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球化背景下的日常消费与人的发展

2014-04-10

关键词:符号化消费观念全球化

李 果

(上海大学 社会科学学院,上海 200444)

在马克思看来,理解人类历史发展的钥匙是现实中的物质生活,物质生活包括生产资料的生产和人自身的生产。人类自身的生产与人们日常消费、婚姻、习俗密切相关,因此我们要将研究视线转移到人的日常生活领域,从而更全面地理解“现实中的人”。中国学者衣俊卿对日常生活的内涵和外延进行了较为清晰的表述,他指出日常生活是“旨在维持个体生存和再生产的日常消费活动、日常交往活动和日常观念活动的总称”[1]32—33。日常消费活动是“衣食住行、饮食男女等以个体的肉体生命延续为宗旨的日常生活资料的获取与消费活动”[2]192,是日常生活最基本的层面。本文试从日常生活最基本的层面——日常消费入手,探讨全球化背景下人的发展问题。

一、改革开放前后中国居民的日常消费状况

从新中国建立到改革开放之前的这段时期,中国居民的日常消费是在计划经济这一基本经济制度的基础上进行的,具体呈现出三个方面的特点。

一是日常消费受有限生产的限制,消费数量和质量水平偏低。在计划经济条件下,中国实行一种高度集中的传统型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从内部条件看,新中国成立后,社会经济千疮百孔,国家百废待兴,需要集中全国的资源建立国民经济体系;从外部环境看,中国只有优先发展工业,尤其是重工业,才能冲破西方国家的封锁,实现经济独立和国家安全。高度集中并且重视重工业发展的经济策略使得居民的消费品供给非常有限,从日常消费的数量来讲,居民并不具备选择何种消费的自由,一般是生产什么就消费什么。从消费的质量来讲,国家虽然为居民提供了教育、就业、医疗、养老等各个方面的福利,但这是国家在居民货币收入低下的情况下保证居民生存而提供的低水平的补偿。在长期高积累低消费、重视重工业、忽视轻工业的政策指导下,居民的日常消费处于匮乏状态,日常消费数量和质量水平低下。

二是日常消费以生存性消费为主,服务性消费以自给自足的方式供给。在计划经济时期,受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国家供给居民的消费以维系生存的物质性消费为主,满足居民发展和享受需求的服务性消费非常有限,诸如餐饮、家政、娱乐等方面的消费少之又少。居民这方面的消费需求仍然沿袭几千年来中国农业社会自然经济条件下的方式,以家庭内部分工劳作的方式进行。

三是勤俭克制的消费观念占主导地位。这样的消费观念是由几个方面的原因共同决定的。首先,有限的生产决定了消费必然是节俭克制的消费。日常消费品生产水平的低下,决定了日常消费水平的低下,反映在人们的观念上,就表现为节俭克制的消费观。其次,中国传统的消费观念依然存在。节俭是中国的传统美德,是历代社会共同倡导的。例如,《荀子5富国》中提到:“足国之道,节用裕民,而善藏其余。”传统文化的节俭思想契合了计划经济时代供给短缺的实际情况,并指导着当时人们的消费观念。最后,节俭克制的消费观念具有一定的意识形态色彩。艰苦朴素的消费观念是在中国革命和建设时期形成的优良传统,发扬这一传统,有利于中国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自力更生,谋求发展。然而,随着计划经济体制的不断发展,尤其是“文革”时期“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思想的提出,消费被打上了意识形态的烙印,追求消费水平的提高被认为是“资产阶级的生活方式”而遭到批判,穷困才是“革命本色”。节俭克制的消费观念被意识形态化之后,失去了作为优良传统的积极作用,抑制了人们的正常消费需求。

自1978年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来,中国市场经济的确立和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极大地推动了经济的飞速发展,而经济结构发生的巨大变化,为人们日常消费的发展和变化奠定了物质基础。

(一)居民收入快速增长。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推动了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一方面第二、三产业发展迅速,轻工业和服务业的崛起为人们的日常消费奠定了物质基础。另一方面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居民收入快速增加,使人们的日常消费发生了变化。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从1978年到2012年的三十多年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从343.4元增加到24564.7元,增加了七十多倍[3]。居民收入的快速增长,为居民日常消费的发展和改善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二)消费结构发生变化。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居民的日常消费已经从生存型向发展型转变。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数据,1978年中国城镇和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分别为57.5%、67.7%,2012年中国城镇和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分别为36.2%和39.3%。三十多年来,城乡居民家庭用于食品的开支大幅下降,居民将收入更多的用于购买食品以外的地方,主要包括居住、医疗、交通、通讯、教育、娱乐等方面,表明发展型消费不断增加。

(三)消费观念从节俭型向享受型转变。对此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明显看出:第一,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对社会主义认识的不断加深,重视消费、发展消费的观点逐步确立起来,不再将其视为资本主义的腐朽思想予以排斥。邓小平同志提出了“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的观点,确立了 “三个有利于”标准。人们认识到日常消费的发展是社会进步的象征,对较高消费水平的追求获得了正面的评价。第二,全球化背景下大众传媒对消费观念的传播体现并推动着中国消费观念的转变。全球化时代的媒体打破了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界限,通过对文化的传播加强了全球化的程度,通过对品牌的宣传使得品牌背后的价值观念在全球传播。第三,人们消费行为的转变反映了消费观念的变迁。在中国,越来越多的家庭对耐用消费品的消费已经由原来的冰箱、彩电等初级物品向电子设备、钢琴等高级物品转变,对汽车消费的日益增长代表了更多的家庭正在向更高水平的现代生活迈进。此外,超前消费行为的普及意味着人们开始突破传统消费观念。

二、全球化时代的日常消费与人的发展

(一)全球化时代的日常消费促进人的发展

1.人的需求摆脱物资匮乏得以发展。从生存论的角度看,消费通过满足人类的需要来实现人的发展。因为人的需求是日常消费存在的基础,即便是物资丰裕的现代社会,日常消费仍然具有满足人类生存与发展需求的功能。在前现代社会和现代社会前期,满足人们基本的生存与发展需求是日常消费的首要内容。而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尤其是经过19世纪和20世纪的两次科技革命的洗礼,生产力高速发展,社会经济空前繁荣,人们开始摆脱物质匮乏对日常消费的束缚。全球化时代的来临,使得发源于西方国家的现代化进程在全球范围内发生,诸如中国在内的后发展国家在二三十年的时间内摆脱了物资匮乏,人们的日常消费水平快速提升,极大地满足了人的需求,促进了人的生存与发展。

2.市场体系打破了社会等级对日常消费的统治。传统社会的日常消费长期受到社会等级制度的影响,具有明显的不平等性。正如一些研究者所指出的:“传统社会是一个等级森严的刚性社会,……每个人消费什么、如何消费不能由自己选择。……做自己的等级身份要求自己去做的事情。”[4]48。市场经济的出现打破了日常消费受制于社会等级制度的局面,遵循公平、公开、公正的市场准则,任何人,不论高低贵贱,都要在市场中通过等价交换获得日常消费品。而等价交换本着平等、自愿的原则,以商品的价值为基础以货币为中介而展开。在市场中,商品不再是维系社会等级制度的附庸,而是用于交换的商品,正如马克思所言:“商品是天生的平等派”[5]103。商品抹平了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传统社会只能被皇家、贵族独享的消费品在市场经济建立之后,日渐成为普通百姓的日常用品,人们在市场制度之下实现了日常消费领域的人人平等。如前所述,全球化的实质是市场经济的普遍确立,以中国为代表的后发展国家,通过市场经济参与到全球化进程中,人们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进行日常消费。

3.从区域性人格化消费到全球性市场化消费。传统社会是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的农业社会,日常消费通过以家庭为单位的生产来满足,交换没有成为经济活动的中心环节,而是作为对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的补充,这就决定了当时的日常消费是区域性的。日常消费的区域性必然导致消费水平不高,消费品仅仅局限在本区域生产的物品,商品交换发生在临近的区域,交换“双方都非常了解各自的家庭背景、脾性、爱好和信用程度。因此,这种市场消费的实现更多地依赖生产者和消费者双方的声誉和信任,这是一种人与人直接发生关系的人格化消费”[4]50。市场经济的兴起打破了传统社会日常消费区域性人格化的特点,确立了市场在日常消费中的核心地位,摆脱了地域限制,商品交换在市场这一庞大而精巧的机器所能及的范围内发生。随着西方国家的资本扩张,对外贸易迅猛发展,世界市场逐渐形成,日常消费全球性的特征更加明显。市场经济的兴起以及全球化时代的来临,使日常消费完成了从区域性人格化消费到全球性市场化消费的转变。

(二)日常消费符号化对人的发展的消极影响

1.欲望取代需求成为日常消费的主导。日常消费作为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个体再生产的重要方式。消费从人类以生存为目的的实践活动中产生,伴随着人的发展而发展。因而,人类与生俱来的生存与发展需求是日常消费的基础,主导着消费的变迁和发展。然而,全球化时代日常消费的实质是日常消费符号化,消费符号化使日常消费的基础由需求变为欲望,成为日常消费的主导。按照鲍德里亚的观点,符号化消费的过程是物品的“符号价值”或者说“象征价值”取代“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过程。如果说物品的“交换价值”取代“使用价值”是物化的初级阶段,那么物品的“符号价值”取代“交换价值”就是物化的高级阶段,这一阶段人们的日常消费更加远离物品本身的有用性,一味追求物品的象征意义。物品的有用性即使用价值与人的生存与发展直接相关,人们基于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展开日常消费,从而获得维系个体再生产的物质和能量。象征意义即符号价值与人的欲望直接相关,人们基于欲望、欲求展开日常消费,从而获得地位、名望、荣誉。日常消费具有社会区分的功能,消费者不是为了生存和发展的需求而消费,而是为了彰显个人的社会身份、地位以及所谓的个性展开消费。

2.从“商品拜物教”到“符号拜物教”。早在一个多世纪以前,资本主义社会尚处在生产型社会阶段的时候,马克思就揭示了商品经济社会的一个本质属性,即“商品拜物教”。也就是说,在商品经济社会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颠倒得以物与物的关系表现出来,从而使商品具有了神秘的性质。“商品拜物教”作为商品经济社会的一般属性必然贯穿其发展的各个阶段,并形成不同形式的“商品拜物教”观念。消费型社会的到来,意味着消费成为社会的主导,以追求利益最大化为核心的资本逻辑全面入侵人们的日常生活领域。因此,全球化时代日常消费的实质是消费的符号化,这使得消费不仅仅是被动的消耗生产成果的一种方式,同时还是主动建立关系的方式。正如鲍德里亚在《消费社会》中讲到的,符号消费本身是现代社会根本意义缺失的表现,而通过符号消费寻求意义无异于饮鸩止渴,人们如同迷失人生方向又无法自拔的瘾君子,把符号当做救命稻草,拜倒在它的面前,无休止地追逐一个又一个商品组成的符号,获得自身存在的意义。[6]120全球化时代的日常消费符号化,使商品的有用性让位于商品的符号意义,“商品拜物教”从而演化成为“符号拜物教”。

3.具有国际特征的日常消费符号化。在全球化时代,人们日常消费的实质是符号化,这种符号化趋势具有显著的全球特征。在中国,越来越多的消费者选择具有国际背景的品牌,并以此为荣。以全球第一大咖啡连锁企业星巴克为例,该公司于1971年在美国西雅图成立,在四十多年的发展中,星巴克从一家仅售咖啡豆的小公司,发展为在全球拥有13000多家店面,145000多员工的跨国连锁巨头。星巴克1999年在中国大陆开设第一家咖啡店,在进入中国市场的短短十几年间迅速扩张,是跨国品牌在全球扩张的一个缩影。喝咖啡是西方人的生活方式,然而这种生活方式被越来越多的中国消费者看作时尚和现代生活的象征,因而选择星巴克,除了咖啡之外,有了更深的象征意义。星巴克咖啡店的国际化环境象征着一种更加美好的生活,通过在星巴克消费,人们满足了与世界接轨、彰显身份和品位的需求。

三、小结

在全球化时代,市场经济的普遍确立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财富的急剧增长为人们的日常消费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人们告别了物资匮乏的年代,在实现基本生存需求的基础上,享受型、发展型需求不断得到满足。然后,这场消费盛宴也让人们越来越远离消费的本来意义,消费符号化,尤其是“符号拜物教”的盛行成为人发展的桎梏。然而,全球化时代日常消费的繁荣毕竟推动着人类向更高层次发展,只要我们认清人的发展的正确方向,撇去全球化时代日常消费的浮沫,就能安享人类发展的成果。

[1] 衣俊卿.现代化与日常生活批判——人自身现代化的文化透视[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4.

[2] 衣俊卿.现代化与文化阻滞力[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3] 国家统计局网站年度数据[EB/OL].http://www.stats.gov.cn/,2014-2-12.

[4] 鲍金.消费生存论[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2.

[5] 马克思思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6] (法)让·鲍德里亚.消费社会[M].刘成富译.南京:南京人学出版社,2001.

猜你喜欢

符号化消费观念全球化
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符号化”思想的实践研究
高中生日常消费行为和消费观念调查研究
新旧全球化
全球化减速:全球化已失去动力 精读
关于一阶逻辑命题符号化的思考
全球化陷阱
高中生消费观念与学校周边经济生活的关联探讨
现代流行服饰文化视阈下的符号化消费
大学生消费观念与消费行为调查分析
从艺术区到艺术节:“蓝顶”的符号化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