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初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2014-04-10陈绸民
陈绸民
中学数学教学中,根据数学学科的特点及学生的个性特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本人多年来一直从事农村初中数学教学工作,对如何培养初中学生的思维能力有一定的心得体会,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作些分析探讨。
一、注意一题多解或一题多变,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
初中阶段的学生,由于年龄、知识的局限,思维比较狭隘,处于一种半封闭状态。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利用一些典型习题,引导学生多角度对其进行分析、讨论,寻求多种解答方法,并对不同解答方法进行对比分析,找出不同解法的关键点。这样做可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融会贯通,提高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
【例1】甲、乙两人制作某种机器零件。已知甲每小时比乙多做6个,甲做90个所用时间与乙做60个所用的时间相同,求甲、乙每小时各做多少个零件?
解法1:设乙每小时做x个零件,根据题意有:
90∶60=(x+6)∶x,则可求。
解法2:设甲做90个零件的时间为t小时,依据题意,得90t-60t=6,从而得所求。
解法3:设甲每小时做x个零件,乙每小时做y个零件,则
x-y=6,
90∶x=60∶y也可求。
本题是工作量问题,可根据其数量关系和原数据编制行程、面积等问题,使一题多解转为一题多变。
图1
【例2】如图1所示,在△ABC中,∠A及其外角的平分线交直线BC于E、F,过A作△ABC的外接圆的切线交CE于D,此外,不再添加任何线段,由此可推出哪些结论?
思维能力较强的学生可得出:
(1)AE⊥AF;
(2)∠3=∠B;
(3)∠DAE=∠DEA,DA=DE;
(4)∠4=∠F,DA=DF;
(5)D为EF的中点;
(6)DA2=DC·DB;DE2=DC·DB;DF2=DC·DB;
(7)EB·FC=EC·FB……
二、注意辨别是非,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批判性思维有利于发现问题、提出疑问。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结合一些易混淆的概念,引导学生分析辨别,以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
【例3】将根号外的字母移入根号内:a-1a。
解析:a-1a=-a.
显然上述解析是错误的,这里a<0,正确答案应是--a。
图2
【例4】如图2所示,在△ABC中,AB=AC,D是BC延长线上一点,E是AB上一点,DE交AC于点F,求证AE 证明:过点E作EG∥BC交AC于G, ∵AB=AC ∴AE=AG ∵AF>AG ∴AF>AE,即AE 这里证明似乎很简单,可事实上错了,由直观图形代替了必要的证明,默认了AF>AG。 三、注意思维的迁移与创新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创新思维能帮助学生主动、独创地发现新事物,并提出新见解,解决新问题。学习不能满足于领会教科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更重要的是学会迁移与创新,学会用新的方法解决问题。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例5】A、B两地的路程为18千米,甲从A地,乙从B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二人相遇后,甲再走2小时30分到达B地,乙再走1小时36分到达A地,求两人的速度。 解:设相遇前甲、乙二人各走了x小时,依据题意得: 1.6∶x=x∶2.5,解得x=2。 则甲的速度=18∶(2+2.5)=4(千米/时), 乙的速度=18∶(2+1.6)=5(千米/时)。 此题解法比较巧妙、独特,是创新思维的结果。 思维是一种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特别是初中阶段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要逐步养成自觉、积极思维的良好习惯,就会有利于其他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责任编辑黄春香)
中学数学教学中,根据数学学科的特点及学生的个性特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本人多年来一直从事农村初中数学教学工作,对如何培养初中学生的思维能力有一定的心得体会,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作些分析探讨。
一、注意一题多解或一题多变,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
初中阶段的学生,由于年龄、知识的局限,思维比较狭隘,处于一种半封闭状态。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利用一些典型习题,引导学生多角度对其进行分析、讨论,寻求多种解答方法,并对不同解答方法进行对比分析,找出不同解法的关键点。这样做可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融会贯通,提高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
【例1】甲、乙两人制作某种机器零件。已知甲每小时比乙多做6个,甲做90个所用时间与乙做60个所用的时间相同,求甲、乙每小时各做多少个零件?
解法1:设乙每小时做x个零件,根据题意有:
90∶60=(x+6)∶x,则可求。
解法2:设甲做90个零件的时间为t小时,依据题意,得90t-60t=6,从而得所求。
解法3:设甲每小时做x个零件,乙每小时做y个零件,则
x-y=6,
90∶x=60∶y也可求。
本题是工作量问题,可根据其数量关系和原数据编制行程、面积等问题,使一题多解转为一题多变。
图1
【例2】如图1所示,在△ABC中,∠A及其外角的平分线交直线BC于E、F,过A作△ABC的外接圆的切线交CE于D,此外,不再添加任何线段,由此可推出哪些结论?
思维能力较强的学生可得出:
(1)AE⊥AF;
(2)∠3=∠B;
(3)∠DAE=∠DEA,DA=DE;
(4)∠4=∠F,DA=DF;
(5)D为EF的中点;
(6)DA2=DC·DB;DE2=DC·DB;DF2=DC·DB;
(7)EB·FC=EC·FB……
二、注意辨别是非,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批判性思维有利于发现问题、提出疑问。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结合一些易混淆的概念,引导学生分析辨别,以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
【例3】将根号外的字母移入根号内:a-1a。
解析:a-1a=-a.
显然上述解析是错误的,这里a<0,正确答案应是--a。
图2
【例4】如图2所示,在△ABC中,AB=AC,D是BC延长线上一点,E是AB上一点,DE交AC于点F,求证AE 证明:过点E作EG∥BC交AC于G, ∵AB=AC ∴AE=AG ∵AF>AG ∴AF>AE,即AE 这里证明似乎很简单,可事实上错了,由直观图形代替了必要的证明,默认了AF>AG。 三、注意思维的迁移与创新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创新思维能帮助学生主动、独创地发现新事物,并提出新见解,解决新问题。学习不能满足于领会教科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更重要的是学会迁移与创新,学会用新的方法解决问题。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例5】A、B两地的路程为18千米,甲从A地,乙从B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二人相遇后,甲再走2小时30分到达B地,乙再走1小时36分到达A地,求两人的速度。 解:设相遇前甲、乙二人各走了x小时,依据题意得: 1.6∶x=x∶2.5,解得x=2。 则甲的速度=18∶(2+2.5)=4(千米/时), 乙的速度=18∶(2+1.6)=5(千米/时)。 此题解法比较巧妙、独特,是创新思维的结果。 思维是一种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特别是初中阶段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要逐步养成自觉、积极思维的良好习惯,就会有利于其他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责任编辑黄春香)
中学数学教学中,根据数学学科的特点及学生的个性特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本人多年来一直从事农村初中数学教学工作,对如何培养初中学生的思维能力有一定的心得体会,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作些分析探讨。
一、注意一题多解或一题多变,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
初中阶段的学生,由于年龄、知识的局限,思维比较狭隘,处于一种半封闭状态。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利用一些典型习题,引导学生多角度对其进行分析、讨论,寻求多种解答方法,并对不同解答方法进行对比分析,找出不同解法的关键点。这样做可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融会贯通,提高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
【例1】甲、乙两人制作某种机器零件。已知甲每小时比乙多做6个,甲做90个所用时间与乙做60个所用的时间相同,求甲、乙每小时各做多少个零件?
解法1:设乙每小时做x个零件,根据题意有:
90∶60=(x+6)∶x,则可求。
解法2:设甲做90个零件的时间为t小时,依据题意,得90t-60t=6,从而得所求。
解法3:设甲每小时做x个零件,乙每小时做y个零件,则
x-y=6,
90∶x=60∶y也可求。
本题是工作量问题,可根据其数量关系和原数据编制行程、面积等问题,使一题多解转为一题多变。
图1
【例2】如图1所示,在△ABC中,∠A及其外角的平分线交直线BC于E、F,过A作△ABC的外接圆的切线交CE于D,此外,不再添加任何线段,由此可推出哪些结论?
思维能力较强的学生可得出:
(1)AE⊥AF;
(2)∠3=∠B;
(3)∠DAE=∠DEA,DA=DE;
(4)∠4=∠F,DA=DF;
(5)D为EF的中点;
(6)DA2=DC·DB;DE2=DC·DB;DF2=DC·DB;
(7)EB·FC=EC·FB……
二、注意辨别是非,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批判性思维有利于发现问题、提出疑问。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结合一些易混淆的概念,引导学生分析辨别,以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
【例3】将根号外的字母移入根号内:a-1a。
解析:a-1a=-a.
显然上述解析是错误的,这里a<0,正确答案应是--a。
图2
【例4】如图2所示,在△ABC中,AB=AC,D是BC延长线上一点,E是AB上一点,DE交AC于点F,求证AE 证明:过点E作EG∥BC交AC于G, ∵AB=AC ∴AE=AG ∵AF>AG ∴AF>AE,即AE 这里证明似乎很简单,可事实上错了,由直观图形代替了必要的证明,默认了AF>AG。 三、注意思维的迁移与创新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创新思维能帮助学生主动、独创地发现新事物,并提出新见解,解决新问题。学习不能满足于领会教科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更重要的是学会迁移与创新,学会用新的方法解决问题。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例5】A、B两地的路程为18千米,甲从A地,乙从B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二人相遇后,甲再走2小时30分到达B地,乙再走1小时36分到达A地,求两人的速度。 解:设相遇前甲、乙二人各走了x小时,依据题意得: 1.6∶x=x∶2.5,解得x=2。 则甲的速度=18∶(2+2.5)=4(千米/时), 乙的速度=18∶(2+1.6)=5(千米/时)。 此题解法比较巧妙、独特,是创新思维的结果。 思维是一种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特别是初中阶段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要逐步养成自觉、积极思维的良好习惯,就会有利于其他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责任编辑黄春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