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高校英语教育中文化失语现象探析

2014-04-10

关键词:英美跨文化现象

陶 霄

受经济全球化的影响,我国中小学和大学的学生均需学习英语,目的是为了将英语作为一种交流的语言工具,从而能借助英语吸取国外发达国家的科学知识。但是随着国民素质的提高,高校英语教育中的单项吸收,已经无法满足社会交际需求,大部分学生在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只注重对外国文化的吸纳,而无法将本国优秀文化向国际友人传达,因而会造成一种中国文化失语的现象,使学生产生民族自卑心。因此,在高校英语教育中,师生不但要积极吸纳外来的先进文化,而且要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将中国本土文化向世界人民传播,提高大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本文对高校英语教育中中国文化失语及其现状进行详细分析,并提出解决高校外语教学中文化失语现象的策略,明确高校外语教学中需将培养跨文化交际纳入高校的文化教育课程中。

一、高校英语教育中中国文化失语及其现状

1.高校英语教育中中国文化失语。跨文化交流属于双向交流,当代大学生在学习、了解异域文化的同时,也需对本文化给予肯定和认同,并将本文化向世界其他国家宣扬。但是在高校英语教育中,会出现跨文化交流时大学生或者大学毕业生无法用英语表达出富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内容的现象。国内学者研究指出,国内高校毕业生能用英语对白宫、巴黎时装、英国旅游胜地等详细讲解,却无法通过英语讲述我国的故宫、四大名著(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武术、京剧、中药等事物,无法将我国的国粹向国外友人传播,出现中国文化失语的现象。导致在高校英语教育中出现中国文化失语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在英语教育中,过多注重英语文化的输入,而忽视中国文化教育。

中国文化失语指的是高校学生在用英语表达富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事物及内容的时候,会出现必要词汇及知识缺乏的现象,进而表现出无法与国外友人交流的问题。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如果高校学生不了解语言内所承载的文化内涵,那么语言也就失去存在的价值,在与国外有人交流的过程中,语言会变得更加晦涩难懂。高校学生学习英语,其目的是为了能理解并感悟他国的文化,并应用英语与他国人员进行思想、信息交流,但是外来文化的吸纳和处理不恰当,也会影响到本土文化。高校英语教育中,一直传授的是英语文化,而不注重对中国本土文化的英译,导致高校学生对本土文化缺乏认同感,不利于本土文化的宣扬,如针对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国外汉译家由于不了解《红楼梦》的内涵,对中国语言的引申义等现象一知半解,就会将其译为“A dream of red mansions”(在红色房子内做的一个梦),而中国学生由于对本土文化的失语,也无法向其详细解释《红楼梦》的具体内涵。同时,部分高校学生由于英语学艺不精,常会出现在英语表达中夹带汉语,或者在汉语表达中夹带英语等现象,此现象是对本土中国文化的损毁,长此以往,中国的民族语言尊严将得不到维护,本土国粹将无法继续传承。

2.高校英语教育中中国文化失语的现状。高校英语教育中中国文化失语的现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⑴高校大学生能清楚地了解我国的物质、精神和制度等文化的内涵,但是却无法用英语表达出来,缺乏文化输出意识,不具备文化宣传的能力;⑵大学英语教师虽然具备一定的跨文化交流的能力,但是受其教育背景的影响,其对以英美文化为首的西方文化的熟知程度超过对中国本土文化的熟知,对中国文化的了解缺乏有效的学习机制,因此,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会忽略中国文化元素;⑶我国高校使用的大学英语教材多数为英美人士所撰写,其反映出的是英美文化,极少反映出中国文化内容。

二、解决中国文化失语现象的对策

1.树立正确的语言文化观。大学生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需树立正确的语言文化观,从而避免在跨文化交流中出现中国文化失语的现象,努力做到将中国传统文化,如端午节、中秋节、春节、中国结、春联等本土文化,向外国友人娓娓道来,争做中华民族文化的代言人,在国际上为中国文化树立特殊形象,从而与其他国家的人进行平等交流。从而将学习英语的目的明确化,为弘扬我国的文化精髓而努力,在中国人民与世界人民之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

在跨文化交际领域中,著名的专家贾玉新提出“文化相对主义”的观点,“文化相对主义”指的是世界上任何国家的文化,都无法被当作其他国家文化的评价参数,对于本国文化的言行,需按照自己拥有的文化标准进行理解与批判。针对目前西方经济,尤其是美国经济比较发达的背景下,西方人士多数存在轻视中国文化的现象,导致中国大学生产生民族文化自卑情绪,或者拒绝学习异域文化的偏激爱国情感。以上两种极端文化观,会造成一种跨文化的交际障碍,进而造成中国文化失语现象。因此,在英语教育中,学生不但要学习和借鉴国外的文化,还要学会输出我国的文化,自豪地向世界人民介绍我国的优秀文化,从而提升中国的文化影响力。

2.培养学生的文化自觉。文化自觉是指生活于特定文化历史内的人,对其自身文化有一定的自知之明,并充分认识到自身文化的发展历程。大学生对于本民族文化自觉,就是体现在在英语学习中,对本民族文化能有自我觉醒及反思。大学生在学习英语时,需在多元文化世界中找准自身位置,将中国文化与英语文化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明确传播中国文化的方向,如爱好诗歌的同学,可将中国古诗词与其他国家诗人的诗歌放在一起学习,用英语来反映中国的文化,从而培养大学生的民族精神和传承本族文化的责任。

3.设计与中国文化相关的英语教学大纲。在高校英语教育中设计与中国文化相关的英语教学大纲,增加与中国文化相关的课文,编写适合我国大学生的英文版中国文化书籍,让学生业余阅读。在大学英语对英美文学进行讲解时,教师可适当引导学生对异域文学与中国文学进行对比,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流的能力。跨文化交流是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上进行的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的交流,因此,在高校英语教学中,需重视本土文化的渗入学习,不能让外语教学为英美文化入侵中国提供途径。4.选用双向制的教学素材。在高校英语素材的选择上,不能选择全英美文化文化的教材,如《新视野大学英语》等,需选择双向制的教材:一方面可选取侧重于英美文化和解是文化差异性的国外文章,另一方面也可组织国内的专家编写与中国文化、中国历史、文化、经济等相关的英译文章。文化教育需将英美先进文化的吸纳与中国特色文化的宣扬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为学生搭建一个语言能力提升,走出中国文化失语困境的平台。

5.提升教师的文化素养。大学英语教师不仅要对中国文化失语现象进行深思,而且要加强对本土文化的学习,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从而在讲解英美文化的时候,与中国文化相比较,让学生能在英语环境下,也能结合接受到中国文化的熏陶。另外,还能让学生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理解中西方文化的异同,从而将本土文化的重要性彰显出来。同时,在英语各级考试中,需将中国的文化元素纳入到测试中,把中国文化融入整个大学的英语教学中,解决大学英语教学中出现的中国文化失语现象,让英语学习真正能为我所用。中国的文化博大精深,但是学校的教学具备明显的时限性,这给教师和学生了解中国的文化知识,并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等带来巨大挑战。因此,高校英语教师除了利用课堂时间学习中国的文化及运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外,还需利用其业余时间,学习和积累中国文化知识,从而更好地掌握中国文化。

6.优化教学方法。教师需充分利用英语课堂这个平台,为学生创造一个语言环境。除了课堂的讲解时,需为其提供语言实践的机会,如教师可创造英语角,邀请校内外的国际友人与学生进行交流,不但能提升学生的英语口语能力,而且能让学生向其宣扬中国文化,增加其民族自豪感。另外,教师还需引导学生对中国文学作品、时事政治等进行分析,并为学生推荐较好的英文报刊、英美的社会习俗和文化背景等知识,并让学生在阅读后,与中国的政治文化、经济、社会时事等进行比较,加深学生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的了解。另外,教师还可运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播放《功夫》、《藏龙卧虎》等双音字幕的中国电影,让其熟悉中国文化的音译法。

面对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多种文化共存已经成为世界文化发展的主流,我国高校英语教师和学生在了解和学习以英美文化为主的西方先进文化的同时,也需将我国的优秀文化(如京剧、古诗词、四大名著、历史文化遗物等),向世界人民传播,从而提高我国在世界人民心中的地位。在高校英语教育中纳入中国文化,可让学生变成中国文化的代言人,用英语向全世界人民介绍中国几千年的优秀文化,从而宣传中华民族的形象,树立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让学生能在交际中实现平等交流。

[1]乔锟华.高校英语教育中的中国文化失语及应对策略[J].语文学刊·外语教育教学,2014,(4).

[2]郝瑞松,刘思阳.高校英语教育中中国文化失语现象研究[J].外语交流,2014,(5).

[3]王静.民族高校英语教育中的中国文化失语[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7).

[4]李娅琳,陈晓靖.大学英语教学中渗透中国文化之必要性研究[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1,(1).

[5]介家虹.我国高校英语教育中的“中国文化失语”现状研究[J].科教文汇,2014,(2).

猜你喜欢

英美跨文化现象
超越文明冲突论:跨文化视野的理论意义
Onemoretime:comingandgoingLiuYu英美电影与英美文学的互动发展研究
它们离“现象级”有多远
A Precritical Analysis of the PoemThe Passionate Shepherd to His Love by Marlowe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英美文化差异对英美文学评论的影响
你能解释下面的现象吗
猜谜语
跨文化情景下商务英语翻译的应对
奇异现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