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创新教育的高职院校教育管理改革探讨
2014-04-10严澜
严澜
(无锡市广播电视大学江苏·无锡214021)
基于创新教育的高职院校教育管理改革探讨
严澜
(无锡市广播电视大学江苏·无锡214021)
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取得了长足的发展,高职院校为社会生产及服务提供了大量的技术型人才。高职院校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的人才,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推动整个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本文从创新教育的内涵及现实意义入手,为高职院校的教育管理制度改革进行积极探索,以期为各位同仁提供有益的参考。
高职院校 创新教育 管理制度 改革 探讨
当前我国的经济已经进入了高速发展时期,精神层面的进步以及社会财富的增长等都要依赖于创新教育的实施。高职院校为国家的发展培育了大量的急需人才,但不可否认,随着社会的进步和需求层次的多元化发展,传统的高职院校教育管理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当前社会发展需求,必须与时俱进,转变教育理念,发展创新教育,为我国社会的发展培养创新型人才,推动社会良好发展。
一、创新教育的内涵及现实意义
新时期高职院校创新教育就是指培养创造力的教育,主要的培养方向及内容有创造性思维能力、健全完整的人格以及想象力等等,这些能力的培养有助于人创造潜能的开发。可以有效满足社会发展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对社会各方面的发展都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创新教育是新时期教育发展的迫切需要
纵观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我国的人才培养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有较大的差距,且科技和教育发展的基础较为薄弱,拔尖创新人才严重缺失,制约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高。统计调查发现,我国的高层次专门人才最为紧缺,这种紧缺不仅表现为数量上的不足,更是表现为质量上的落后,造成了我国生产发展中的很多问题,使我国的高水平研究成果的数量和质量远逊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与发达国家的科技竞争力相比处于下风,影响了我国科研成果及综合国力的提高。
(二)创新教育是知识经济的需要
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科学技术成为提高竞争力和创造财富的最主要因素,也是提高当前人们生活质量的主要途径,为了更好地发展科学技术,就必须提高人类的创新思维和创造力,需要大批能够掌握最新科学技术和拥有综合素质的人才,纵观世界发展及竞争形势,无论是经济竞争、军事竞争亦或是综合国力的竞争,最终还是人才的竞争与比拼,富有科学、技术竞争力和高文化素质的人才将是最终引领时代发展和决定各种竞争的最重要因素,大力培养各个领域的创新人才,已成为社会发展中各国重点的战略规划,是实现经济科技发展和提升综合国力的最有效途径。
(三)创新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然选择
在我国社会现代化发展的过程中,素质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其全面推行和实施,则表明当前形势下对传统的教育模式和观念进行根本性的变革。传统的教育理念对人的全面发展缺乏本质性的认识,德智体不能实现全面的均衡发展,也由于对教育的本质缺乏全面的理解,片面化重视智育,应试教育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智力的全面化发展和创新思维的培养,将学生引导和束缚到被动学习的轨道上,而素质教育则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为教育实施的第一要务,通过实施创新教育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学生自身的素质得到了挖掘和发展。青年学生的思维和兴趣等心理特征逐渐成熟,通过实施创新教育,对其心理品质等实现良好的塑造与发展,有利于青年学生后续教育的进行。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良好素质的形成,会逐渐发展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
二、高职院校教育管理现状及分析
(一)形式大于实效
不少高职院校的教育管理在方式、制度等方面所做的往往是表面工作,在教学质量的真正提高方面没有现实意义,在学生的科研能力方面没有实际的提高,部分高职院校的规章制度过于死板,抑制了教学的灵活性和自主性的发挥,教学活动没有激情和活力,阻碍了教学的积极性,并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不利于高职院校培养高层次人才。
(二)教育管理理念陈旧
在教育管理理念方面,我国的高职院校依然走在了世界发展的后面,管理理念滞后,处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仍遵循旧的习惯和经验,教学过程中的教育管理改革只是停留在形式上,是对前人改革制度的抄袭与模仿,创新的理念被搁置,造成了高职院校教育管理与社会发展的严重脱节,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育管理的进行,阻碍了高职院校的发展。
(三)缺少合作的管理团队
在高职院校教学的进行过程中,很多学校认为教学的管理的岗位不重要,甚至是可有可无,这种认识下,就造成了管理团队人员严重缺乏以及素质不高,高职院校的教育管理不能实现高质、高效的目标,不符合当前社会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现状,很难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不利于高校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三、高职院校创新教育下的教育管理制度改革措施
(一)创新型教育管理模式的运用
在进行高职院校创新教育的过程中,应积极加强对教育形式、目标以及层次结构和办学机制与模式等的精细化管理,进而达到对创新型教育管理模式的应用和发展,增加高职院校的开放程度,吸收先进管理经验和各类优秀的教学资源,并加以整合运用,实现高职院校创新教育模式下的科学化、开放化和多元化教学管理。
作为新型管理模式的一种,人本管理模式具有很大的管理优势。通过强调师生的自身个性特点等,实现教师良好素质的发挥,调动了教学过程中师生的积极主动性,确立了教师在治校过程中的核心地位,激发了教师的责任感。真正实现人本管理的核心作用,高校的领导层要明白教师的职业特点决定了他们的成就期望值,而这种期望值是远远高于社会发展过程中其他行业的期望值的,因为教师的职责是为社会的发展培养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因此,高职院校应积极创造条件建立灵活的激励机制,促进创新教育的教育管理制度,提升教师的成就感与满意度,促进高校的多元化发展。
(二)营造有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环境
培养创新人才,最基础的是要做到营造和创设有益于人才成长的环境和条件。首先,国家应对学生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培养高度重视,为创新能力的养成和发挥提供有利的社会政治条件,同时为学生创新意识、精神和能力的提高提供一定的物质基础。其次,学校应努力营造新的文化交往环境,人的一切活动不能单纯地阐释成个体的活动,而应该体现在社会互动方面。个人的活动反映着社会的影响,受到内在以及外在的制约。
(三)创新型师资队伍的培养
为了推进管理制度的改革,就必须构建一支创新型的师资队伍,推进创新型教育的实施。首先应制定合理规范的规章制度,在高职院校现有师资力量的基础上为师资团队提供良好的学术研究氛围,通过建立严格全面的考核制度,实施对师资团队的高水平综合测试,择优录用,全面控制进入高职院校老师的质量,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各种奖惩制度,实施对师资队伍成员的全面考核与奖惩,对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方面起到严格有效地督促作用。大量引入各行各业的高水平人才加入学校的师资队伍,形成一支高素质、综合能力强、教学经验丰富的师资团队。聘请知名企业家、行业精英进行定期的演讲或交流,进一步达到提升教师水平、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的目的,进而为高校创新教育的开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创新教育管理制度
在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应积极实施创新型教育管理制度,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也就是创新型学术管理制度和创新型行政管理制度,我们所处的是一个经济飞速发展的高度信息化时代,新事物层出不穷,这也为高职院校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机遇和挑战,作为现代化的高职院校,应通过不断的创新教育管理改革,来实现对创新型行政管理制度的建立和健全。高校应根据发展需要建立人文性的激励机制,从学生和老师的角度出发,尽量满足其各种合理的需要,真正考虑到制度的教育价值及文化价值,并不断促进其学术价值,促进高职院校的合理发展。
在现代化高职院校的发展形势下,应积极建立创新型学术管理制度,这项制度的主要内容是指科学管理的创新以及学术事务的创新等等,是管理者根据教学和学术发展的规律展开的大型学术研究与科研研究等,集中了专家学者以及高职院校学术工作者的智慧进行的管理制度方面的改革探讨,进而实现高职院校课程设置、师资培训以及学科建设等管理活动的全面有序展开,推动高职院校创新教育的全面发展,为我国培养创新型人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五)创新教育管理途径方法与载体
在多元化社会,传统说服教育与集中学习管理方式已不能完全适应时代要求,因此高职院校应创新管理途径方式,激发党员模范带头作用,推行党员挂牌体制,带动其他学生认真学习、自觉遵守校风校纪,营造良好的校园学习风气。同时科学应用网络技术促进信息沟通、传播的拓展、创新与延伸。可设置专题教育管理网站,借助多媒体工具载体,营造网络管理教育新阵地,提升教育管理效率与水平,并科学满足高职学生对新型学习模式的好奇心、个性化学习需求,进而开创高职院校教育管理的全新工作局面。
(六)构建创新教育长效机制
确保创新教育的持续性和长期性就必须让其在学校落地生根。“两课”教师应该充分发挥政治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主战场的作用,多开设创新技能相关的专题讲座和“创造学”等选修课,丰富学生创新方面的知识;在专业教育中融人创新教育,用教学方法、手段、思路的创新来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和思维,尽量多开展形式多样的竞赛以及实习活动,将学生的创新精神经过加工,转化为有形产品,实践的过程也能锻炼其创新能力,制定有效的激励制度和竞争机制。
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创新教育的教育管理制度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各个团体和个人的积极参与来完成,通过对创新教育管理制度的改革与创新,推动高职院校教育的全面发展,为我国的社会发展培养创新型人才,推进我国的现代化建设。
[1]文艺.高职院校教育管理问题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3.
[2]温斌.生本管理视角下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实践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3.
[3]钱杏英.“创新教育”理念在高职院校教育管理中的作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31:21.
[4]沈文.高职院校创新教育管理中问题的探讨[J].才智,2014,01:19+21.
[5]李玉梅.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制度的完善与创新[J].教育与职业,2013,14:38-40.
G642
A
1009-8534(2014)05-0062-02
2014-08-25
严澜(1975—)女,汉族,无锡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