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而教
2014-04-10戴启猛
戴启猛
最近到学校参加初中数学的教研活动,听了一节七年级的数学课,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七年级(下册)第十章《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第一课时的内容《统计调查》。课的开始老师是这么设计的:“问题1:随着社会的发展,互联网已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大部分学生家里有电脑并且能上网,那么老师想问同学们在周末上网的时候,大部分时间都在做什么呢?”
从学生发言的情况看,学生对这个问题很感兴趣,教师利用PPT同步展示了学生上网所做的事情——玩游戏、看视频、聊天、查资料、听音乐……在此基础上,老师很自然地提出了问题2:“要想知道我们全班同学在平时上网时最爱做上述哪一项活动,应该怎么做呢?结果怎么样?”于是便引出了课题《统计调查》。再然后便是引导学生经历数据收集、整理、分析与描述的全过程。在数据整理环节,我发现学生统计出来的结果是“玩游戏”排第一,该班57名学生中有38名学生选择了“玩游戏”;其次是聊天;少得可怜的是查资料,只有1名学生。看到这样的调查结果,尽管课堂气氛非常热烈,我还是皱起了眉头:我们为什么而教?我们要让学生“了解、理解、掌握、会(操作技能)”什么?我想从课本中找到答案,结果发现老师已经“改编”了教材中的选项内容。课本原本设计的引例是:“问题1:如果要了解全班同学对新闻、体育、动画、娱乐、戏曲五类电视节目的喜爱情况,你会怎么做?”唉,老师,难道您认为课本的编者没能针对学生的兴趣来设计教学内容吗?
随着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用教材教”的教学观已经逐步被一线教师接受,但问题是“如何用教材教”?“用教材教”是不是就意味着一定要对教材进行“手术”?现在在老师中似乎有一股风气,若是在公开课或研究课上执教者不对教材进行大刀阔斧的删增改造,听课者似乎就感觉不出执教者的水平高低。这真的是一种误解,而且是必须纠正的一种误解。教材是供师生教学使用的最重要的教学资源,尊重教材,认真研读教材,用心揣摩教材的编者意图,科学设计教学流程,应成为我们合格教师教学的基本态度。本案例实质上就是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提醒:大家想一想,面对上述调查结果,如果是您在教学,您会怎么办?实际上,案例中的执教老师也借机对学生进行了所谓的德育渗透,如“上网玩游戏会影响健康、影响学习”等。可是,老师们想过没有,像这样的渗透,学生们究竟能听进去多少?它能改变学生对游戏的兴趣吗?相反,学生会从本次调查中获得这样一个重要信息:原来,班上有那么多同学与我有相同的兴趣!那么,我的爸爸妈妈和老师为什么还要禁止我玩游戏呢?这是非常严重的意识强化,相信这不会是这位执教老师“改编”教材的初衷。
再回过头来说说我们的教材。我相信,专家不会不懂现在的青少年有多么喜欢游戏,可是他们还是给出了如下五类健康的电视节目供学生选择:新闻、体育、动画、娱乐、戏曲。我的理解,这涉及我们的教学原则,那就是学校教育尤其是课堂教学必须坚持正面引导学生。
我们知道,每一个学科的教师,每一节课、每个单元教学、每一册教材都有学科特殊的教学目标。但我们必须牢记,我们在向学生传授学科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还有一个共同的目标,那才是教学的灵魂——为什么而教?正如北京师范大学肖川教授所言:“只有当我们所有的努力都是在切实帮助学生成为幸福人生的创造者和美好社会、自由社会的建设者,我们的教育才有了正当的价值追求。”
“为什么而教”是一个教学的目标系列。处于这个目标系列最高层级的是“我们究竟要为一个怎样的社会培养怎样的人”。对于这个问题,我们的回答,应是“为一个文明、和谐的社会培养幸福人生的创造者”。
(作者系南宁市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
(责编 白聪敏)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