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接受理论对社会稳定观教育的启示

2014-04-10魏冉

史志学刊 2014年6期
关键词:接受者受教育者图式

魏冉

接受理论对社会稳定观教育的启示

魏冉

当前,我国发展进入新阶段,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社会稳定问题凸显,人们对社会稳定和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性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所以,如何进行社会稳定观教育,如何帮助人们树立科学的社会稳定观成为亟待解决的课题。接受理论为社会稳定观的教育提供了可借鉴的观点和方法,从社会稳定观教育的接受者的角度,通过对接受者的接受态度和过程的研究,达到良好的社会稳定观教育效果。

接受理论 社会稳定观 社会稳定观教育 启示

在社会转型期,国家、社会、个人关系被重塑,利益群体大量涌现,贫富差距拉大,社会矛盾日趋加剧,社会稳定问题凸显。稳定的社会环境是改革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关系到每一个人的生存和发展,所以必须对全体社会成员进行科学、有效的社会稳定观教育。在教育的过程中受教育者必然会出现是否接受以及如何接受社会稳定观教育的问题,只有受教育者真正接受了社会稳定观的相关教育,并将其内化整合为自己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稳定观的教育才算是成功。受教育者的接受问题,是提高社会稳定观教育的成效和促进社会稳定观教育科学化的生长点。“接受”是“教育”的实现,接受环节决定着社会稳定观教育的成败,如何借鉴接受理论的观点和方法,帮助受教育者接受社会稳定观的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一、社会稳定观教育的内涵

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转型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利益格局的重新调整,从而带动社会阶层的分化和社会结构的变迁,必然会引起社会的矛盾和冲突,造成社会不稳定。社会稳定可以概括为“社会系统各个要素之间为保障社会的良性协调持续发展而形成的一种稳定运转的状态与通过人们的自觉控制、协调而形成的一种相对平衡的结果”[1]。也就是说,社会稳定既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状态,又是在客观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人们自觉调控的结果。因此,可以通过对人们进行社会稳定观教育的形式,促使作为主体的人形成科学的社会稳定观,理性对待社会不稳定因素,自觉对社会生活进行有效调控、自觉维护社会稳定。

社会稳定无法摆脱主观性,同时社会稳定也具有动态协调性,现代性的稳定是动态过程中和发展过程中的平衡,并通过持续不断的调整来维持新的平衡。与此相适应的现代社会稳定观应该“秉承发展中的问题要用发展的办法来解决的理念,以发展的眼光,动态的理论看待稳定”[2]。社会稳定观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使受教育者树立起科学的社会稳定观,并将其内化到自己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中,形成某种行为准则和价值观念。

社会稳定观的教育主体是多样的,包括政府、学校、社区、工会、单位及社会组织等,要充分发挥各类社会主体的作用,运用不同的教育载体,针对不同年龄阶段、不同岗位职业、不同文化背景、不同价值追求的受教育者群体,科学、合理地设计教育方法。

二、社会稳定观教育借鉴接受理论的必要性

社会不稳定因素日益增多,社会冲突不断发生,迫切要求对社会各个阶层进行社会稳定观教育。如何提高社会稳定观教育的成效,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是当前的关键问题。那么解决教育的效果问题应该从何着手呢?有人认为首要的是改变社会稳定观教育的内容和方式等,这是有道理的,但应该根据什么原则来加以改变呢?这就需要回到受教育者方面找切入点,从考察受教育者的接受特点和研究其接受社会稳定观教育的过程入手。

社会稳定观教育是一种教育活动,教育活动的要素和结构,与接受活动的要素和结构有重合之处。接受系统由传导者、接受主体、接受客体、接受媒介、接受环境和接受过程组成。其中,传导者相当于教育者,接受主体等同于受教育者,接受客体与教育的内容相对应,接受媒介就是教育手段,接受环境也就是教育环境,教育的过程和受教育者接受教育的过程是一致的。

从接受学的角度看,对接受客体的接受活动可以分为两种:一是对科学认识成果的接受,如对科学命题、科学概念、科学知识等的接受;二是对价值认识成果的接受,如对善恶、美丑等价值观念、价值准则、价值导向的接受。从根本上说,社会稳定观教育主要是第二个方面,即价值认识方面的接受,社会稳定观教育接受活动是接受主体与环境、教育、社会稳定观教育信息之间的能动活动,这种活动是接受主体出于自身需要,在环境的作用影响下对社会稳定观教育信息进行反映、选择、整合、内化、外化多环节构成的、连续的、完整的过程。其主要目的是使受教育者树立起科学的社会稳定观,将其内化到自己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中,形成某种行为准则和价值观念,并外化为行为习惯和行为方式。但是,社会稳定观教育也具有不同之处,它有鲜明的阶级性和社会政治倾向性,不具有通常人们所认为的直接实用价值。因此,不能简单套用接受理论,要借鉴接受理论的基本观点和方法来进行具体的研究和应用。

三、接受理论对社会稳定观教育的启示

接受理论对传导者、接受主体、接受客体、接受媒介、接受环境和接受环境六项要素及其关系的研究已经形成了一些基本的观点和方法,这些对社会稳定观教育都具有一定的参考、借鉴的价值。

第一,重视发挥接受者的主体作用。

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必须以人的稳定和发展为基础,社会稳定观教育也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思想,把接受者作为主体,通过调动接受者自我教育的积极性实现社会稳定观教育的目标。例如,在对大学生进行社会稳定观教育时,既要引导学生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正确对待社会稳定问题,也要结合当代大学生的特点,通过对时事政治事件的分析和讨论,提高大学生的政治敏感性,培养大学生分析社会事件的正确判断力,树立理性科学的社会稳定观。

不重视发挥接受者的主体作用,教育的内化过程就难以完成,思想观念的转化也无法实现。社会稳定观的教育是一个双向互动过程,要把教育的自我教育结合起来,发展接受者的主体意识,激发接受者自我教育的要求,将被动接受转化为自我要求。同时,把受教育者作为主体,就要增强教育者的服务意识。教育是一种指导,也是一种服务。这并不会降低教育者的威信,只要教育者教育方法得当,传授的内容大家喜闻乐见,就会使受教育者发自内心地尊重教育者,信服教育者。

第二,重视接受主体接受图式的健康发展。

在进行社会稳定观教育的过程中,受教育者或是接受主体并不是消极地接受这些观念,而是这些观念通过接受主体接受图式的选择,在同化的作用下被纳入接受主体中去。施拉姆曾有这样的描述:“传播被视为魔弹,它可以毫无阻拦地传递观念、情感、知识和欲望。”[3]认为接受者就是一个固定不动的“靶子”,而传播却具有强大的不可抗拒的力量,可以把各种思想、感情和知识灌输到人们头脑中。这个理论显然是片面的,对于接受者乐于接受什么和抗拒什么,与接受者的接受图式有关。

接受图式是接受主体基于人生经验和已有观念转化而来的,是接受主体进行接受时所必需的现实的内部准备状态和主体性条件。接受客体在接受过程中要受到接受图式系统的“筛选”,那些在接受图式看来不合适的信息被筛选掉,适应的则被留下来供接受主体容纳接收。正是在这样的作用下,要使社会稳定观教育的正确信息被接受,必须高度重视培养健康的接受图式,形成包含社会主导价值的接受图式。社会稳定观教育的材料应该既包含新的知识和信息,又与接受主体的接受图式相关,能使接受主体容易接受新内容,并积极内化。教育材料的准备要细化、有序、普遍而又丰富深刻,这样可以使接受主体接受的更快。

第三,高度重视接受主体的需要。

研究接受主体的需要是提高社会稳定观教育接受效果的出发点,人的一切活动都是在自身需要的驱动下进行的。马克思指出:“任何人如果不同时为了自己的某种需要和为了这种需要的器官而做事,他就什么也不能做。”[4]人有了某种需要,就会产生一种满足该需要的主观愿望——动机,人的行为是由动机支配的。所以充分了解和重视接受主体的需要和动机,对于激发接受主体的行为积极性,优化社会稳定教育接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在进行社会稳定观教育的过程中,要首先分析和研究接受主体不同的需要和动机,制定不同的教育方案,做到因材施教。在对农民工进行社会稳定观教育的时候,就要考虑到他们的知识需要和心理需要,考虑到他们的学习和接收能力的差异,制定较为简单、易懂和实用的教育内容,可以采用观看教育片、宣讲等直观的教育形式。照顾到接受主体需要的差异性,就要求教育者有足够的细心和耐心,准确地把握受教育者的需要所在,才能真正提高社会稳定观教育的效果。

第四,要研究接受主体的接受心理。

接受心理纷繁复杂,不仅受生理条件的制约,而且受社会条件的影响,涉及到注意、记忆、思维等智力因素和情感、需要、意志等非智力因素。接受动机的产生、接受态度的形成和接受过程的选择都是以接受心理为先导的,所以,社会稳定观教育效果的优化,也应该以研究接受主体的接受心理为基础。

接受心理主要有选择性心理、崇尚权威心理、从众心理、定势心理、求新心理、求实心理、逆反心理等七种。在社会稳定观教育中,从众心理、求实心理和逆反心理需要高度重视。在社会生活中,接受主体会自觉不自觉地跟从多数人的行为,以寻求安全感和社会认同感,所以当科学的社会稳定观被一较大群体接受时,其传播力和影响力就会增大。崇尚实际、实在,厌恶空话、套话,也是接受主体的一大心理特征。这就要求社会稳定观教育克服虚假性、克服空洞说教和形式主义,理论联系实际,贴近社会生活,紧紧把握住人们的关注点进行理论教育和精神激励。在进行社会稳定观教育的过程中,不仅要研究接受主体的接受心理,还要研究其不接受心理,即逆反心理。在接受与不接受之间并没有一道鸿沟,在教育过程中要时刻注意接受主体的心理波动,及时调整教育的方式,保证教育的效果。

[1]钟俊生,赵洪伟.维护社会稳定理论与实践研究[M].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2011.3.

[2]蒋占峰,朱媛.当代大学生社会稳定观教育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308.

[3]张隆栋.大众传播学总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156.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286.

魏 冉 河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责编 高生记)

猜你喜欢

接受者受教育者图式
山东汉画像石铺首衔环鱼组合图式研究
少数民族地区初中数学学习弱势学生的成因分析及转化对策的研究
浅谈初中语文“三段六步”教学法的策略
如何培养低年级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Flu Study
图式思维在现代室内装饰设计中的应用
游戏、电影和接受者:跨媒介时代融合的新方式
从驱动-路径图式看“V+上/下”的对称与不对称
审美心理图式与文学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