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学学科定位与现代建构
2014-04-10彭立勋
彭立勋
摘 要:审美学是以人的审美活动和审美经验作为特定研究对象的综合交叉学科,是美学中一门相对独立的学科。当代美学研究重点的转移、艺术研究范式的转变和美学全方位面向现实生活的转型,共同推动了审美学的发展。审美哲学、审美心理学和审美艺术学构成西方现代审美学三种主要形态,它们在学术来源、研究角度、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上各具特点。审美学的现代建构需要扩大和推进多学科的交叉和融合,拓展和深化关于审美活动和审美经验的研究领域和问题,完善和创新学科体系,丰富和更新研究方法。
关键词:[HTK]美学;审美学;审美经验;交叉学科;学科体系;研究方法
中图分类号:J01 文献标识码:A
一、审美学的学科定位与当代发展 审美学是美学的一门分支学科,它以人的审美活动和审美经验作为特定的研究对象。审美活动是人的社会实践活动之一,主要包括两种形式:一是对一切具有审美价值的对象和艺术的欣赏;二是对艺术和一切审美对象的创造。人的实践活动是作为主体的人和作为客体的对象互相作用的结果。审美活动同样也是在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互相作用中发生的,但又具有不同于一般的实践活动的特点。所以,审美学必须研究审美主、客体以及它们相互之间的关系,阐明审美活动的来源、性质和特点。审美经验是审美主体在审美欣赏和美的创造活动中产生的感受和体验以及在感受、体验的基础上形成的判断和评价。它包括审美心理活动、审美评价活动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审美趣味、审美理想、审美标准等各种审美意识、审美心理、审美评价和其他各种审美意识的性质、特点和规律,是审美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就研究对象说,审美学和美学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按照传统理解,美学应当包括美、美感和艺术的研究,也就是包括了审美学的研究内容。但就研究范式和方法来看,审美学却超越了美学的学科界限。比如,审美心理研究需要美学和心理学、艺术心理学等学科的交叉;审美评价研究需要美学和价值学、艺术批评学等学科的交叉;审美趣味、审美标准和审美理想的研究需要美学和文化学、社会学等学科的交叉,等等。所以,审美学在美学中具有相对独立性。认为有了美学,审美学就不能作为独立的学科存在,是没有根据的。审美学和审美心理学有着密切关系,但两者又有区别。审美学研究人在审美欣赏和美的创造中的特殊感受和体验,就是研究审美心理活动。审美心理学专门以审美心理活动为研究对象、探讨审美心理的发生机制、审美心理的构成和过程、审美心理结构的形成和特点、审美的个性心理特点和差异性等。这是审美学中处于核心地位的重要部分。但审美心理学不是审美学研究的全部内容,也不能代替审美学。审美学还要研究审美评价和各种审美意识。它们虽然不能脱离审美感受和体验的心理活动,却是自觉地对后者的理性思考和深化,其形成要受到更多因素的影响,不能仅仅由心理学研究加以阐明。审美学和艺术学也有着密切关系。艺术欣赏和艺术创造活动是审美欣赏和美的创造活动的最集中的表现。审美经验最集中、最典型的形态就发生在艺术欣赏和艺术创造之中。审美学研究审美活动和审美经验,首先要研究艺术的欣赏和创造活动和从中得到的审美经验。这就和艺术学的研究互相交叉。但审美学并不研究艺术学的全部问题,而只是研究艺术与审美经验相关的问题。另一方面,审美学又不限于艺术学,它不仅研究艺术中的审美经验,而且要研究一切审美活动中的审美经验。审美活动除艺术外,还包括审美文化、审美教育、产品的形象设计、日常生活审美、自然美的欣赏和环境美化等等,这些审美活动中的审美经验也是审美学应当研究的。20世纪以来,审美学在西方获得了长足发展,这是同当代西方美学发生的重大变革相联系的。美学史表明,美学思想的产生是同对人类审美活动和审美经验的观察和探讨分不开的。但是,在很长的历史时期里,西方美学的研究重点却不是人的审美经验,而是美的本体。美的根源和美的本质问题,是西方古代美学的中心问题。到了近代,由于哲学重点向认识论的转移和心理学思想的发展,美学的主要研究对象开始从审美客体转向审美主体,对审美经验和审美意识的研究逐步成为美学研究的中心问题。英国经验派美学和康德美学在推动美学重点向审美经验转移中起到关键作用。这一趋势在20世纪得到强势延续。心理学美学的发展使审美经验单独成为美学的一种研究对象。从哲学、心理学、艺术学各种不同角度研究审美经验的学说和派别层出不穷。审美经验的研究取代美的本质的哲学探讨,名副其实地成为当代美学的主要对象,这种变革被公认为是当代美学区别于传统美学的一个主要标志。《走向科学的美学》一书的作者托马斯·门罗早就指出了当代美学的这个巨大变化。他说:“过去的美学曾一度被看作是一种‘美的哲学,一种主要旨在说明美和丑的本质的学科。”然而,“在当代的讨论中,这种词汇很少出现。取代它们的是一大批范围更加广泛的概念,即用来解释不同的艺术现象和艺术行为的概念。”①美学作为一种经验科学,已经主要倾向于对审美经验作现象的描述和研究。美学的这种变革必然推动审美学的学科发展。托马斯·门罗提出,科学美学应以描述和解释审美经验作为根本任务,包括审美形态学、审美心理学和审美价值学三个部分。审美形态学是通过对艺术形式的分析,研究激起审美经验的客体的结构性质;审美心理学是通过对人在艺术创造和欣赏过程中的行为和经验的分析,研究审美活动中主观经验方面的特征;审美价值学是通过对艺术作品之价值的评价的分析,研究审美价值的由来和标准。这可以说是对审美学内容和形态的一种较为全面的表述。和美学重点转向审美经验同时出现的另一个重要变化,是艺术研究范式的转变。西方传统的艺术研究,首先关心的是如何寻找艺术的共同本质和特征。许多美学家从某种先验的范畴和概念出发,力图通过抽象的思辨,推论出艺术的本质,建立起艺术的定义。当代西方美学界和艺术界对这种艺术研究范式基本上都持批判态度。他们认为,像这样“用思考和推理的方式去谈论艺术,就不可避免地给人造成一种印象:艺术是一种使人无法捉摸的东西” ②。要说明艺术的本质特征和创作、欣赏中的各种问题,必须从审美经验这种可以捉摸的东西出发。现象学美学家R.英加登说:“我认为把两种研究路线——(a)对艺术作品的一般研究和(b)审美经验研究(不管是在作者的创造经验的意义上还是在读者或观察者的接受经验的意义上)——相互对立起来是错误的。”③V.C.奥尔德里奇在《艺术哲学》一书中指出:一种合理的审美经验理论,乃是“讨论艺术哲学诸基本问题的良好出发点”。他认为关于艺术的研究包含三种逻辑方式,即描述、解释和评价,三种方式既有区别又有联系,而每一种都必须结合对审美经验的考察来进行。他说:“描述位于最底层,以描述为基础的解释位于第二层,评价属于最上层。因此,在考察完作为基础的审美经验及其描述之后,我们就上升到检验解释性艺术谈论的逻辑,最后达到对审美经验在艺术作品中的完整表现予以评价性考察的高度。”④这种艺术研究范式的转变要求审美学的发展与之相配合。因此,乔治·迪基在《美学引论》中提出,当代美学应由审美哲学、艺术哲学、批评哲学三大部分构成,这三大部分都以审美经验的研究为基础。其中,审美哲学则是对审美态度、审美对象、审美经验以及三者关系所做的研究和描述,这就是审美学的一种形态。从上世纪末开始,在后现代主义和西方文化新变化的推动下,审美文化、大众文化研究和日常生活美学、身体美学、环境美学、生态美学等开始走向美学的前沿,标志着美学全方位面向现实和生活的转型。和这些领域相关的不同于艺术的审美经验成为美学家关注的新热点。这也推动了审美学转向新的方向发展。费瑟斯通在《消费社会与后现代文化》中明确提出,在后现代的图像和符号浪潮推动下产生的艺术生活化和生活艺术化的双向交汇,已经形成了一种不同于艺术美学的新型审美经验。以往的审美经验研究主要限于艺术领域,对审美经验性质和规律的阐明,主要来自对艺术创作、欣赏、评价的经验的观察和总结。用这种审美经验理论来说明美的艺术之外的日常生活审美经验并不完全适用。接受美学的创始人尧斯在《审美经验与文学解释学》中就明确提出了日常生活中审美经验的地位、特征和界定问题。他根据杜威在《艺术即经验》中对审美经验的分析,认为审美经验根植于日产生活诸现象的审美品质之中,生活过程在恢复统一和谐的那一刻便获得了审美品质。所以,审美经验不仅和艺术相联系,也和实际经验具有密切关系。“审美经验可以与日常世界或者任何现实进行交流,并能够消除虚构和现实之间的两极对立。”⑤确立日常生活世界中的审美经验的特殊地位,标志着审美经验研究向生活世界的扩展。无独有偶,身体美学的创导者舒斯特曼在《实用主义美学》同样是从重新审视“杜威旨在‘恢复审美经验同生活的正常过程之间的连续性的审美自然主义”中,找到了艺术与生活、美的艺术与实用的艺术、高级艺术与通俗艺术、审美的与实践的等二分观念在根本上的连续性。他认为“审美经验不应受制于艺术作为历史限定的实践的狭窄范围”,“作为审美经验的有目的的生产,艺术变得更值得向未来的在大量不同生活经验的素材中的实验开放,对这些生活经验进行审美塑造和美化”。⑥这就为大众文化和通俗艺术的审美学研究开拓了道路。当代世界美学发展处在全球化互动的文化语境中,西方当代美学的种种变革深刻影响着中国当代美学的发展。在中国的语境下,这些变革几乎是共时性的交互着完成的。随着美学研究重点和艺术研究范式的转变,以及美学面向现实生活的转型,审美经验的研究在我国已经得到并将会更加得到重视,审美学的学科建设也将会得到进一步发展。endprint
二、西方现代审美学的主要形态 尽管西方美学从古代开始就有关于审美经验的论述,但审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却是在西方近代才产生的。鲍姆加登1750年出版的一部研究感性认识的专著,采用了“Aesthetica”作为书名,以标示一种新的学科。美学史普遍认为,这就是美学作为独立学科的正式诞生。但“Aesthetica”一词的希腊文本意是“感性学”,将它译为“审美学”比“美学”更加贴切。鲍姆加登在书中给美学下的定义是:“美学(自由艺术的理论、低级认识论、美的思维的艺术和与理性类似的思维的艺术)是感性认识的科学。” ⑦这里“感性认识”、“低级认识”、“美的思维”、“与理性类似的思维”等表述,与其说与美的本质有关,不如说与审美经验有关。这就证明这个被命名的新学科其实就是审美学。在鲍姆加登提出这一新学科名称前后,休谟也将“美学”作为一门与认识论相区别的学科单列出来。他认为认识论的对象是理智,而美学的对象是“趣味和情感”。他还写了专门研究“趣味”的《论趣味的标准》等论文,这是名副其实的审美学著作。不过,审美学作为一种完整形态,还是在康德的《判断力批判》中才正式形成的。《判断力批判》前部分“审美判断力的分析”属于美学。第一部分是“美的分析论”。所谓美的分析,在康德看来,并不是要分析客观现象何以为美,而是要分析为了判别某一对象为美时需要什么样的主观能力。所以,康德集中分析了鉴赏判断的特点。他说:“鉴赏是评判美的能力。但是要把一个对象称之为美的需要什么,这必须由对鉴赏判断的分析来解释。”⑧“鉴赏判断”(又译“趣味判断”)就是审美判断。康德根据认识论中四项范畴考察了鉴赏判断的特质,通过从质、量、关系、模态四个方面对鉴赏判断的分析,第一次全面完整地阐明了审美意识不同于逻辑认识和道德意识的特点和规律。接着,在“崇高的分析论”中,康德又将崇高的审美判断与美的鉴赏判断相比较,阐明了各自的特质和心理特点。再加上对“审美理念”和“审美理想”的分析与阐明,可以说,康德对审美意识活动和审美经验从哲学上作了全面、深刻的分析和论述,构建了审美学的完整形态,同时也提出了审美学中需要研究的基本矛盾和问题,为西方现代审美学的发展奠立了基础。从19世纪末20世纪初开始以来的西方现代美学,学派林立,思潮纷繁,形式多样,方法翻新。在这种学术背景中发展的审美学,逐渐形成了多种形式或形态,其中,审美哲学、审美心理学、审美艺术学构成现代审美学的三种主要形态,它们在学术来源和出发点、研究角度、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上均表现出不同的性质和特点。(一)审美哲学审美哲学继承和发展了康德在审美研究上的思辨传统,主要是从特定的哲学体系和观点出发来考察和研究审美意识和审美经验,重点探讨审美意识的来源、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的关系、审美意识的本质和特点、审美意识的历史形成和作用等审美学的哲学问题。其中,有代表性和较大影响的主要有唯意志主义审美学、表现主义审美学、实用主义审美学、现象学审美学、分析哲学审美学等。唯意志主义哲学的创立者叔本华认为,意志是世界的基础和本质,摆脱意志束缚,人才能得到解脱。他从唯意志论出发探讨和阐明审美活动和审美经验,把审美看作是人从意志的痛苦中解脱出来的一种形式,提出了“审美直观”说。审美直观是非理性的、直观的认识方式,可以超越个别事物直达理念;在审美直观中,主体无所欲求,超越功利,审美主体和审美对象之间没有利害关系;通过审美直观,审美主体“自失于对象之中”,达到主客体合一的境界。直觉表现主义的倡导者克罗齐认为整个世界都是精神活动的体现,而直觉是最基本的活动,是一切精神活动的基础。直觉是一种脱离理性的低级的感觉活动,也是心灵赋予物质以形式的活动。物质、感受、情绪经过心灵综合作用获得形式,也就是表现。审美或艺术活动就是这种“直觉即表现”的活动。成功的表现就是美,其效果就是审美快感。叔本华的“审美直观”说和克罗齐的“审美直觉”说都具有强烈的主观性和非理性特点,在后来西方审美学发展中也都产生了很大影响。实用主义哲学的主要代表人物杜威提出了“经验的自然主义”,并将其运用于审美经验研究,强调审美经验和日常生活经验之间的连续性。他认为任何经验假如它是完整的“一个经验”,并且在自身冲动的驱动下得到实现的话,都将具有审美性质,这便是审美经验产生的基础和来源。审美经验和日常经验并无本质的区别,只有程度的差别。审美经验是自然中一般的、重复的、有序的方面和它的特殊的、偶然的、不定的方面所构成的和谐融合,因而它将一个完整的经验变得更为清晰、更为强烈、更为集中。现象学哲学的创始人胡塞尔将纯粹意识作为研究对象,创立了意向性理论。他认为意向性代表着意识的最普遍结构,朝向对象是意识的根本特性。一切意识都是关于对象的意识,一切对象都是意识的对象。意识活动和意识对象作为纯粹意识的有机因素,二者是不可分割的。现象学美学家杜弗莱纳和英加登将意向性理论和现象学方法运用于审美经验研究,对审美经验与审美对象的关系、审美对象的形成和界定、审美经验的发生过程和特点以及审美价值与审美经验的关系等问题做出了独到的分析。他们认为,审美对象和审美知觉在审美经验中是不可分割的,二者相互依存。审美对象是在审美经验中形成的,艺术作品只是界定审美对象的基础,它只能在观赏者的审美经验中经过审美感知才能成为审美对象。审美经验和认识活动的对象是不同的,审美经验的对象不是一般知觉的实在对象,而是在审美经验中形成的审美对象。审美经验的发生包括审美的预备情绪、认识对象具有审美价值的特质、对构成的审美对象进行观照和产生愉快等基本阶段,其本质特点是构成审美对象,并通过情感观照体验对象的“质和谐”具有的审美价值。以上两种审美哲学不仅有特殊的哲学理论作支撑,而且有艺术的具体经验为佐证,能够给以人以较大启发,因而在审美学研究中一直受到重视。(二)审美心理学审美心理学又称心理学美学,是借鉴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从特定的心理学体系和观点出发,对审美经验和心理活动进行考察和研究。主要探讨审美心理的来源和生成、审美心理构成因素,审美心理过程、审美心理结构和特点、审美心理的个性特点及其形成、审美趣味和能力的培养等问题。西方现代审美心理学的主要代表有审美移情说、心理距离说、精神分析心理学美学、格式塔心理学美学等。endprint
移情说和心理距离说是20世纪初占支配地位的两种心理学美学。移情说的奠基人是德国美学家费肖尔父子,其代表人物遍布德国、英国和法国,最杰出的代表人物是里普斯。里普斯的美学研究是从心理学出发的,他的代表作《美学》副标题就是“美和艺术的心理学”。他认为美感产生于移情作用。移情作用是主体将自己的内心感受、情感、人格向客体“移植”或“外射”的活动,审美的移情不同于实用的移情,是一种不带任何实际利害的纯粹的审美观照。在审美移情活动中,审美主体即自我进入观照对象,对象的感性形式成为自我的载体。对象就是我自己,我的自我就是对象,自我和对象的对立消失了。审美的欣赏并非对于一个对象的欣赏,而是对于一个客观的自我的欣赏。审美欣赏的特征就在于在它里面我的感到愉快的自我和使我感到愉快的对象合二为一,两者都是直接经验到的自我。心理距离说的创立者是英国心理学家布劳。他用心理学的观点来解释康德的审美不涉及实际利害关系的性质和特点,认为心理距离是美感的一种显著特征和审美价值的一个特殊标准。心理距离是通过使客体摆脱人的实际需要和目的而取得的,它使审美主体抛弃了与对象的实际需要的联系,而专注于孤立的对象的形象的观赏。心理距离构成了一切艺术的共同因素,也成为一种审美原则。距离既不能太远,也不能太近,能否把距离的矛盾安排妥当是审美欣赏和艺术创造能否成功的决定条件。移情说和心理距离说都揭示了审美心理现象的某种特点,但并未对其做出完全科学的解释。精神分析心理学美学和格式塔心理学美学都是在各自心理学派思想的基础上建构审美心理学说的。精神分析心理学美学是建立在弗洛伊德创立的精神分析心理学的基础之上的。精神分析心理学的核心理论是无意识理论。弗洛伊德认为,人的心理是由意识、潜意识和无意识三部分组成的,无意识是指被压抑的、不为社会规范所容的本能欲望,其中主要是性的本能欲望。人的整个精神过程是受无意识支配的,无意识的本能欲望在现实中受到压抑得不到满足,便在审美和艺术中通过想象得到满足。艺术想象通过升华作用,将性欲移向社会所容许的途径去发泄,既使性欲得到替代性满足,又与社会规范不相违背。欣赏者的审美快感便是从性欲的替代性满足中获得的。这种学说将性欲本能当作审美和艺术的动力和来源,具有强烈的主观性和非理性色彩。格式塔心理学美学是格式塔心理学在审美心理研究中的具体运用。格式塔心理学认为,现象的经验是整体式的格式塔,即“完形”,它不能解释为感觉元素的联合。心理学要研究的是整体,是有具体的整体原则的结构。鲁道夫·阿恩海姆将格式塔心理学理论系统地用于解释视觉艺术创造和欣赏的审美经验,形成了格式塔心理学美学。他认为,审美和艺术创造中的知觉整体性最为突出,知觉的整体性并不是对元素进行简单复制的结果,而是对元素的一种创造性的再现。知觉过程就是形成知觉概念的过程。知觉概念是知觉所形成的与刺激的性质相对应的结构图式,具有概括性。在艺术和审美经验中,通过知觉的完形和概括能力,可以使形式的结构与形式所呈现的意义的结构之间具有“同形性”。对于表现性的知觉是感受对象的审美特质的重要条件。知觉对象的表现性并非来自移情作用,“造成表现性的基础是一种力的结构”,即外在对象的形式与内在精神具有同一的力的结构,也就是“同形同构”。这些新颖观点由于有心理实验作为支撑,又有审美和艺术创造的实例为佐证,对于解释审美经验的某些现象具有较重要的参考价值。(三)审美艺术学审美艺术学和人们常说的艺术美学大致属于同一种形态。它既不是从某种哲学体系和观念出发对审美经验进行思辨的研究,也不是从某种心理学学说和观点出发对审美经验进行纯粹的心理学的分析,而是立足于艺术的实践,直接从艺术创作、欣赏、批评以及艺术史的经验事实出发,对艺术的审美经验和审美心理活动的特点和规律进行提炼和归纳。它对哲学和心理学成果的应用,都是着眼于解释艺术实践和经验现象。在现代西方美学中,这方面的成果很多,这里选择两部影响颇大的著作——《抽象与移情》和《艺术与幻觉》——作为代表加以介绍。《抽象与移情》的副标题是“对艺术风格的心理学研究”,由德国艺术理论和艺术史家W.沃林格著。作者主要从考察艺术风格的形态入手,通过对古代艺术的分析,对其审美经验形成的深层决定因素进行心理学的研究。他认为艺术风格的形态是由作为心理需求的“艺术意志”决定的,而艺术意志来自人对世界的心理态度即“世界感”。从艺术风格形态看,艺术意志具体表现为抽象和移情两种不同冲动。“移情冲动是以人与外在世界的那种圆满的具有泛神论色彩的密切关联为条件的,而抽象冲动则是人由外在世界引起的巨大的内心不安的产物。”⑨移情冲动源于人对空间的依赖感、和谐感,而抽象冲动则源于人对空间的极大的心理恐惧和安定需要。移情冲动将自我沉潜到外物中,从外物中玩味自身,而抽象冲动则使单个物体独立于观照它的主体而存在,主体从中所享受到的并不是类似自身生命的东西,而是必然律和合规律性。从艺术表现上看,抽象冲动的特征是抑制对空间的表现,以平面表现为主;抑制具体的物象,以结晶质的几何线形式为主。上述抽象范畴的提出和对抽象冲动的心理依据、特点和作用的分析,都是颇为独到的,实际上成为后来西方现代派艺术的纲领。《艺术与幻觉》的副标题是“绘画再现的心理研究”,作者是英国艺术史家冈布里奇。此书主要研究视觉艺术的审美经验,作者广泛运用了哲学、心理学和艺术史的研究成果,集中探讨了再现艺术与知觉心理的关系,提出了视觉艺术心理的知觉模式框架。他认为再现艺术不仅仅是或主要不是视象的表现,“视”是由“知”制约和支配的。“知”就是由经验和学习而积淀的“预成图式”(schema),它在知觉的过滤中发挥着心理定向作用。一切再现都是以丰富的预成图式为基础的。知觉具有极大的探索性、建设性,它参照视觉刺激对在图式基础上形成的预觉不断进行修正和调整,再现艺术形象的创作过程也就是“图式—修正”过程。观赏者对艺术形象的释读是一种知觉投射活动,它以观念中的图式为基础并期待在形象中加以证实。观赏者在观赏中的参与作用使艺术品实现了向审美对象的转换。这些观点有大量艺术实例和实验作为支撑,具有一定说服力。endprint
三、审美学的现代建构与学术创新 现代西方美学中审美学的发展,展现出审美学是一个包括多种形态的、由多种学科交叉构成的综合性学科。其中,既有从不同哲学体系和观点出发探讨审美意识活动规律和特点的审美哲学,又有从各种心理学体系和观点出发,阐明审美心理构成、过程和特点的审美心理学;既有结合价值哲学和艺术评价研究审美价值、审美理想和审美标准的审美价值学,也有主要从艺术实践出发,探索艺术创作、艺术作品和艺术欣赏的审美特点和规律的审美艺术学。正是多种形态的存在和多种学科的交叉,为审美学的现代构建开辟了广阔的创新空间。审美学的现代建构需要扩大和推进多学科的交叉和融合,进一步向综合性的交叉学科发展。从西方现代审美学的不同形态发展来看,虽然分别从哲学、心理学、艺术学等单学科方面对审美经验进行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在对审美经验的解释上也都存在较大不足和局限性。这种不足和局限性来自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从哲学、心理学、艺术学等单学科方面进行的审美经验研究,主要是建立在某种特定的哲学体系、心理学学说或艺术学观点的基础之上的。这些体系、学说、观点多是强调研究对象的某个部分、某个侧面、某种特征,而忽视了对象各个部分、各个侧面、各种特征之间的紧密联系和互相作用,甚至将它们互相对立起来,这就免不了带有片面性、主观性,如果单独用它们来研究和解释审美经验必然会存在不足和局限。另一方面,从审美学的研究对象审美经验本身来看,其性质所具有的复杂性、特殊性、多样性和深刻性,也不是仅仅依靠某一种学科就能够全面、深入地加以揭示和探明的。仅仅依靠某个单一学科去研究和说明也就难免产生片面性和局限性。由于审美经验具有心理活动的性质和特点,有的美学家便强调它仅仅“是一个心理学的问题”,单靠心理学的研究就“能清楚、系统地阐明它” ⑩。有的美学家将美学的对象和范围概括为美的哲学、审美心理学、艺术社会学三个部分,这也是将审美经验的研究仅仅归结成一种心理学的研究。B11其实,审美经验研究固然需要依靠心理学,但又不能局限于心理学。审美经验的多方面的复杂性质,它与主、客观方面的多种关系,需要比心理学更为广泛的研究。比如,审美经验作为人的一种特殊意识活动,它是如何反映和评价客观世界的,如何认识它的本质和特点,把握它与人的其他诸种意识活动的联系和区别等等,这更需要哲学的思考和回答。又比如,审美经验作为社会意识之一,它同整个人类社会生活的联系,它的起源和发展,它的社会历史制约性以及在人类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等等,这需要借助于社会历史的研究方法,需要从社会学、文化人类学、历史学、艺术史等学科的角度共同进行研究。还有,关于审美经验的类型和审美范畴的研究,关于创造和欣赏中审美经验的差异性和一致性的研究,关于审美经验的多样性和变化性的研究,等等,又与艺术形态学、艺术创造和欣赏的一般理论乃至艺术批评相联系。至于要深入揭示和解释审美经验产生和审美愉快形成的大脑过程,那就更需要信息理论、大脑科学的帮助。总之,美学要全面地分析和解释审美经验,除了要依靠心理学外,还需要借助于哲学和多种人文科学、自然科学的成果来做综合思考。那种认为仅仅依靠心理学的结论和资料,就能清楚而系统地阐明审美经验的性质和规律的想法,是不切实际的,对于深入、全面地开展审美经验的研究也是不利的。审美学的现代建构需要拓展和深化关于审美活动和审美经验的研究领域和问题,完善和创新学科体系。审美活动和审美经验是审美学的研究对象,也是构建审美学学科体系的出发点。但是,什么是审美活动和审美经验?它们的具体内涵和内容是什么?应当从哪些方面进行研究?包括哪些需要研究和解决的课题,等等,都还是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目前,人们普遍认为审美经验主要是指人在欣赏和创造美和艺术时发生的心理活动,因此将审美心理活动研究作为审美学的研究重点。这是有一定道理的。审美心理是审美经验产生的出发点,是一切审美意识形成的基础。研究审美经验自然应以审美心理为主要对象,因而审美心理研究也应成为审美学的主体构成部分。但这部分研究也需要进一步拓展研究领域和问题。这部分研究自然主要依靠心理学。但需要注意的是,心理学的现有研究水平并不能解决审美心理研究的全部问题,仅仅运用一般心理学的理论也不足以解释审美心理的特殊性和复杂性。《艺术与幻觉》一书的作者冈布里奇在谈到对于艺术的审美知觉研究时说:“心理学在那些知觉过程的惊人复杂性面前变得灵活了,没有人声称他完全了解了这种复杂性。”B12《艺术与视知觉》一书的作者R.阿恩海姆也说:“心理学家讲情感(feeling)也讲情绪(emotion),但这两个术语的区别公认为是不清楚的。……这里,心理学再次几乎不能说对艺术理论家提供了许多阐明。”B13这都说明,对于审美心理的研究要注重审美心理的特点和复杂性,不能局限于心理学的既有内容和一般结论,而是要有紧密结合审美心理实际提出新问题并进行开创性探索。审美的意识活动表现为心理活动,但又不限于心理活动。审美意识作为审美主体对于审美对象的反映和反应,具有复杂的结构和不同的水平、不同的层次,包括不同的形式。它既包括审美心理,也包括审美心理之外的其他各种审美意识形式。审美心理包括审美感觉、知觉、联想、想象、理解、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动和过程,是审美意识的不够自觉的、不够定型的形式。除此之外,包括审美观念、审美趣味、审美理想、审美标准等在内的审美意识形式,是审美意识中的自觉的、定型化的形式。审美心理和其他审美意识形式是互相关联、互相作用的。审美观念、审美理想、审美标准等意识形式是在审美心理活动的基础上形成的,但它是对于审美心理的提炼和升华,是通过自觉活动形成的定型化的思想观念。审美心理活动总是在一定的审美观念、审美理想、审美标准影响下发生的,是受这些审美意识形式制约的。此外,在审美心理活动的基础上,在审美观念和审美标准制约下,审美主体对于审美对象的审美价值所产生的审美判断和审美评价,也是审美意识的一种重要形式。以上所述,都是审美活动和审美经验相关的内容,也都是审美学需要研究的对象,当然是审美学的学科体系建设必须包含的各个组成部分。从当前情况看,审美心理部分的研究比较受到重视,成果也比较丰富。相对而言,对于审美意识的起源、本质和特点的研究,对于审美理想、审美趣味、审美标准、审美价值、审美判断、审美评价等问题的研究,则显得较为不足。虽然在西方审美学研究中,关于这些问题也有一些较为深刻的论述,如休谟论审美趣味标准的共同性和差异性,康德论审美判断的性质和特点以及审美理想的内涵,现象学美学论审美对象和审美经验的关系以及艺术作品审美价值的生成,等等,但总的看来,成果并不理想。由于受到哲学观点的局限和问题的影响,许多西方美学家对于上述各种问题的看法仍较缺乏科学性,与审美实际相距甚远。因此,如何在正确的哲学观点和方法指导下,将美学和价值论、心理学、思维科学、社会学、艺术史和艺术批评等学科结合起来,对上述方面的问题做出深入的研究和科学地阐明,是完善和创新审美学学科体系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审美学现代建构的一项重要工程。审美学的现代建构还需要推进经验的研究与思辨的研究互相结合,不断丰富和创新研究方法。从美学史发展看,对审美经验的研究主要有两种途径和方法。一种是思辨的、哲学的途径和方法,一种是经验的、科学的途径和方法。费希纳曾经用“自上而下的美学”和“自下而上的美学”来区别哲学的思辨的美学和心理学的实验的美学,说明它们在研究途径和方法上是不同的。如果用它来说明对于审美经验研究的两种途径和方法的区别,大致也是合适的。endprint
这两种研究方法各具特点,对于揭示审美经验的性质和特性具有不同的作用。一般说来,对于审美经验进行的经验的、科学的研究,是以经验的材料为基础的,它需要对反复产生的现象进行观察和实验,需要把思想见解作为能被测试和验证的假设,需要客观的数据和定量的分析,需要把理论放在有效的事实的基础上。这一切,使它对审美经验的性质和特点的把握往往具有具体的、微观的、部分的、精确的特点。
另一方面,对于审美经验进行的思辨的、哲学的研究,则是从形而上学的假说和某种哲学的构架出发,它需要并非经验的逻辑分析,需要纯粹的理性思考,需要最高的科学抽象,需要构造出概念、范畴和理论的体系。这一切,使它对审美经验的把握往往具有概括的、宏观的、整体的、系统的特点。
审美学研究的实践和进展说明,采用单独一种方法研究和揭示审美经验,都较难全面、深入地认识和揭示审美经验的性质、特点和各个方面的问题,只有将经验的、科学的方法和思辨的、哲学的方法两者有机结合起来,才有助于深化审美经验的研究。无论是经验的、科学的方法,还是思辨的、哲学的方法,它们本身都处在不断发展和更新之中。比如,现代心理学中经验的、科学的研究方法,就是多样的、综合的。它既重视精细的定量研究方法,又重视宏观的定性研究方法,既强调客观观察法和实验法所获的资料,也不排斥自我观察和内省法所获的资料,而是兼取各法之长。又比如,现代科学哲学、系统论、模糊学等都对思辨的、哲学的方法产生了很大影响,使思辨的、哲学的研究方法不断更新,并且更加多样化。这一切都说明,要将审美学的研究提高到新的水平,进一步推进审美学的现代建构,研究方法的丰富和更新是不可缺少的。 (责任编辑:帅慧芳)
① [ZK(#]托马斯·门罗《走向科学的美学》,中国文艺联合出版公司,1984年版,第147页。
② 鲁道夫·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1页。
③ 《英加登美学文选》,华盛顿,1985年,第29页。
④ V.C.奥尔德里奇《艺术哲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125页。
⑤ 汉斯·罗伯特·耀斯《审美经验与文学解释学》,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年版,第184页。
⑥ 理查德·舒斯特曼《实用主义美学》,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第86页。
⑦ 鲍姆加登《理论美学》,汉堡,1983年,第2页。
⑧ 康德著,邓晓芒译《判断力批判》,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37页。
⑨ W.沃林格著,王才勇译《抽象与移情》,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6页。
⑩ M.C.比尔兹利《美学》,纽约,1958年,第7页。
B11 《李泽厚哲学美学文选》,湖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90页。
B12 冈布里奇《艺术与幻觉》,湖南人民出版社, 1987年版,第28页。
B13 R.阿恩海姆《走向艺术心理学》,伦敦,1967年版,第308—309页。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