物,而且整个实验过程都简单、清晰、易操作,有利于学生在观察实验的过程之中,积极思考之所以产生上述“奇怪”现象的物理原因。如此一来,教师不但得以巧妙的将“大气压”这部分知识顺利导入,而且通过演示这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理现象又切实帮助学生加深了对于这部分知识点的认识与理解,为切实提高当节物理课的教学效率以及质量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物理源于生活,并最终回归生活,走向社会。面对新一轮的课程教育改革,初中物理教育工作者必须想法设法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经验紧密联系起来,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之上,帮助他们实现对于具体知识点的更好认识与理解,并进一步升华到社会生活实践运用之中。唯有如此,方能真正实现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效率以及学生学习能力双提高、双进步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黄凯:紧抓课本链接生活——初中物理教学与生活的有效联系;[J]读与写,2013-06-15
[2]施顺旺:联系生活实际物理现象,深化初中物理课堂教学;[J]剑南文学,2012-12-2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