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心理素质养成浅议
2014-04-10景传武
景传武
摘 要:中学生的心理问题越来越为突出,对中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是当前中学教育的一个空白,我们只有把中学学科基础教育与心理培养并重,才是一个应该具有的完整的教育,才是对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良好教育。
关键词:心理素养;情感;目标欲望;人格发展
当今世界是一个物质生产飞速发展,而心理发展与时代发展严得脱节的节社会。我们过分重视了物质的生产而忽略了心理素质的培养。拥有强大的个人才会拥有强大的社会,只有每个人都成为顶天立地的大丈夫,我们的社会才会变得强大。对大丈夫,孟子说得极为精彩:“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此之谓大丈夫。”说得正是人内心的强大,内心的强大即我们所说的心理素质过硬。心理素质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基础,是指人的心理过程和个性两方面的品质,这种品质在一定意义上决定着一个人的人生价值。心理的健康发展是最基本的人生课题,重视当代中学生心理素质培养是时代的挑战,所以,我把当代中学生心理素质培养的出发点、立足点、着眼点、侧重点和落脚点作以浅议,以供同志者商榷。
世界的一切都在加速度变化,不但科技,社会人文心理也与昨天迥异,学生作为社会的新生代,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也是民族所需。如何把学生的思想观念与国家命运联系在一起,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也是我们当今应该探讨的问题。因此,开发潜能应是中学生心理素质培养的出发点。
中学生的情绪和情感培养也是心理培养的一个重点内容。人的情绪、情感在人生过程中起着动力的作用,也就是说在人生的道路上,真正推动人前进力量的不是知识,也不是认识,而是人的情感,正如古人所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其中积极情感对人的活动起“增力”作用。现实生活中,情绪情感广泛地渗透在中学生的一切活动中,时刻伴随着每一个个体,影响着中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健康,影响着中学生对自己、对他人、对人生、对社会的看法和态度。中学生正处在青年期,青年期的情绪情感无论在强度、广度、深度和稳定性、倾向性等方面都有其特殊性,其基本状态是动荡不稳、易感易变,其特点是两极性和矛盾性并存,稳定性与波动性并存,外显性与内隐性并存,冲动性与理智性并存,层次性与复杂性并存,这些特点常常导致中学生产生焦虑、抑郁、冷漠、易怒、嫉妒和压抑等情绪困扰。当代中学生由于特殊的生长环境、社会对他们的要求,家长对他们的期望都很高,加之个人的成才欲望又很强烈,但自身心理发展处于尚未成熟阶段,缺乏社会经验,心理比较脆弱,适应能力较差,情绪又不稳定,常常发生心理失衡。中学是培养人才的地方,更是潜移默化育人的环境,稳定的情绪情感既可以境养又可以潜移默化地感染,因此,对中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必须立足于以中学生情绪情感的培育。
还有就是中学生的人格的养成,对其一生的成长是起着关键作用的。一个人事业的成功与否,家庭生活的幸福与否,人际关系的和谐与否,都与人格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事实表明,人格的发展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中学生在未来生活中怎样运用以及能否有效地应用已经获得的知识。人格学家斯普里查尔经过大量的实验调查后报告:“正规教育结束以后,生活技能与成功更多的是与心理成熟有关,其次,才是学术才华。”当代中国正处在历史性的大变革时期,在学生人格发展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当代社会的发展,都必须建立在与时代适应的、健康良好的人格基础上,否则将是无本之木。
目标欲望是一个人追求的内在动力,这种动力的大小决定着人生的成就水平。欲望是每个人都存在的,只有在强烈的欲望需求下,才能驱使一个人去产生成就动力。人生的两种境地进取和消极等待就是因为欲望的强弱不同造成的。中学生的目标欲望如何,将直接决定着其成功与否。成功是个体心理的不同满足,欲望+智商=成功。因此,培养中学生心理素质应重点着眼于目标欲望的培养。美国心理学家麦史里兰指出,具有这种高度的成就动机的人的数量和质量是一个公司最宝贵的资源。中学生立志成才,首先就应该有强烈的成就欲望,有了它,就拥有三种最重要的东西:即自觉性、主动性、创造性。有此三性,也就大大增加一个人成功做某事的可能性。
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是人带赖以生存的最基本的条件,适者生存是生物进化的普遍规律。中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标志是具有较强的生存环境的适应力、自我认识的矫正力和人格完整的控制力三个方面,这三个方面的有机整合,构成一个人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正是心理健康的集中表现。中学生只有具备了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就能每时每刻对自己的社会角色都有良好的心理适应,才能自觉地履行自己的社会义务和责任,就能自觉地使自己的言行接受社会规范,能自觉地抛弃和谴责自私、偏狭的以我为中心的观念。因此,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是在中学生素质的培养的另一关键点。
以上几个方面是相辅相成的,它们之间互相渗透,相互影响。这几个方面又是一个较大、较难的工程,它们的正确引导与培养与现在的考试形式在有些时候又总有些冲突,好在现在的教育改革有了良好的发展态势,有些地方还取得了一定的成功,已经能与素质教育较好的融合,我们在此基础上应更不探索,在开展基础教育课程的同时,对中学生这个特殊而关键的群体给予足够的关注,对他们的心理健康进行进一步的培养,无论对个人、对社会、对民族都是颇有裨益的。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