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话测试成绩与实际运用水平之差距探析
2014-04-10廖晓玲杨智灵杨松谕
廖晓玲 杨智灵 杨松谕
四川工商职业技术学院自2000年成立普通话测试站以来,报名参加测试的学生积极踊跃,特别是近两年参加测试的人数大幅度增加。但对参加测试的学生进行跟踪后却发现,一部分学生的测试成绩不能完全真实的反映普通话使用的实际水平。针对这一现象,我们对我院2011年和2012年参加普通话测试的部分学生进行了调查、走访、跟踪,根据他们在生活学习中运用普通话的实际情况,不难发现这样一类现象:有的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普通话语音面貌较好,也习惯于与人交往中使用普通话,但测试成绩却不大理想;有的学生虽然测试分数高,但学习生活中仍然习惯使用方言,实际运用用普通话不够顺畅自然。考与用分离,要么轻测试、要么轻使用,都偏离了普通话水平测试的的正常轨道,形成了普通话测试成绩与实际运用水平之间的不完全对应的关系。那么,在普通话测试中,应试者的测试成绩会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呢?
一、应试者自身的原因
第一,由于普通话水平测试属于国家标准参照性考试,重点测查应试人的普通话规范程度、熟练程度,认定普通话水平等级。
在四川考试卷中,第一题是“读单音节字词”,该项测试要求应试者在3.5分钟内正确地读完100个单音节字词。这100个单音节字词,涵盖了普通话音节的全部要素:声母、韵母和声调,它主要测查的是应试者声韵调的标准程度,对声、韵、调的评判,分别按是否有错误和缺陷来进行评判的,它要求应试者必须全面掌握普通话的音系结构和所有音节的准确发音。而平时人们在沟通交流中并未对单音节字词的规范、标准的认读引起足够的重视。第二题“读多音节词语”,这些多音节词语中包括普通话音系的所有声母、韵母、声调及轻声、儿化与连读变调,主要测查的是应试者在语流中,由于前后音节的影响而产生的声韵调的变化规律的掌握情况,它包括轻声、儿化、双音节(多音节)变调等的发音。该项成绩评判仍按是否有错误和缺陷来进行。在这两个题中均没有涉及语言的流畅度和内容表达的自如度的评判标准。第三题“朗读题”,限时4分钟,测查应试者用普通话朗读书面作品的水平,在考查声韵调标准程度的同时,重点考查语音、连续音变、停连、语调(语气)等,也考查对语言的流畅度和内容表达的自如度,但占分比例相对较小。第四题“命题说话”,根据给定的话题范围组织语言,并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说话内容的一项测试,它测查应试者在没有任何文字凭借的情况下说普通话的水平,它是一种综合检测项目,不仅考查应试者语音标准程度,运用词汇、语法所能达到的规范程度,也对应试者说话时语言的自然流畅程度,说话时间是否符合要求等多个方面进行考查。
从普通话测试各题的要求可见:汉语拼音及普通话语音基础的优劣,普通话用语是否规范,平常的学习生活中使用普通话的熟练程度等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普通话水平测试的得分。
普通话语音基础,包括普通话声母、韵母、声调、变调、轻声、儿化等。我院大部分应试者都是四川人,最容易出现的问题会集中在舌尖后音zh ch sh的发音位置的错误或不够准确、舌尖前后音zh ch sh与z c s混淆,韵母中的后鼻韵母eng与ing错误以致完全混同于en与in、以及把ueng发成ong,声调中的上声调型和调值表现错误或不准确、同时还会反映在词语的轻重音格式的错误上,语流音变中轻声和儿化的把握难度也较大。如果以上几个方面的知识掌握得不好,在测试中的得分会受到比较大的影响。
第二,应试者平常习惯使用方言、对普通话水平测试不了解、准备不够充分等都会造成测试时的紧张心理,影响测试成绩。很多应试者对普通话的认识还存在误区,有的应试者平时多使用普通话就自认为发音标准,测试前也不做任何准备,高调登场,结果测试成绩不理想,没有达到预期目标,就对测试提出了质疑。在测试中有部分方言区的学生,平常与人沟通交流习惯于使用方言,很少使用普通话,再加上参加测试时的紧张心理,自报姓名和测试序号时不由自主地就使用了四川方言,在测评老师的提醒下才改用普通话;由于紧张,一些很常用的字读成错别字;认读轻声和儿化出现语调偏误;朗读中回读次数多或朗读漏行;命题说话中不断卡壳,不敢正视测试老师,不时冒出方言词汇,说话时间严重不足等等。因此,分析应试者产生紧张心理的原因,使应试者克服紧张心理,才能客观真实地反映应试者的普通话水平。经过对应试者的调查我们发现在测试时出现紧张心理的原因主要有这几个方面:有的碍于面子观念,虽也有说好普通话的意愿,但怕说不好被别人笑话,在平时的训练中羞于开口,殊不知普通话的训练是技能性训练,并不是掌握了理论知识就能在测试中得高分的,必须经过一定时间的实践训练方能有效提高普通话运用的水平;由于畏难心理因素的影响,有的学生经过短时间的训练没能取得明显效果就放弃了,不再使用普通话,认为大家都是四川人,用四川方言进行交流沟通更方便、更顺畅;再加上大多数参加测试的学生都是没有经过系统培训的,对普通话的相关知识及普通话水平测试的内容、形式都不甚了解,所以当应试的学生与测评老师面对面进行考试时,就难免出现紧张心理。
二、测试员方面的原因
由于普通话水平等级测试是以应试人口试的方式来进行的,应试者的考试和测试员的成绩评定是同时进行的,考试方式具有个别性的特点;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主要依靠考评员个人固有的知识体系和听辨音能力以及高度敬业精神来完成,因而普通话水平测试的成绩评定有一定的主观可操作性(计算机辅助测试后这种情况也不能完全避免);再加上语音标准的本身具有模糊性,这样就可能出现测试员对语音错误和缺陷识别也可能形成一定的误差。
从测试员对测试题的评判来看,普通话测试试卷第一题读单音节字和第二题读多音节字,共占30分,不同测试员对语音错误与缺陷的判定,虽然会有误差,但由于所占的分值比例小,对测试结果的影响不会很大。而第三题第四题共计70分,占总分值的70%,测试员在这两个题上的主观操控空间就很大。实行机测后,前三题的主观操控空间缩小了,但在“命题说话”一题中仍然会留下较大的主观操控的范围,如对评分标准的理解,就会因为测试员的语言理论水平和实践经验的不同而有差异,第四题的扣分项目分三项:语音标准程度25分,语法词汇规范程度10分,自然流畅程度5分。在语音标准项下,分“六档”进行扣分,比如“五档”的测评标准为“语音错误超过15次,方音明显”扣分9、10、11分,“六档”的测评标准为“语音错误多,方音重”扣12、13、14分。每档内的扣分最大相差2分,再加上“五档”与“六档”之间测试员可能会由于对“方音明显”和“方音重”这两句话的理解不尽相同而出现扣分档的不同,就是说主观操控的最大范围,达2—3分之多。从自然流畅程度的5分分值里,如“语言基本流畅,口语化较差,有背稿子的表现”扣0.5分、扣1分,“语言不连贯,语调生硬”程度一般扣2分、严重的扣3分。这些语言弹性也较极大,很容易导致测试成绩评定的主观性。
我院的普通话测试员都是兼职进行测试工作的,平时都有各自比较固定的工作任务,有测试任务时临时召集,因而都是牺牲休息时间来进行普通话测试,而且这种测试都是集中进行的,工作强度很大,再加上长时间以同一种姿势专注于听辨音细节,容易疲劳,听辩灵敏度会随着测试人数的增加而下降,影响对应试者的成绩判定。
三、考试本身和考试试卷的原因
普通话水平测试的重点在于语音的标准和规范,这对于客观考查应试者的真实语音面貌具有一定的不利影响。从考试卷所占分数比重来看,涉及到语言流畅度的主要是第三题“朗读短文”和第四题“命题说话”,第三题满分30分,在评分标准上对流畅度的扣分只是“视程度分别扣0.5分、1分、2分,”扣分比重很小,第四题是占总分的比重最大的一个题,共40分,但“自然流畅”所占的分值只有5分,最大扣分项仅有“语言不连贯,语调生硬”扣3分。从第三、第四两个题看,总分70分,语言流畅程度的最大扣分值只有5分,或多或少的掩盖了应试者的真实语音面貌,极易形成测试结果与实际表达水平的不相一致。
从试卷的难易程度来看,学生在进行测试时,是在两套试卷中任选一套来测试的,两套不同的试卷虽然在整体要求上区别不大,但同一个应试者,使用两套不同的试卷的考试得分却是不同的。各试卷第一题中生僻字的数量的不对等也或多或少影响测试成绩;试卷第二题、第三题中的轻声、儿化等语流音变的词语的难易程度不同、词语轻重音格式的不同,对应试者测试成绩的影响也很大。我院应试者大多是四川的学生,在没有进行过系统培训的情况下,对词语轻重音的认读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再加上不同的试卷在该题中出现的中重格、重中格、重轻格的词语数量和难易度不能完全对等,造成测试结果的差异;“命题说话”题,对应试者成绩的影响就会更大,虽然同样是抽题,同样可以进行一定时间的准备,但30个话题难易程度确实差异很大,如果抽到的是“我的朋友”“我的业余生活”这类的话题,难度不大,容易得分,如果抽到“科技发展与社会进步”“谈谈社会公德”等话题,准备的难度和说话的难度就会比较大,势必使最终的得分受到一定的影响。
应试者自身的语音基础和语言习惯,测试员的素质,试卷的差异等原因,造成了测试成绩与实际运用普通话的水平不完全对应的关系。克服测试中存在的问题,真实客观的反映应试者的普通话运用水平,这是摆在每一个语言文字工作者面前的、值得深入探讨的课题。
[1]国家语委普通话培训测试中心.首届全国普通话水平测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M].北京:语文出版社,2003.
[2]宋欣桥.普通话水平测试员实用手册[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3]刘照雄.普通话水平测试大纲[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