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案例的运用
2014-04-10韦桂琴
韦桂琴
思想品德课的本质特点要求在教学中必须坚持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的原则,以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知识、能力三方面的教学目标。案例可把抽象的东西具体化,把它们置于一定的实际情景与生动有趣的情节之中,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养成探究问题的好习惯,让学生认识到这些原理、概念在现实生活中的表现和用处,并能很好地用来指导自己的行为。
案例教学作为一种互动式、启发式的现代教学模式,其最大特点就是教师已不再是教学内容的制定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学过程的控制者和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判者,而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领导者和参与者。案例教学的核心是案例。案例,就是为了一定的教育教学目标,围绕选定的一个或多个问题,以事实为素材而编写成的对某一真实情境的描述。案例教学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双向和多向互动合作活动,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学会合作学习。案例教学要求把学习的知识置于鲜活具体的案例情境中,让学生形成对知识的多角度的理解和扩展,让学生从以往的被动接受中解放出来,使学习真正成为一种高级思维活动,从而让学生学会探究学习。
案例教学要求学生直接参与对案例的分析、讨论和评价,这就对培养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提供了一个有利的条件。例如笔者在指导学生学习“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受国家法律的保护”这一内容时,就运用了本人亲身经历的一件事:1月16日,我在本地的超市购买了两瓶菠萝罐头。3月14日中午吃了一瓶,下午三点钟时,突然肚子疼痛、腹泻。多方寻找原因,罪魁祸首就是菠萝罐头。仔细查看后发现该产品是既无产地又无生产日期的伪劣产品。由此提出问题让学生探讨:(1)老师该怎么办?(2)作为消费者,我们应该依法享有哪些权利?(3)超市经营者侵犯了老师哪些权利?(4)今后我们在购买商品时应注意些什么?(5)此案例给你什么启示?(6)消费者应怎样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案例教学中的案例应该是贴近社会,来源于现实社会生活的真实事例。因此思想品德课教师要深入社会,进行调查研究,掌握真实、具体、生动的第一手资料。教师也可根据教学需要,指导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并在这基础上精心选择和编写案例。但一切案例都通过社会调查得来是不可能的。实际上获取案例的渠道很多,可来自电视、书报、杂志、广播、网络、见闻和亲身经历。教师要保证选取的案例具有典型性、真实性、针对性、新颖性、开放性,以正面案例为主。例如笔者在指导学生学习“参与政治生活”这一内容时,就通过温家宝总理在新华网与网民在线交流,问政于民、问计于民的案例来设计问题,并让学生开展讨论;学习“合理消费”这一内容时,就运用学生自身的消费经历作为案例,展开分析与讨论。案例呈现的方式有以下几种:(1)教师或学生叙述案例;(2)运用多媒体课件演示案例;(3)让学生表演案例;(4)把案例作为资料打印出来,分发给学生,让学生阅读分析。案例的呈现可在课前,也可在课中。教师要确定好最能体现案例特点的最佳呈现方式和时间。
通过对案例的分析探究,每个学生都会有自己的思维结果,教师要及时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交流。首先,学生分小组讨论。分组时,每组成员以不超过十人为宜;注意小组成员之间的差异性和互补性,各小组的总体水平要基本一致。采用这种讨论形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发挥集体的智慧。其次,全班交流,学生点评。小组讨论后,每组推荐代表发言,阐明本组的观点,本组其他学生可进行补充,其他组的学生也可发表意见和观点。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同学发言进行评价,该肯定的要肯定,该否定的要否定,否定的要说明理由,以期达到本次案例教学的目的。教师要对学生讨论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要以正面激励为主。对在讨论中积极参与的学生要给予表扬,对学生表现出的探索精神和能力要给予赞赏,也要指出其不足之处。对一些平时不积极发表意见而在本次讨论中有进步的学生,更要注意及时给予正面激励,使他们增强自信心,再接再厉,今后积极参与讨论,大胆表现自己。
案例教学中,要对案例中所蕴涵的道理进行归纳总结。总结有三种形式:学生总结、教师总结、师生共同总结。同时,教师应该结合教材内容和案例材料,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进行良好行为养成指导。
(责任编辑袁妮)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