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探究能力培养策略浅探
2014-04-10方红
方红
一、教师要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
传统的数学教学,一般都是教师站在讲台上讲,学生坐在下面听或者教师提问,学生就举手回答。这种教学方式很死板,没有创新。因此,现代的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相信学生具备自学能力与创新能力,给学生营造一个有利于自主探究的气氛,让学习氛围融洽,师生关系民主。教师既要多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探究,也要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让学生保持积极探索、创新的热情。
[案例1]在“有理数的减法”教学中,出示一道题:2002年4月10日刊登的全国主要城市天气预报中,新疆的最高温度为4℃,最低气温为-3℃,这天新疆的温差为多少?引导学生认真读题,理解题意并回答问题。在这过程中,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同桌之间还可以相互交流、讨论。
结果分析:学生学完有理数的加法就可以做这道题目了,可能会有一部分教师认为这道题有些难度,不能让学生独自去探究,这样就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因此教师要转换教学方式,要相信学生的学习能力,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学生采用不同方式去学习、去摸索、去实践,这样才能体会到自主探究的成功与喜悦,从而提高探究学习的能力。
二、创设教学情境,激励学生主动探究
1.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在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都有这样的感受:很多次重点讲到的问题,学生总是不能全部吸收与掌握,甚至还有教师会埋怨学生的智商低,始终没发觉是自己的教学方式不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思维一般是从问题开始的,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而发展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结合教材知识来创设问题情境,以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兴趣,让学生自己主动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更为积极主动地去探究。
[案例2]客车从始发站到终点站,要依次停靠12个小站,请问客车从始发站开到终点站一路上乘客总共有多少种不同的乘车线路?
结果分析:教师一提出问题,教室里各学习小组马上进入讨论状态,学生都相互说出自己的看法并进行探讨。教师让小组代表说出解题思路,其他各个小组对此作比较分析。教师在指导学生分析问题的时候要注重培养学生把实际问题转变为数学模型的思维,这样做关键是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这时教师可以指出:我们能否把行车线路当作线段,每个车站都看做线段上的点呢?问题的本质是什么?这样就可以引出“线段的条数与线段上的点”的探究关系了。然后学生就可自己动手画图,互相探究分析,以高涨的学习热情投入到探究学习中去。这种方式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在欢快融洽的交流气氛中满怀激情地学习。
2.创设操作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学生学习数学的方法有亲身体验、动手实践、自主探究等。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要多引导学生动手操作,独立思考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案例3]在教学“三角形的三边关系”这一课时,教师可拿出事先准备好的三根长度分别为4cm、6cm、9cm的细绳,引导学生动手实验并思考:这三条“线段”都能“首尾顺次联结”构成一个三角形吗?然后让学生把最短的细绳剪去2cm,接着提出问题:①三条“线段”长度各是多少?②能否继续“首尾顺次联结”组成一个三角形?③最短那根再剪去一小段,然后“首尾顺次联结”,还能组成一个三角形吗?学生通过实验后正确回答,教师再次提问:是不是任何长度的三条线段都能“首尾顺次联结”构成三角形?
结果分析:在这堂数学课中,教师指导学生动手操作、思考、探讨,学生通过多种感官去感知事物,去获取感性知识,进行尝试、比较、分析,从而自己独立探索出“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定理”,这样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
3.创设开放性情境,体会自主探究成功的快乐
传统的数学教学是一种“填鸭式”教学,课堂上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也很死板,常常以封闭的形式呈现问题,给出唯一的答案。但是现代的数学教学中教师创设开放性的问题情境,一题多解,鼓励学生运用发散性思维,从不同的角度得出不是单一的、固定的答案。
[案例4]基本的口算题:9×4=36。改变题目为:□×□=36。你能填出几道这样的算式?
结果分析:学生在思考这道题时,很自然地去探究因数和积的关系。这类型的题目难度低,一般每个学生都能想出几个答案来。这种组合方式多,答案不是唯一的,很容易激发学生探索的热情,使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这类问题情境,一方面锻炼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另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起着主导的作用,教师要为学生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积极探索、创新,同时教师还要善于提出问题,并和学生一起探究、分析,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这样数学教学也会取得好的效果。
(责任编辑黄春香)endprint
一、教师要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
传统的数学教学,一般都是教师站在讲台上讲,学生坐在下面听或者教师提问,学生就举手回答。这种教学方式很死板,没有创新。因此,现代的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相信学生具备自学能力与创新能力,给学生营造一个有利于自主探究的气氛,让学习氛围融洽,师生关系民主。教师既要多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探究,也要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让学生保持积极探索、创新的热情。
[案例1]在“有理数的减法”教学中,出示一道题:2002年4月10日刊登的全国主要城市天气预报中,新疆的最高温度为4℃,最低气温为-3℃,这天新疆的温差为多少?引导学生认真读题,理解题意并回答问题。在这过程中,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同桌之间还可以相互交流、讨论。
结果分析:学生学完有理数的加法就可以做这道题目了,可能会有一部分教师认为这道题有些难度,不能让学生独自去探究,这样就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因此教师要转换教学方式,要相信学生的学习能力,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学生采用不同方式去学习、去摸索、去实践,这样才能体会到自主探究的成功与喜悦,从而提高探究学习的能力。
二、创设教学情境,激励学生主动探究
1.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在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都有这样的感受:很多次重点讲到的问题,学生总是不能全部吸收与掌握,甚至还有教师会埋怨学生的智商低,始终没发觉是自己的教学方式不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思维一般是从问题开始的,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而发展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结合教材知识来创设问题情境,以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兴趣,让学生自己主动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更为积极主动地去探究。
[案例2]客车从始发站到终点站,要依次停靠12个小站,请问客车从始发站开到终点站一路上乘客总共有多少种不同的乘车线路?
结果分析:教师一提出问题,教室里各学习小组马上进入讨论状态,学生都相互说出自己的看法并进行探讨。教师让小组代表说出解题思路,其他各个小组对此作比较分析。教师在指导学生分析问题的时候要注重培养学生把实际问题转变为数学模型的思维,这样做关键是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这时教师可以指出:我们能否把行车线路当作线段,每个车站都看做线段上的点呢?问题的本质是什么?这样就可以引出“线段的条数与线段上的点”的探究关系了。然后学生就可自己动手画图,互相探究分析,以高涨的学习热情投入到探究学习中去。这种方式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在欢快融洽的交流气氛中满怀激情地学习。
2.创设操作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学生学习数学的方法有亲身体验、动手实践、自主探究等。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要多引导学生动手操作,独立思考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案例3]在教学“三角形的三边关系”这一课时,教师可拿出事先准备好的三根长度分别为4cm、6cm、9cm的细绳,引导学生动手实验并思考:这三条“线段”都能“首尾顺次联结”构成一个三角形吗?然后让学生把最短的细绳剪去2cm,接着提出问题:①三条“线段”长度各是多少?②能否继续“首尾顺次联结”组成一个三角形?③最短那根再剪去一小段,然后“首尾顺次联结”,还能组成一个三角形吗?学生通过实验后正确回答,教师再次提问:是不是任何长度的三条线段都能“首尾顺次联结”构成三角形?
结果分析:在这堂数学课中,教师指导学生动手操作、思考、探讨,学生通过多种感官去感知事物,去获取感性知识,进行尝试、比较、分析,从而自己独立探索出“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定理”,这样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
3.创设开放性情境,体会自主探究成功的快乐
传统的数学教学是一种“填鸭式”教学,课堂上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也很死板,常常以封闭的形式呈现问题,给出唯一的答案。但是现代的数学教学中教师创设开放性的问题情境,一题多解,鼓励学生运用发散性思维,从不同的角度得出不是单一的、固定的答案。
[案例4]基本的口算题:9×4=36。改变题目为:□×□=36。你能填出几道这样的算式?
结果分析:学生在思考这道题时,很自然地去探究因数和积的关系。这类型的题目难度低,一般每个学生都能想出几个答案来。这种组合方式多,答案不是唯一的,很容易激发学生探索的热情,使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这类问题情境,一方面锻炼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另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起着主导的作用,教师要为学生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积极探索、创新,同时教师还要善于提出问题,并和学生一起探究、分析,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这样数学教学也会取得好的效果。
(责任编辑黄春香)endprint
一、教师要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
传统的数学教学,一般都是教师站在讲台上讲,学生坐在下面听或者教师提问,学生就举手回答。这种教学方式很死板,没有创新。因此,现代的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相信学生具备自学能力与创新能力,给学生营造一个有利于自主探究的气氛,让学习氛围融洽,师生关系民主。教师既要多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探究,也要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让学生保持积极探索、创新的热情。
[案例1]在“有理数的减法”教学中,出示一道题:2002年4月10日刊登的全国主要城市天气预报中,新疆的最高温度为4℃,最低气温为-3℃,这天新疆的温差为多少?引导学生认真读题,理解题意并回答问题。在这过程中,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同桌之间还可以相互交流、讨论。
结果分析:学生学完有理数的加法就可以做这道题目了,可能会有一部分教师认为这道题有些难度,不能让学生独自去探究,这样就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因此教师要转换教学方式,要相信学生的学习能力,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学生采用不同方式去学习、去摸索、去实践,这样才能体会到自主探究的成功与喜悦,从而提高探究学习的能力。
二、创设教学情境,激励学生主动探究
1.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在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都有这样的感受:很多次重点讲到的问题,学生总是不能全部吸收与掌握,甚至还有教师会埋怨学生的智商低,始终没发觉是自己的教学方式不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思维一般是从问题开始的,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而发展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结合教材知识来创设问题情境,以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兴趣,让学生自己主动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更为积极主动地去探究。
[案例2]客车从始发站到终点站,要依次停靠12个小站,请问客车从始发站开到终点站一路上乘客总共有多少种不同的乘车线路?
结果分析:教师一提出问题,教室里各学习小组马上进入讨论状态,学生都相互说出自己的看法并进行探讨。教师让小组代表说出解题思路,其他各个小组对此作比较分析。教师在指导学生分析问题的时候要注重培养学生把实际问题转变为数学模型的思维,这样做关键是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这时教师可以指出:我们能否把行车线路当作线段,每个车站都看做线段上的点呢?问题的本质是什么?这样就可以引出“线段的条数与线段上的点”的探究关系了。然后学生就可自己动手画图,互相探究分析,以高涨的学习热情投入到探究学习中去。这种方式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在欢快融洽的交流气氛中满怀激情地学习。
2.创设操作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学生学习数学的方法有亲身体验、动手实践、自主探究等。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要多引导学生动手操作,独立思考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案例3]在教学“三角形的三边关系”这一课时,教师可拿出事先准备好的三根长度分别为4cm、6cm、9cm的细绳,引导学生动手实验并思考:这三条“线段”都能“首尾顺次联结”构成一个三角形吗?然后让学生把最短的细绳剪去2cm,接着提出问题:①三条“线段”长度各是多少?②能否继续“首尾顺次联结”组成一个三角形?③最短那根再剪去一小段,然后“首尾顺次联结”,还能组成一个三角形吗?学生通过实验后正确回答,教师再次提问:是不是任何长度的三条线段都能“首尾顺次联结”构成三角形?
结果分析:在这堂数学课中,教师指导学生动手操作、思考、探讨,学生通过多种感官去感知事物,去获取感性知识,进行尝试、比较、分析,从而自己独立探索出“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定理”,这样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
3.创设开放性情境,体会自主探究成功的快乐
传统的数学教学是一种“填鸭式”教学,课堂上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也很死板,常常以封闭的形式呈现问题,给出唯一的答案。但是现代的数学教学中教师创设开放性的问题情境,一题多解,鼓励学生运用发散性思维,从不同的角度得出不是单一的、固定的答案。
[案例4]基本的口算题:9×4=36。改变题目为:□×□=36。你能填出几道这样的算式?
结果分析:学生在思考这道题时,很自然地去探究因数和积的关系。这类型的题目难度低,一般每个学生都能想出几个答案来。这种组合方式多,答案不是唯一的,很容易激发学生探索的热情,使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这类问题情境,一方面锻炼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另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起着主导的作用,教师要为学生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积极探索、创新,同时教师还要善于提出问题,并和学生一起探究、分析,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这样数学教学也会取得好的效果。
(责任编辑黄春香)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