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女权主义视角下的《呼啸山庄》

2014-04-10

关键词:斯克利夫艾米丽呼啸山庄

雷 宇

一、女权主义及文学创作的社会背景分析

本文所提出的女性主义,刚开始是源自于法国,其表示着妇女人才得到解放,之后又传播到欧美地区,慢慢的开始普及开来,主要是代表成年女性在政治领域、经济领域及社会发展领域应该处于和男性一样的地位,握有同等重要的权利。回顾其发展历史我们可以看出,女性主义运动主要经过了下面几个期间,首先是为男女平等所抗争的象征次序的期间、明确提出性别差异性且歌颂女性特点的期间、对抗男性与女性气质不同的期间。在当前的女性主义者看来,针对女性群体给予特殊的关注,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标志着女性地位对女性不同的关注,正体现了女性地位的不平等,因此必须要充分消除男性与女性间存在的区别性,才可以从根本上消除了社会男性地位高于女性的观念意识,这可以真正的树立起公平平等的女性价值观念。

当《呼啸山庄》这不著作还没创作并发行的时候,女性创作始终属于较为初步的时期。从意识形态层面上占据领导性地位的依旧是处在父权制度阴影下的女性观念,大部分的人在这一理念的制约下,对于女性形象定位的认识往往是“纯洁、自爱、保守、顺从,以家庭为主”。而这个时期的小说中,所涉及到的女性角色一定要充分体现出当时的女性形象。不过,究竟女性的形象是不是必须要温顺与贤淑的,艾米丽却提出了不通过的见解,所以,在那个社会背景下,艾米丽的观点是不被社会所接纳的,以至于在她整个生命中,作品都被社会所排斥。

站在历史发展的角度去分析,维多利亚时期文学传统下,只有男性才拥有写作的权力,这是由于在当时的社会中,只有男性才又机会接受正规教育,只有男人才有资格去发言去表达自己。而《呼啸山庄》在发行的时候,著作的署名并不是艾米丽,而是“埃律斯·贝尔”,这是因为艾米丽为了确保著作能够顺利发行,因而迫不得以选择这一男性化的笔名,以此来掩盖自己的女性身份。

通过上文的分析,我们了解到艾米丽所生活社会背景的特殊性,在呼啸山庄这本著作中我们能够很清楚的感受到她对于女性地位低下的不满以及初步提出了女权主义的观念想法。

二、女权主义角度下凯瑟琳命运分析

1.凯瑟琳本身女性地位的观念。在《呼啸山庄》这部著作中,女主人公凯瑟琳的角色定位不同于以往的女性形象,其不仅具有传统女性温柔、多愁善感的一面,同时还表现出刚强果断的性格特点。小时候的凯瑟琳完全就是一个小男孩,她对事积极不推卸,遇事勇敢,处理起事情来十分果断,并且她仿佛从一出生就具备不屈服的抗争精神。在她小的时候,就已经将家里所有的马匹都骑过了,光着脚与希斯克利夫追逐玩耍,在山庄与庄园间来回奔跑。在这里能够感受到,最初的凯瑟琳,尚没有意识到女性与男性的不同,她不了解这个社会对于女性的偏见,在她心里男性与女性是一样的,都拥有同样的社会权利。在凯瑟琳爸爸看来,她就像一个皮小子,丝毫没有女儿家的样子,便责问道:“你为何无法一直扮演好一个好女孩的角色呢?”面对父亲的责任,凯瑟琳并没有沉默,而是抬起头正视父亲,天真却认真的答道:“那你为何无法一直扮演好一个还男人的角色呢?”就像这样,在别人的质疑下,她从没有对自己有过动摇,同时也积极勇敢的回答着别人所提出的疑问。

凯瑟琳从小生活在丧失所有权力的父权制度环境中,因此在内心季度憧憬能够有人出现帮助他逃脱兄长所给予的压迫。希斯克利夫的出现,正好为她带来了她心之所向的权力,在这一精神的支撑下,凯瑟琳慢慢的投身到对父权制宗教的抗争中,并通过勇敢无畏毫无礼节的话去与家人抗争,正是在老恩萧对希斯克利夫宠信,与希斯克利夫对凯瑟琳的顺从中,凯瑟琳慢慢的掌控着整个呼啸山庄,将其变成了和父权制相对抗的女性王国。

2.来自于父权社会的压迫。在十九世纪以前,婚姻是女性的救赎,一般都是遵循美满婚姻的结局模式。但是在《呼啸山庄》这一著作中,男女主人却没有按照这一套路进行。成年之后的凯瑟琳在逼迫下与埃德加·林顿结婚,但是在再次遇见希斯克利夫之后,重新燃气了心中的爱火,接着就步入了水深火热中无法回头。

其实,他与林顿的婚姻不是偶然性存在的,是在当时的父权制度压迫下所形成的恶劣后果。

凯瑟琳和与自身相仿的希斯克利夫面临着别理,最终在父权的压制下选择妥协。在老恩萧死了之后,凯瑟琳的兄长继承了父亲的产业,她的兄长非常不喜欢希斯克利夫,于是便用尽手段胁迫凯瑟琳离开希斯克利夫,这使得凯瑟琳感受到寂寞与恐惧,因此便逃离了家远走。从表面而言,凯瑟琳是自己选择离开的,但是实质上,是因为被父权所压迫,出于无路可走的一种选择。

如果说小时候的凯瑟琳倔强执拗是其天生具有的品质,那么成年之后就是在叛逆心理与女性天性的彼此在作用下所形成的。凯瑟琳对于林顿的爱,其实也是对父权的妥协,因此后来的凯瑟琳便会感觉到与希斯克利夫结婚回事会是脸上无光的事情。

表面看来,林顿属于彬彬有礼的绅士,或许还有些许的虚弱,不过其在社会上却有着很高的地位与财权,因此他拥有足够的能力去控制凯瑟琳,这种能力不是来自于其自身,是他的社会地位所赋予。不仅如此,林顿当时的职位是地方法官,他对于凯瑟琳有展开实施父权制规章的权力,所以林顿对于凯瑟琳的爱情也是基于她顺从父权的前提下,不过凯瑟琳本身所具有的不屈抵抗的精神是永远不可磨灭的,因此她与林顿始终不能萌生真正意义上的纯粹爱情。

在嫁给林顿之后,凯瑟琳本身所具有的抵抗精神不断的被消耗。她和丈夫两人无法实现心灵上的共通,有时候话都说不了几句,长期处于索然无味的生活下,凯瑟琳逐渐的学会顺服,放弃了对自由的追求,投入到家庭与传统观念的捆绑中。

3.凯瑟琳的反抗——死亡。凯瑟琳嫁给林顿后,慢慢放弃了女性追求自由平等的诉求。但在内心深处,她要找回一切的愿望越来越强烈。而凯瑟琳找到的唯一出路就是死亡。在凯瑟琳死去之前,她对自己的生活有了深刻而又沉痛的反思,她认为自己的生活就是“沉沦的深渊”,和一个不理解她的人在一起,生活一片空白,就如同“牢狱”。她不想再去讨好丈夫,软弱而又抑郁的活着。

然而,凯瑟琳并不是一开始就决定以死亡这么激烈的方式反抗父权的,她用绝食相逼,用发疯泄愤,最后被逼无奈,走向了死亡。这从本质上是一个对父权仍保有希望到最终绝望的过程。

凯瑟琳整整一天茶饭未尽,林顿只是躲在书房里看书,对妻子的病不管不问。他觉得自己比妻子高一等,妻子该先向他来认错而不是他主动地寻求和解。当凯瑟琳已躺在床上三天茶饭不思的时候,林顿仍是无动于衷。凯瑟琳发现自己错估了与林顿之间的感情,最后支撑着她活下去的理由毁掉了。凯瑟琳正是经历了这种无助之后的怀疑、幻灭与绝望,导致了她精神世界失常,陷入疯癫的状态,在同一时刻,凯瑟琳真正认清了这个世界的本来面目,父权重压下女性是渺小的。

在阅读了《呼啸山庄》这一著作之后,从中我们能够清晰的感受到源自于人性最本质的复杂,以及蕴藏在当时社会下的爱恨纠葛。

《呼啸山庄》中,女主人公凯瑟琳与男主人公希斯克利夫之所以相爱是由于俩人相近的性格,以及兴趣爱好的相符,这是一种精神层面的爱情,已经突破了躯体的限制,实现了灵魂的融合,而文章中对于两人告别场面的描写也具有很强的画面感,通过文字读者能够感受到男女主人公如同浪潮一样无法抑制的情感,虽然激情迸发但是又没有参杂任何的情绪,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艾米丽对于纯洁无暇爱情的渴望与憧憬。

在《呼啸山庄》中,艾米丽用自己的文字呈现着一个与当时社会格格不入的女主人公角色,这一角色也带有艾米丽本身浓厚的思想观念,其对于当时社会女性地位的不满以及对女权主义的追求,都充分的融合到了文字中,生动的刻画出一个鲜活的任务形象以及一次动人的旷世爱情,同时也阐述着不被社会所接受的知识女性自我拼搏奋争的心路历程。这不小说体现着初期阶段的女权主义思想,希望能够打破当时社会对女性的偏见,建立起男女平等的社会关系,这一思想挑战了传统社会观念,因而收到了社会各界的舆论攻击,但是这部小说的推出却为女性展现出一个全新的社会,让女性拥有追求平等的欲望,鼓励她们去勇敢的挑战传统,实现自我价值,在后来的女性运动中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就是那些不畏社会质疑,敢于对传统男性社会说不的勇敢,造就了艾米丽的成功,同时也让《呼啸山庄》树立起独树一帜的言情小说风格,在文学历史的长河中得以闪闪发光,被世人所称赞与推崇。

[1]高万隆.女权主义与英国小说家[J].外国文学评论,1997.

[2]艾米莉.勃朗特.呼啸山庄[M].杨苡译.南京:译林出版社,1999.

[3]张同乐,毕铭.《呼啸山庄》一部具有现代主义意味的小说[J].外国文学研究,1999.

[4]葛志宏.论《呼啸山庄》的现代主义因素[J].外国文学评论,1992.

[5]彭锦花胡大鹏《论扭乎啸山庄)爱情悲剧的社会必然性》一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9).

[6]王轶美《从<呼啸山庄)看女性的白我追求》哈尔滨学院学报,2003,(3).

猜你喜欢

斯克利夫艾米丽呼啸山庄
试析《呼啸山庄》中希斯克利夫的情感历程
你穿得真好看
《艾米丽在巴黎》宣布续订
中英双语阅读 呼啸山庄
《呼啸山庄》的悲剧根源探析
用卡伦·霍妮的成熟理论分析希斯克利夫的神经症人格
剖析艾米丽《呼啸山庄》里的复仇意识
浅析《呼啸山庄》凯瑟琳的人格特征
赏析《呼啸山庄》背后的爱与宗教
没落贵族的挽歌——福克纳《献给艾米丽的玫瑰》的身体叙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