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卦自然观思想对当代素质教育理念的启迪
2014-04-10宁怡琳
辛 翀,宁怡琳
(山西大学 科学技术哲学研究中心,太原 030006)
一、引言
自然观概而言之,就是指人们对自然界的观点和看法,其核心指涉对象就是人与自然的关系。而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从不同的角度看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话语系统。从哲学的角度去审视可以称其为哲学自然观,从易学的角度去定位可以说成是易学自然观或阴阳自然观。那么建立在易学自然观的基质之上对人及物组成因素的本质特征是有明确界定的,“一阴一阳之谓道,……形而上者之谓道,形而下者之谓器”(《易·系辞》)。对物质的内在组成,概之以阴阳二体的相求而动所成。这种观点在中国古代尤其是宋代儒释道合一的背景下,是相互通融而又流转互证的。儒道兼取阴阳之气,儒学讲究道器合一,道家更注重阴阳合体。老子云:“万物负阴而抱阳”,释家的“虚空”即静等观点,都是杂采阴阳之气化观点,认为天地之间无非是阴阳二气之所招感,正如王弼所说:“原夫两仪未位,神用藏于视听,一气化之,至赜隐乎名言。”(《周易略例·序》)对物质的阴阳组成成分在一个“一气化之”统一体的语境条件下进行活态运作,使其神而明之、化而裁之、推而行之、举而措之天下之人,以明其理而度其势。
易学之博大而精微的宇宙关怀情结,究根探源可归结于乾坤之互通。“乾坤其易之门也。乾,阳物也;坤,阴物也。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以体天地之撰,以通神明之德。”(《易·系辞》)乾坤之交合本于阴阳之互动和相互作用,体现了物质结构由刚阳体和阴柔体两部分相求而动的流转情状,同时也在本质层面上提出了刚阳体中也涵具阴阳二成分、阴柔体中也内摄阴阳二属性的微观结构整合模式。由于阴柔体的各成分对于刚阳体来说都表现出一种相求的倾向,所以阴柔体的各成分与阴柔体外在之象趋向相同,故合而为一统摄于阴柔体之中。所以,这种模式在客观上就形成了物质内在组成的三元结构情形,即任何物质都是由刚阳体中的刚阳成分、阴柔成分及外在阴柔体三种因素之间的作用而构成的,物质的发展和壮大就在于刚阳体中阴柔成分对阴柔体的排拒,从而达到刚阳体与阴柔体中阴阳二属性能在“阴阳分”和“动而明”的自然原理作用下,实现体仁长人的理想目标。乾卦时态下,刚阳之势已成,而坤卦时态下,刚阳之势收聚,同时阴柔体相求而近牵,构成了阴阳合德之势。问题是阴柔之势时下已呈现出对刚阳成分的空间立体化的挤压状态,即阴柔体所代表的外界环境构成中的不同成分和因子一并齐聚于刚阳周围,刚阳体中阴柔成分自然回缩并表现出坤时态下“履霜坚冰至”的阴凝消阳的态势。从阴阳二体的整体结构来看,这样就必然导致了阴阳相求对象性选择问题的出现,所以自然而然地使阴阳关系被锁定在屯卦杂乱处难的格局而无所定夺。若不修身以集聚其德,以充实自身,壮大自己,就不能巩固乾时态下的阳息局面。而修身的功夫不在于单向孤行,而是全面的发展和有机的互动,即人的全面素质的提高和整体生成方式的形成与流转。乾卦时态下有“大哉乾元”之势出现,而由坤至屯两格局就铸成了一个阴阳相求而成物的情状,客观上映射出阴柔之势迫阳消阳的样子即易中所说的阳息阴消之象。乾能成象,坤至成形,而屯时交织,到蒙时态就是要理事了。时下的首要问题就是要解决好如何成物、与谁成物及不与谁甚至是排拒与谁成物这样三个自然观命题。如何成物呢?刚柔相济可合而生万物,即阴阳刚柔的交合相求可出现各种各样的结果。当然,谁都愿意得一个好的理想的结果,使这个刚柔之体高也、明也、悠也、远也、博也、厚也,这就是远大目标的自然观根源。目标一定位,对象性的选择问题自然会突显出来,发自其内应乎其外而由衷地给以选择之,就自然地解决了与谁成物的问题,客观上为我们提出并彰示了“仁爱”的人文理念和本质内涵。这样一来,一个普通的自然观原理就转换成了一个以“仁”以“爱”为中心的终极人文关切的素质教育课题。那么在蒙卦中如何显示爱,如何体现仁,就成了我们最关心的焦点问题和难点问题,而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按《序卦》的流演程式也必然地落在了蒙卦的阴阳作用格局之中。
人要达到其自身素质的全面提高,必须在兴趣、爱好上找到突破口,而这个仁爱之力的产生根植于其内在自然的本性,不是我们人为的造作,也不是千篇一律的复制。孔子在《论语》中提出了“观过斯知仁矣”的自然观命题,可谓一针见血。过者,阳也;不及者,阴也。阴阳是相求而动的。知过即可明理,通过发现主体人的过即发现其相对多的成分和行为,就可知道其兴趣之所在,这就在客观上决定了人们要为个人提供相对宽松的环境和空间,使其能从蒙昧、困屯中解脱出来。对此方法易作者定之以蒙卦格局:“蒙,山下有险,险而止,蒙。”(《蒙·彖》)屯难时,阳气在其流行过程中,因坤时态下阴气的渐进式凝聚而对刚阳体产生了空间立体状的挤压,使其始终处于力不足矣的状态,尤其是发展到上六时,出现了“泣血涟如”的场境,表征了阳气之流行在现有情况下的能量显然不足,其结果必然是“何可久也”,不能持恒地贞固,即不可这样子继续下去。只有开物成务,明晰自己的不足和不及之处,并由此充实自身,壮大自身,才是突破时下艰难险境的有效办法。易作者对蒙格局中的阳之处境给以“险而止”的定位,即是阳气既险又自身能量用至极限状态。这里的“止”是一种境界或极限,是一种阳对本身所具有的能力发挥极至的境界,故应脱去蒙稚的现状以强健和煅铸刚阳之势。程颐对此阐发道:“蒙者何?百姓蚩蚩,莫知所之;圣人教之以道,然后晓然识其是非,故夫蒙者教人之象也。”*程颐. 《程氏易传》, 辑于《钦定四库全书·易说卷》。广陵出版社,2010年版,第1册第24页。百姓处于蒙稚状态却不知出脱险境之法,圣人可以道理明喻,使其内在素质结构得以改善,渐次实现修身刚健的目的。
作易圣人在蒙卦中提出了“非我求童蒙,童蒙求我”的自然观方法论思想,“童”就是一种幼稚、浅识之象,符示着知识空虚、未开化的人。作易圣人认为在兴趣爱好导引下的学习行为是一种主动请教的行为,是一种“童蒙求我”的行为,而不是相反即不是“我求童蒙”的行为。问题是怎样才能使这种行为可以有效地实现,这就需要给以启示和教育。程颐所说的“夫蒙者教人之象”,就是说蒙卦在教人方面能为人们提供方法论的思想和思维理念。这种理念就是对主体人内在需求的一种满足,即对人的爱好和感受合理性的认同和引导,否则会经“初筮告”后,也不可有所收获。
筮法在古代很流行,是一种“明于天之道,察于民之故”的象数形式,这里并不是说提出这种方法有多科学、多正确,而是取其象而明其意,说明再优秀的方法从根本上来讲不在于人如何去教导,而是在于求学者的态度和诚意。这与《论语》中提到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其意相近,内心的渴求是第一所关注和重要的,良好的教育是深入人的心底,明其自然的本性,使其能除去蒙昧的意念,潜沉于自己的真爱之中,表现出主动性和积极性来。若没有主动学习请教的内在要求,而是再而三地教之,则反会使其头脑杂乱无章,一片迷茫。所以说人的感性要求往往是不可忽视的,它可以反映出其本质性的东西,这就决定了启发式教育的作用和意义。立足于蒙卦自然观思想,从学习方法论和思维方式上谈如何充实强健受困者的根本途径,并告诫我们“强教之”行不通,而启发思进则可用。
二、蒙卦六爻所展示的素质教育理念
所谓教,实质上就是圣人教下之言,“教”字本身是“孝”与“文”的合体,孝是下辈对尊长的态度和行为,文是对繁杂纹理的梳整和认知。这种梳理范式的内在本质,在《周易》义理思想中反映得清楚明白。易不仅是圣人之作,而且是对天道自然的抽象概括,所以易所提揭的宇宙秩序和四时运行的规律就是人们必需遵循的根本法则。这种繁而不乱、杂而不惑的宇宙秩序是圣人教下的依据和基础,圣人之所以能够起到教育人的功效,就是因为他能“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易·系辞》)。这种宇宙秩序的自然流演规律已根植于人的本性之中,是每个人都应遵循的道理,所以孔子赞之曰:“天且弗违,而况人乎!而况鬼神乎!”(《易·系辞》)明确地将易学自然观的思想看成是教化育人的核心思想。这种以提高人的素质、强化人的主体特征为本质的教育理念,集中体现在蒙卦六爻时位上的逻辑演化全过程,故程颐赞叹道:“夫蒙者教人之象也。”
既然蒙卦六爻时位的自然观思想是对素质教育理念的逻辑展开和理性提升,使人得以充实而又能渐次达到至美至善的境界高度,所以我们很有必要在其自然观内在本质层面去加以分析和解构,从而明了其由本到末的流转过程,为素质教育理念的形成和完善提供有价值的思想资料和方法论模型。
首先,蒙卦初爻提出了“利用刑人”的观点。《周易》曰:“初六,发蒙,利用刑人,用说桎梏,以往吝。”蒙卦承继屯卦而来,而屯卦又在坤卦之后,所以自乾之刚决柔以成“大哉乾元”之境后,从乾九五“飞龙在天”起就已经处于“乃位乎天位”的高度而逼近极限,之后一定是物极而必反,所以自乾上九至蒙初六以来,一直是阴柔之气困挠不断。本来蒙卦也与坤、屯二卦一样是对阴阳关系的一种反映和折射,其爻辞也和前面坤屯二卦爻辞的用法及其所实现的目的并无二致,但很明显地出现了转折:在蒙初六提出了“发蒙”的思想,“蒙以养正”,不是养邪,强调了刚阳体这个小系统中的完整性和有机统一性,指出刚阳体内在二成分的结合是正,偏离这种相求相合的轨道则是邪。而为了做到养正辟邪,就只能是刚阳体中的阴柔成分发挥作用,按“性同行乖”的自然原理对外来阴柔体前来亲近刚阳成分的行为予以制止和惩治,否则若“用说桎梏”即失去了这种作用现出自由状态,对外来阴柔体的侵挠不加以克制,就会“往吝”而有悔了。
其次,要达到博学的目的就必须有所专攻,通过专于一方而达到博学和贯通。蒙卦九二爻辞就此而提出了这一思想,“九二,包蒙,吉。纳妇吉,子克家”。所谓包就是包容的意思,吉就是得到的意思,所谓“吉凶者得失之象也”(《易·系辞》)。这里提到要包容的东西,就是要刚阳成分包容阴柔成分以“含弘光大,品物咸亨”。刚阳体内在阴阳二成分的合德和融会,就会使刚阳性征的对外表现处于稳定状态。“子克家”就是说这样做,是可以取得成就的,即对九二“包蒙”、“纳妇”的充分认同。阴柔成分是刚阳体的内在本质成分,所以要提高一个人的全面素质,首先要有一个抓手,这就是其内在的需求和兴趣。
第三,知进退而明存亡,守持正道,知苦乐学。爱与苦是体用一源显微无间的,没苦就无以谈爱,生爱兼随疾苦。这里所提及的爱不是泛爱,即不是大众化的爱。对于大家都感到好和喜欢的东西,那是人之所共指,可以成为人们个体追求和向往的灯塔和目标,但不成为你的专属。而只看到这个光明的东西而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道,是不可取的,甚至那些看似好看的东西对你来说是不适当的,甚至是不可能的,正如孔子所说的那样:“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论语》)。这就是说我们要找到自己的专属及使自己内心欢喜的本质的东西。这一步非常重要,它是我们修身过程中一个必要的环节,也是完全可以找到并通过努力来实现的。问题是在找到这个方向之后,如何沿着这个道路前行。自己所喜欢和感兴趣的东西之所以能使个体自我的欢喜心得到满足,是因为其价值无尽,它可以使你光明一片,但在其实现价值的过程中体现出的是刚柔相分、以刚决柔的“象”,所以又是痛苦不堪的。刚决柔这个行为本身是与“阴阳者相求之物也”的阴阳属性相背的,同时阴与阴之间的同性相斥也彰显的是张力排拒之象,所以光明的前途与痛苦的奋斗本身就是一体两用或辩证统一的。我们通常所说的苦中有乐与知苦乐法的自然观思想之理论基础,在本质上根植于易学自然观。
第四,蒙六三显示出的阴阳关系,是一种阴柔成分依托刚阳成分提供的向心力作用的发挥而对外来阴柔体的排拒关系,以此来使刚阳体空间增大而大放光明的。一方面说阴柔成分的上扬行为,是一种专一行为,是为刚阳体内涵的充实而为的,另一方面说明刚阳体的充实本身,明现出一种博大的气度和博大的情怀,体现着一种博专一体化有机统一的自然本质。对于一个方向的专必然会介入更多更广的范围去取材、去研究、去学习,否则就不会专下去。所以孔子赞之曰:“天下何思何虑,天下殊途而同归,百虑而一致。”(《易·系辞》)专可直,而直可方、直可大,真正的大种是没有差别的,是可以互通的,虽“殊途”而可“同归”,虽“百虑”而必“一致”。但承继六三时位上二阴相斥的惯性运行,必然会将刚阳体中阴阳二成分的互动推至极限。这就说明阴柔成分的作用发挥,是以刚阳成分的能量来决定的。而这种能量的提供是有限的,不是无穷的,所以要有节有度,要“形劳而不倦”。但由于惯性作用的发挥,阴柔成分的运行会超出刚阳能量的提供范围而力不从心,再加上外来阴柔体对其产生的反作用,必然使阴柔成分的上升状态因受到扼制而改变,所以孔子喟然叹曰:“独远实也。”以象喻意,提出了“充实”和“不独”的自然观思想,即专与博相统一的思想,不可贪欲无度,攻进不止。博以专为导引,专以博为基础,若不专无以致博,若不博无以致远。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学习以充实自我的行为是有规律可求的,人的全面素质的提高是有逻辑程式的,而这种程式呈现出一种系统性的特征:以广泛求兴趣,以兴趣定真爱,以专一致博学,以博爱来修身。故素质教育是一种高层次教育,并不是泛泛谈一下即可,而是有其内在规律可循的。
第五,纵横交织,融会贯通。蒙六五爻辞云:“童蒙,吉”。蒙六四时位上出现了“困蒙”之象,提出了博学才能致远的方法论思想。六五状态是对六四情状的承继和发展,既然阴柔成分所受的张力很大,刚阳成分对其作用力即向心力的限度因为阴柔成分前行惯性的影响而有所突破,当然地决定了阴柔成分的运行方向和幅度,受外来与其相接触的阴柔体所左右。孔子象之曰:“顺以巽也。”“巽”者入也、伏也,就是说此状态下阴柔成分的运行状态要顺势而行,同时还要有一定的渗透性。这就为博学提出了具体的行动径向,突出顺势发展这一特点。不但又一次明白地告诉人们,没有博是无以专的,只有建立在广博的知识背景之下,才能使其所专所爱恒持而不易,也只有博学的态度和行动,才能真正充实自我,实现主体全面素质的整合和提高。同时指出爱好和兴趣也是会引起人的烦恼和困惑的,当你不能破解这种困境的时候,你就会将自己的所爱变为泡影。孔子在《论语》中所说的“日月至矣而已也”情形就是对相当多的不成功者给予的综合概括。所以有许多人学到一定程度再行进不下去了,根本达不到理想的高度和水平,成不了杰出性优秀人才。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常常会遇到这种情况。善学善教者往往会采取迂回的螺旋循环式的方法,使自己的兴趣随着玩味程度的不同给以及时的扩大,由此及彼、由近及远、由表及里地整体强化,最后得到理想的效果。
最后,处正防极,恒持中道。万事万物都要讲一个度,都有一个中正规约的追求,同时也有一个防过止极的警示。其中物极必反的规律,是一个普遍适用的公理性原则。我们每个个体之所以要开启联想的思维以博学之,并强调要扩大自己的兴趣爱好范围,是为了使自已的根基得以厚实和巩固,为使致远而高明的境界至美至善,并不是力图穷究宇宙的一切,甚至转移自己的兴趣方向。如果那样,我们就是干了愚蠢且不可能而又不现实的事情,在任何时候都应把持好自已内在的发展径向,将自己有限的能量集中在属于自己的道路上来,以防止四面楚歌情形的发生。这就从易学自然观的角度,对教育理念提出了要有善于诱导能力的客观要求,使受教育个体在各自兴趣的领域中建构具有个性色彩的知识体系和思维模型,让形而上之道有效地转换成为形而下之器,直至成为大器,以实现属于每个人自己的理想目标。
总之,易学自然观所折射出的素质教育理念,在蒙卦中给予了集中体现和深入揭示,为人们铸就出一个全新的育人模式,使人文教育与天道自然的内在规律在“天人合一”的自然原理基础上相和谐、相合拍,在自然境理与人性情理之间架构了一座有机统一和逻辑展开的桥梁。这不仅为杰出人才的脱颖而出提供了方法论思想和发展路向,而且也为教育提供了一种可以借鉴的宝贵思想资料,从而开启了人们修身育德、充实自我并渐次走向至善至美境界的大门。
[1] 程颐.程氏易传[A].钦定四库全书·易说卷[C].扬州:广陵出版社,2010.
[2] 程颐.伊传易佳[A].钦定四库全书·易说卷[C].扬州:广陵出版社,2010.
[3] 宣化法师.地藏菩萨本愿经浅释[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7.
[4] 胡瑗.周易口易[A].钦定四库全书·易说卷[C].扬州:广陵出版社,2010.
[5] 孔颖达.周易正义[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4.
[6] 王弼.周易略例[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4.
[7] 司马光.温公易说[A].钦定四库全书·易说卷[C].扬州:广陵出版社,2010.
[8] 李道平.周易集解纂疏[M].北京:中华书局,1994.
[9] 朱熹.周易本义[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4.
[10] 张浚.紫岩易传[A].钦定四库全书·易说卷[C].扬州:广陵出版社,2010.
[11] 苏轼.东坡易传[A].钦定四库全书·易说卷[C].扬州:广陵出版社,2010.
[12] 刘大钧.大易集说[M].成都:巴蜀书社,2001.
[13] 牟宗三.宋明儒学的问题与发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14] 周敦颐.周子通书[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15] 庞朴.文化一隅[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