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人文关怀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构建
2014-04-10钱菁
钱 菁
(晋中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山西晋中 030600)
马克思和恩格斯说过:“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的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①当前我们高校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也要根据时代需要和社会发展来确立教育目标,优化教育机制,更新教育方法。党的十八大及会议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确立了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思想地位。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要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将人文关怀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把大学生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同时,也应把大学生作为教育主体;把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根本目标的同时,也应把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促进社会发展的基础;既尊重、关心大学生,又关注大学生的发展,培养、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因此,把人文关怀作为在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切入点在当前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人文关怀的意义
(一)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体现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就是要注重人文关怀。换句话说,也就是要尊重人的本性,科学地从大学生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规律出发,重在理解学生、善待学生、关心学生,特别是关心学生的精神生活和思想意识。思想政治教育只有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关心他们丰富多彩的个性需求,调动大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最终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
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人,是有思想、有感情、活生生的人,理应体现人文关怀。说到底,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人的工作,所以人应该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落实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无论是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内容的设计还是教学方法的运用,都应当适应大学生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发展规律,有针对性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应体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的理念,只有这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才能最终取得成效。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基本方面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有着丰富的内涵,可以阐述为三个不同的层次:关怀生命、关心价值和关注发展。
(一)对个体生命的关怀是人文关怀的前提条件
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对象是现实社会生活中的活生生的人,如果离开这个前提来谈人文关怀,那么思想政治教育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一切都是毫无意义的。所以这就决定了人文关怀的基础是对现实生命的关怀。随着大学生学习、生活、就业压力的日益增大,部分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弱,受挫折能力差,出现了一些漠视生命的现象,而要使学生尊重生命、敬畏生命,只有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来实现。
(二)对个体价值的关心是人文关怀的内在要求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突出强调社会价值的实现和社会要求,而忽视个人价值的实现以及个人的正当要求,这样做实际上忽略了个人价值和个人正当利益的实现对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教育活动无疑是要向受教育者灌输社会所期望的一整套思想政治品德规范,但不可否认的是,作为教育过程的参与者,在教育过程中受教育者也有实现自己需求的愿望,思想政治教育如果不能充分考虑满足受教育者的发展需求,那么教育价值的评价也会大打折扣。
(三)对个体全面发展的关注是人文关怀的归宿
与思想政治教育对个体生命和个体价值的关心相比,对人的发展的关注就是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最高追求。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个体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高校应该给学生努力创造条件,创造可以使学生自由发展的空间和环境,引导学生按照自己的个性优势去发展潜能,从而适应不断发展的现实社会。
三、基于人文关怀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构建
构建基于人文关怀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是一句空话,教育者要转变教育理念,不断加强自身修养,努力成为践行“三个结合”的良师。
(一)在教育目标上,坚持共性教育与个性教育相结合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是有着不同个性的个体,因此,当制定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时候,应该认识到每个受教育者有不同的现实需要,并且思想觉悟存在差异,避免教育目标整齐划一。总之,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制定既要面向全体受教育者,确立共性的目标要求,同时也应该更多地关注人的个性,在共性要求的基础上,确立个性化的特殊目标要求,基于不同个体生理、心理发展的实际,因材施教,努力挖掘和开发不同个体的潜在优势,使共性与个性的要求在目标实施中得到有机的结合,增强受教育者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同感,最终使思想政治教育取得实效。
(二)在教育形式上,坚持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结合
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下,教师是教育活动的主体,学生作为受教育者只是被动地接受,处于消极、被动的地位,这样严重地压制了他们个性和创新能力的发展。而人文关怀的思想政治教育倡导在教育活动中,教师与学生应该处于平等地位,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应该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教育活动过程。对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应给予足够的重视,应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性。教师的工作就是发挥主导作用,调动学生的主体能动性,激发学生自我教育的需求,并培养他们这方面的能力,主动地将教育要求转化为自我要求,从而实现由教育向自我教育的转化。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说过,“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达到不教育。”归根到底,思想政治教育要取得效果还取决于受教育者自我教育能力的提高。当然,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不是让学生任意自发发展,教师要适时加以引导,促进自我教育的实现,教师的教育与学生的自我教育并行不悖,相互促进。
(三)在教育方法上,坚持以理服人与以情感人相结合
目前,大多数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为了使学生系统、全面地掌握德育理论通常采取摆事实、讲道理的方法,引导学生分清是非,明白事理,不断提高思想觉悟。而事实上由于当代大学生正处于“人生的第二次断乳期”,思想心理不成熟,再加上经济全球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对大学生产生了消极作用,致使大学生普遍认为课堂上所讲的理论与现实社会是不一致的,根本不是一回事,所以导致学生对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往往采取漠视的态度。要解决这一问题,就要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人文关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只有首先“动之以情”,才能达到“晓之以理”。教师可以通过自身的情感体验对大学生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一系列情感问题进行指导,刺激和培育学生的积极情感,摆脱不良情感心理的侵扰,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熏陶感染和潜移默化的教育,进而使学生以积极、愉快地的心情投入到学习和生活中,最终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顺利实现。
注释: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544.
[1]姜越,王春玺.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人文关怀的主要路径[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3).
[2]臧文彬.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缺失及对策[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9,(3)
[3]王滨.人文关怀: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思路[J].思想教育研究,2007,(2).
[4]赵建平.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性关怀[J].探索 (哲社版 ),2007,(2):114-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