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效能之思考和实践
2014-04-10张贻恒
张贻恒
课堂是教学活动的主阵地,是教师与学生进行有效沟通交流的重要场所之一。教育学指出,教学效能是教师与学生之间进行双边互动效果的有效反应和生动表现。新课改下的初中数学,倡导“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将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作为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因此,衡量教学效能高低的标准,主要放置在学生主体特性的展示上、学生解题技能的提升上、学生学习素养的培养上。基于上述内容,本人结合新课改目标要求,对提升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效能的策略进行了探索研究,现将本人探究实践的点滴心得进行简要论述。
一、彰显教学活动的双边特性,让学生在互动交流中激发自主能动性
教学活动是教师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的过程,学生在有效互动交流、探讨过程中,能够得到主体特性的有效展现。课堂教学是教师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的主阵地。教学活动效能的提升,离不开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努力。学生只有主动参与教学活动过程,才能为教学效能的提升打下坚实基础。这就要求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摒弃教学分离、教学脱节的传统教学模式,抓住课堂教学的双边互动特点,将学生引入新知讲解、问题探析的活动过程中,通过教学情境、教学语言、名人轶事等教学内容及教学手段的运用,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内在素养,促进初中生主动学习能力的有效提升。
如在“平行四边形的性质”新知教学活动中,教师采用“师生互动”的教学方式,创设了“现在路、桥衔接的地方,往往铺一大片平行四边形的地砖,这样可引起过往车辆驾驶员的注意,还可以增大摩擦力”这样具有生活意味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适宜的教学氛围中,保持良好的学习情感。同时,在新知教学活动中,通过师生互动的形式,抓住平行四边形性质内容的关键字词,采用一问一答的形式,与学生进行新知探知的有效互动,使学生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参与新知探知的学习全过程。值得注意的是,初中生自主学习潜能激发手段的运用,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贴近情感发展区,符合认知规律。
二、注重学生能动性的激发,让学生在动手探究中提升实践探究能力
初中生作为处于特殊发展阶段的学习群体,在学习知识、分析问题、解答问题等过程中,总会表现出积极探知求索的外在特性。而探究能力作为技能型人才的重要素养内容之一,历来是能力培养教学活动的重点要求之一。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将动手探究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中,结合教材内容、教学目标、重难点等内容,设置具有探究意义的教学情境,指导初中生进行新知内涵、解题策略等方面的探究分析活动,让学生在“动”的过程中,获得探究实践能力的有效提升。
如在“一次函数的图像和性质”问题课教学活动中,教师抓住学生对一次函数图像及其性质探知的积极情感,设置了以下问题案例:“下面的图像反映的是小明从家去菜地浇水,又去玉米地锄草,然后回家的过程。其中x表示时间,y表示小明离家的距离。根据图像回答问题:(1)菜地离小明家多远?小明走到菜地用了多少时间?(2)小明给菜地浇水用了多少时间?菜地离玉米地多远?小明从菜地到玉米地用了多少时间?(3)小明给玉米锄草用了多少时间?(4)玉米地离小明家多远?小明从玉米地走回家的平均速度是多少?要求学生完成问题案例的解答任务。学生在探知问题条件活动后,认为:“该问题需要运用一次函数的图像和性质内容进行解答。”此时,教师引导学生进行互动合作活动,找寻该问题解答的策略,学生通过合作探析认为:“应该采用数形结合的解题思路,借助于函数图像内容,构建等量关系。因为小明给菜地浇水、给玉米地锄草时离开家的距离不变,所以根据图像求出两个部分的时间相加即可得解。”并展示了解题过程。最后,教师对学生的解题思路及过程进行归纳总结。在此过程中,学生对一次函数的图像和性质问题案例解答的策略得到有效掌握,探究分析能力也得到有效提升。
三、发挥教师教学主导作用,让学生在解题训练中掌握解题思想策略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初中生数学学习能力水平可以通过解题思想策略的运用进行有效的展现。初中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讲授解题思想策略、传授解题技能,是其重要的教学任务和要求。而学生解题能力素养的提升,是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利用问题案例的发展功效,发挥自身所具有的指导功能,引导和指导初中生开展问题案例解答探析活动,适时渗透解题思想方法,让学生通过实践锻炼,对解题思想策略的内涵有深刻理解,对解题思想策略的运用有明晰掌握,切实增强初中生解题思想策略。
总之,课堂教学效能的提升,需要师生之间的共同实践和努力。初中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将能力培养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的始终,让学生在行之有效的教学活动中,主体特性得到展现,学习能力得到锻炼,数学学习素养得到提升。
(责任编辑罗艳)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